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詹钘湖南长沙报道

4月21日,6时许。

在前一天跟父母、导师、师兄以及好友拨打了近20通电话之后,黄学玲从楼顶坠落,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4岁。

黄学玲,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材料工程专业2019级研究生。事发前三个小时,在学院三一大楼五楼走廊,黄学玲曾出现过两次,并几次往返于五楼和六楼。直到6时02分,室外监控中的一个黑影从空中坠落。

坠楼处

警方勘察现场后,判定为高空坠楼。

当一个寒门学子经过勤学苦读一路走来,通过自己的拼搏和奋斗,成为一名985名校的研究生,毕业后留给他的,本应是创造无限可能。

然而,在还有一年就要毕业之际,他却离开了这个世界,留给别人无尽的扼腕。

中南大学门牌

最后的电话

4月19日、20日,因为“论文出错”的问题,日常平均每周才打一次电话的黄学玲和母亲,相互拨打了12个电话。

19日,在电话里,远在福建龙岩的妈妈王义秀听儿子说,一篇已经发表的论文出错了。因为署了院长和导师等多人的名字,他担心最后连累到老师,“严重的话可能没办法毕业。”

妈妈微信聊天记录

论文的事情,黄学玲之前就在电话里提过,但读书少的王义秀不是很懂。

她只知道在电话里一个劲的安慰和开导儿子,让他多跟老师沟通,不要太在意论文,还提醒他按时吃饭。

挂了电话后,王义秀还不忘在微信上给儿子留言,叮嘱儿子拍吃饭的视频,发给她看看。

“爸爸,你在工地上干活累不累?你要多休息呀。”20日晚上9时38分,黄上海在电话里最后一次听见儿子黄学玲的声音。

累不累的问题,儿子曾经问过他。只是这一次儿子的关心,声音里有些吞吞吐吐,黄上海不免有些诧异。

“你那边是不是有什么事?”黄上海问了一句。

电话另一头,黄学玲说,“没事。”

妈妈通话记录

当母亲接过电话,黄学玲则告诉她,“论文的事情很严重,影响很大。”并嘱咐妈妈要把妹妹照顾好。

挂掉电话后,晚9时46分,黄学玲又联系了高中同学兼好朋友林一。作为他最好的朋友,林一一直都在关心他论文的情况。

电话里,黄学玲告诉林一,“我跟导师聊过了,没问题了,没事了。”这句话让林一放心了。

他们都没想到,第二天一早,黄学玲就与大家永别。

奶奶的呼唤

21日晚,当黄学玲的家人和亲戚从龙岩、赣州等地赶到湖南长沙岳麓派出所,大家才得知他坠亡的消息。

接下来的几天,黄上海和家人一起查看黄学玲的遗体、遗物、原始监控。一行人还来到中南大学三一大楼的事发现场,实验室的办公桌,楼顶,以及住过的宿舍查看。

三一大楼外景

他们似乎想在这些地方,搜寻出黄学玲过往的点点滴滴。

一路上,黄上海都强忍着悲痛,王义秀则因受刺激过大病倒住院。

在黄上海提供的照片里,黄学玲的宿舍十分简陋。牙刷、牙刷杯、花露水杂乱地摆在一张小电脑桌上,三双鞋子堆在桌子底下。在黄学玲坠楼的地点,记者从照片中看出一些血迹。

黄学玲实验室里的办公桌上,留下一个未能背走的黑色书包,以及一个实验记录用的笔记本。

期盼校方给说法的家属

4月30日下午,极目新闻记者赶到中南大学时,黄上海和亲戚朋友一起,在三一大楼门口拉出横幅,要求学校给个说法。

校方说明

“以前在家里吃晚餐时,经常可以跟他视频聊天,但现在什么都没了。”虽然儿子性格腼腆话不多,但是黄上海喜欢跟他视频通话,因为在视频里,他可以听到儿子操作实验室器材的声音,“感受儿子实验室的日常工作。”

