12月的第三周,气温“骤降”,风开始变得刺骨,上海真的进入了冬天。但在临港新区两港大道以北、马武公路以东的土地上,气氛依然火热。寒风中,塔式起重机站着,不停地运转;黑暗中,电闪雷鸣,火花四溅。
这是上塘科技上海新一代人工智能计算与赋能平台项目。7月7日举行动土仪式,8月8日正式开始第一桩桩基。到目前为止,预计主体结构将在12月底封顶,施工仅持续了140多天。
从夏天到冬天
最冷的一天,最热的“铁”
"这个项目在7月份开始后,我们就来到了这里."中国建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部负责人张说:“这是我们公司在临港新区承接的第一个‘新基础设施’项目。同时,这是一个EPC项目,意味着我们负责从设计、采购、施工到试运行的整个过程的具体实施。”张说,他在工地上闭着眼睛,不知不觉就要穿上一件短袖厚羽绒服。
“30多天前,我们开始了24小时不间断的施工,我们必须顶着寒风保质保量地完成节点上的任务。”据悉,拟封顶的主体结构为三栋五层单体建筑,共近1300根钢柱,6800根钢梁。“本来我们项目现场配备了四台塔吊,但是由于吊装任务量大,增加了自动吊车辅助作业,高峰现场增加了七台自动吊车。”
“我们的钢铁会员‘新鲜而火辣’。”张笑着对说道。原来为了配合上汤科技项目的顺利完成,公司的加工基地钟健钢结构江苏有限公司直接供应钢结构。但为了加强联动,项目部还是派项目代表驻厂,从材料采购、制造加工、零部件质量、物流配送等多方面保证了项目现场。“手里有吃的,心里却没有慌。”
滚烫的“铁”到了工人手里,滚烫的“火花”焊在了一起。寒冬里的噼里啪啦声空仿佛是新区建设中最美妙的乐章。
从头开始
工期最紧,任务最重
“工期比较紧。”
当被问及施工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时,上塘科技项目土建经理龚伟斌和中国建筑科技的张青春给出了相同的答案。
24小时不间断施工的上塘科技项目现场
“施工图设计需要完成后才能正式开始施工。根据倒工期,施工图设计必须在两个月内完成,钢结构深化设计、施工组织和进度计划应同步进行。”龚卫斌说,“可以说我们和中建科技打了一场漂亮的合作战,几乎每个节点都实现了无缝衔接和环环相扣。”
但由于7、8月雨季赶上桩基施工阶段,大量降雨导致现场土壤一直泥泞,重型打桩设备根本无法移动。“当时我就觉得有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然拖下去一个月就没了。”中国建筑科技项目负责人张泽忠表示:“当时多方讨论,最终决定用30台水泵随时泵送院子里的雨水,同时用挖掘机搬运钢板行走,然后让挖掘机的‘前爪’充分搅拌水泥和泥泞的土方,最终让泥泞的土地变得坚硬,让打桩设备正常行走。”
“盖一块地会有感情。”张感慨地说:“从零开始看,虽然又苦又累,但心里充满成就感。
项目效果示意图
据悉,上塘科技项目的设计理念是在港口附近的土地上嵌入一块“闪亮”的芯片。这个“芯片”建成通电后,计算能力可以同时访问850万个视频,可以满足4个2000多万人口的超大城市的需求;它一天可以处理23600年的视频,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不间断记录到今天的长度。
作为2020年重点产业项目之一的上塘科技项目,今年最后一个月依然充满动力,是新区争取第四季度的缩影,也是加快产业链整体能源水平升级的有力保障。当产业集聚效应与项目建设同频产生共鸣时,临港新区在寒冬依然充满活力。
1.《sensetime 140 天即将主体结构封顶,看商汤科技项目是如何做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sensetime 140 天即将主体结构封顶,看商汤科技项目是如何做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541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