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天一资讯”公众号,了解更多行业!
在20世纪70年代香港的并购狂潮中,船王包玉刚最为惊心动魄,声名鹊起,王一菊击败港陆,成为九龙仓历史上首位华人董事长。两年后,船王的愿景完全显现。包玉刚入码头后,减少船只数量登陆,避免了空前的船难。
包玉刚电影公司
1886年,保渣打和怡和成立港九码头及羽绒有限公司(简称“码头”),主要从事港口转口业务,并在尖沙咀沿海地区设立两个码头(码头),地理位置独特。其产业包括尖沙咀、九龙、新界和港岛的大部分码头和仓库,以及酒店、楼宇、电车和天星小轮。它是香港最大的货运港口,有深水码头、露天货场和货运仓库。
然而,尽管坐拥如此风水宝地,英资企业“码头”的管理模式却存在重大问题,理念滞后。它只用自有资金新建物业,只出租不出售,导致资金回笼缓慢,企业发展缓慢,给集团带来财务危机。
有十年房地产投资经验的李嘉诚很快意识到,如果码头是他经营的话,绝对不会陷入这种困境。于是李嘉诚立即着手研究,发现九龙仓在九龙黄金地段拥有大量资产。根据当时房地产的土地拍卖价格,是每平方米6000-7000。李嘉诚认为,九仓的股票至少每股价值50港元,而此时九仓的股票还不到14港元。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李嘉诚悄悄购买了散户持有的约2000万股九仓股票。
随机的,九龙交易量的上升引起了证券分析师的关注。码头将被收购的消息不胫而走,吸引了大批专业投机者。股价立即上涨,直到1978年3月达到46港元的峰值,这相当接近股票的合理价值。
这个时候,李嘉诚也麻烦了。毕竟他从制造业转型到房地产才十年。从他拥有的资产量来看,只能称之为中型房地产企业。收购九仓股份的资金大部分是从银行借来的。如果他以更高的成本购买股票,他会有很大的风险。
怡和作为九仓的最大股东,曾经是香港的商业巨头,现在却被刚出道十年的小人物李嘉诚抢了生意。当然,他不会等死。他立即开始制定反收购战略,向汇丰银行寻求帮助,并获得了资金支持。
面对这种情况,李嘉诚一时想不出解决的办法,因为如果他坚持收购九龙仓,怡和必然会大量收购股份,而汇丰是背后的大金主,这是次佳政策。
据说汇丰银行负责人沈璧亲自调解,劝李嘉诚放弃收购九仓。李嘉诚审时度势,认为不宜同时兴建怡和和汇丰。他还期待汇丰银行对长江未来发展的支持。权衡之后,李嘉诚决定放弃收购九龙仓。
船王想夺取码头
80年代中期,李嘉诚虽然登上了香港首富的宝座,但在当时,李嘉诚无论是实力还是名声都比不上包公爷。根据吉布森航运经纪公司1977年的记录,世界十大船舶排名第一,包玉刚稳居第一。
随着20世纪70年代世界石油危机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油轮闲置,租船人“减船上岸”的想法越来越明显。包的“先见之明”就是准备拿现金投资新产业,这是香港最有吸引力的房地产。
在中国商界,包玉刚是唯一一个在实力和与银行业的关系上可以与怡和媲美的。权衡得失后,李嘉诚决定把球踢给包玉刚。预计包玉刚赢球后会直奔龙门。然后,就有了香港商界历史上最著名的秘密会议。
强强合作,文华秘密开会
1978年8月底的一个下午,两个中国商人接君在中环文华酒店安静地会面。一个是未来学者型的王者李嘉诚,一个是海派的登陆舰王包玉刚。讽刺的是,文华大酒店是怡和的财产,但现在,两个中国商人接君却坐在怡和的酒店里,密谋“怡和之翼”码头的未来和命运。
李嘉诚偷偷约了包玉刚。鲍猜想他一定有重要的事情要和他商量。当时他们的私交不是很密切。包玉刚想减少登陆船只的数量,但是他没有门。当他瞄准码头时,发现李嘉诚已经领先他了。码头对鲍来说至关重要,其码头仓库有利于他发展海运事业;它的场地属性让他可以在陆地上取得巨大的成就。
在《世界船王——包玉刚传》一书中,我曾经说过:
"在简短的问候后,李嘉诚开门见山,表示有意将所持有的一千万股九仓股份转让给包玉刚。转学?包玉刚想,没有什么好东西从天上掉下来。包玉刚低头想了想,意识到了李嘉诚的精明。李嘉诚非常了解包玉刚的情况,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作为对包玉刚所需要的东西的交换,这种‘转移’对一个廉价家庭来说确实是一件好事。”
就包玉刚而言,他可以接受李嘉诚1000万股的九仓。加上他原本拥有的部分股份,他已经可以公开向怡和出价了。如果收购成功,他可以以雄厚的资产牢牢控制码头。至于李嘉诚,他以10-30港元的市价购入九仓股票,并以30多港元的价格卖给包玉刚,一举获利数千万元。更重要的是,他可以通过包玉刚从汇丰银行手中接管和记黄埔9000多万股股份。一旦目标实现,李嘉诚将出任和记黄埔董事会主席。
这是只有李嘉诚的脑袋才能想到的想法!包玉刚不禁暗暗钦佩这位房地产业的小而聪明的新贵。没有过多的解释,冗长的解释和无休止的讨价还价,两个同样精明的人一拍即合,秘密地达成了一个同样精明的协议:
李嘉诚以超过3亿元的价格将自己持有的1000万股九龙仓股份转让给包玉刚。包玉刚协助李嘉诚从汇丰银行手中接受了和记黄埔9000万股股份。在两位实力雄厚的中国商人的窃窃私语中,成功达成了决定两家英资企业命运的历史性协议。最后,他们都如愿以偿,在这家英国投资的外国公司中获得了第一名。
船王负造胜,地笑断腕
1978年9月5日,包玉刚正式宣布他和他的家人购买了大约20%的九仓股份。怡和码头不得不招募包玉刚和他的第二个女婿吴光正加入码头的董事会。(根据《公司法》,持股16%的股东可以成为当然董事)。
李嘉诚为包玉刚第一次战役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此后,李嘉诚继续将码头剩余股份转让给包玉刚。据几家报纸报道,李嘉诚在一次进场和一次出场之间净赚超过5900万港元。
而怡和这边,九仓的董事会纽比,则坚定地把包公公当成眼中钉。他们发生了很多摩擦,包玉刚一直在暗中吸收九仓的股份,使其控股权增加到30%,远远超过九仓控股公司港陆的控股权。同样是三家公司的牛必坚对此大为震惊:包玉刚吞并九龙仓的意图“显而易见”。
战争终于在1980年6月中旬爆发。当包玉刚去欧洲参加会议时,新笔杆突然袭击,正式挑起了码头战争。港地的调配采用了换股的方式,试图将持股比例提高到49%。
具体方法是将价值100元的土地股份换成市价77元的码头股份。条件非常诱人,投资者趋之若鹜。如果香港置地持有49%的股份,宝的绝对股份无论如何都不会超过51%。港陆只需要再走半步,就可以粉碎包玉刚的“吞并梦”。
闪电期间,包玉刚赶回香港部署反收购。他先是从汇丰拿到22亿港币的贷款担保,然后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以105元人民币的现金吸纳散户的码头,目标是49%。105元现金,比100元陆基股的价值更有吸引力,而陆基股已经由九仓股份募集。周一开盘不到两个小时,包玉刚支付了21亿美元现金购买了2000万股股票,使控股权达到49%,并赢得了这场战斗。
看到大势已去,新人干脆将港陆控股的九仓1000多万股转让给包玉刚,港陆套现7亿多港币。到目前为止,包玉刚在九仓的持股量已经超过了绝对多数。包玉刚成功赢得了码头,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所以有人说“船王带头赢,地笑断腕”。
这种后来被视为传奇的“共同努力”,直接指挥九仓由英资巨头转变为船王家族企业,间接促成了李成功吞并另一家英资巨头和记黄埔,使港英势力格局逐渐瓦解。仅从这一点来看,“码头之战”可谓是香港经济史上的一大亮点。
两年后,船王的愿景完全显现。包玉刚入码头后,减少船只数量登陆,避免了空前的船难。董浩云和赵从彦,另外两位香港的船王,因为行动迟缓而濒临破产。
有趣的是,在包玉刚进入九仓一年后,他和他的“死对头”香港地产成了合伙人。两家公司邀请李嘉诚的长实加盟,三家公司共同成立了房地产开发公司。该项目是尖沙咀新港中心码头的物业,在香港商界已经作为一个故事流传开来。
20世纪90年代初,包玉刚去世,他的第二个女婿吴光正接管了家族企业。吴光正作为新一代的华商,带动着九仓向多元化产业深入,其中房地产业务蓬勃发展,成为整个集团的产业核心。与未来崛起的新鸿基、新世界、和记地产并称香港四大地产公司。
时代广场位于铜锣湾,是吴光正码头的标志性产品。获得“香港十大旅游景点”称号后,已升级为码头核心品牌。很快,九龙仓充分利用时代广场的影响力登陆mainland China,成功登陆北京时代广场、上海时代广场、重庆时代广场、武汉时代广场、大连时代广场、成都天府时代广场等几个核心城市。
文章转载了@冯叶《有什么商业故事比小说更好》的自知之明。
1.《收购九龙仓和置地小说 九龙仓股权大战 | 堪比小说的商业故事002》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收购九龙仓和置地小说 九龙仓股权大战 | 堪比小说的商业故事00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549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