此时此刻,11岁的妹妹还在龙岩等着哥哥回去,带着她去电影院看心仪的动画片。

而赣州的爷爷奶奶,已经80岁高龄。

这些天,奶奶经常一人跑到老家的后山,呼唤着黄学玲的小名“黄金”,期待有人应答。

上进的青年

在表哥提供的一张照片里,黄学玲双脚张开,站在瀑布前的石头上。他单手比出胜利的V字,脸上露出微笑。

黄学玲在外游玩

从偏远农村走出,考入南昌大学,最后又成为985名校中南大学材料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一路上,黄学玲一直在为胜利而奔跑。

在伯伯眼里,黄学玲在老家江西赣州鹅公村上学时,就非常听话、懂事。即使后来父母到福建打工,他每天住校,学习上也从来没有让父母和老师操心过。

好朋友林一回忆,高中三年,黄学玲是班上最勤奋的几个人之一。“而且他太善良,什么事都不愿意麻烦别人,碰到问题都是自己扛着。”

黄上海现在还记得儿子当年的高考分数——566分。

进入南昌大学,黄学玲开始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还爱上了跑步。每天晚饭之后,跑步3到5公里,他喜欢用“咕咚”APP来纪录跑步时间和距离。本科时期跑步的习惯,他一直坚持到了研究生。

考研报名时,黄学玲曾向表哥咨询学校和专业,表哥建议他报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相对容易。但黄学玲最终还是选择了实力更强的中南大学,凭实力实现了自己的心愿。

打开黄学玲微信朋友圈,相册封面是清新的蓝天白云;头像中,一位旅行者趴在无人公路中间,昵称为“徒步旅行”。

他喜欢旅行。在南昌,他经常和朋友一起去滕王阁、秋水广场;寒暑假到福建龙岩爸妈的住处,他会坐一个小时动车去厦门转一圈,找找朋友;在长沙,橘子洲头等景点他已去过多次。

他爱“吃鸡”游戏,更爱王者荣耀。不过,因为自律,黄学玲只是在学习、实验疲劳之后短时间放松,严格控制自己的游戏时间。

不完美的论文

在学术界,能够发表一篇SCI论文,相当于是对学术水平的最高认可。

黄学玲在电话里说的“论文出错”,就是他今年发表的一篇SCI论文。

论文复印件

根据家属提供的论文单行本,这篇论文发表在了欧洲刊物《Scripta Materialia》中。《Scripta Materialia》是SCI收录期刊,在传统金属材料中,该杂志的影响力较大。

从去年12月份开始,黄学玲就在导师李某的指导下准备这篇论文。

直到今年3月22日,论文被该杂志接收,黄学玲马上给好友林一打了个电话报喜。

“论文被接收,意味着通过了期刊的审核,部分修改之后就可以发表了。”林一回忆,电话那一头的黄学玲非常开心,且惊喜。

通过导师修改后,4月10日左右,黄学玲的论文正式发表。

黄学玲生前实验室

此时,黄学玲是开心的,但还是有一点担忧,“因为他发现发表的论文中,有配图导师没有修改到。”

随后,黄学玲又陆陆续续发现了论文中的一些小问题。后面,他发现论文里的一个公式用错了之后,开始极度忧虑了。

4月16日起,林一开始频繁的接到黄学玲的电话,每次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

电话里,黄学玲说自己的论文短,问题多;还跟室友、实验室的同仁交流过相关问题;后来又担心消息被扩散,一旦被举报,导致最严重的后果可能就是“学术不端”,无法毕业;最重要的是论文上面还带了院长、导师等多人的名字,怕他们受牵连,很自责。

林一明显觉得他“有点慌”,说话的声音都是颤抖的。黄学玲很后悔发了这篇论文,“如果没有发这篇论文就好了,就可以正常的做实验,正常的生活。”

导师李某办公室大门紧闭

4月30日,在家属提供的跟导师李某的面对面沟通的内容中,导师称论文只是有格式规范、英语语法等问题,并不严重。

极目新闻记者多方尝试联系导师李某,但一直未能获得回应。

署名的奥妙

SCI论文的作者一般如何署名?如果稿件真有问题,会被断定为学术不端吗?

武汉一所高校的吴教授告诉极目新闻记者,目前来看,高校硕士研究生没有SCI要求。大多数博士毕业时需要有SCI论文。“即便毕业不需要,博士找工作时,SCI也是一道门槛。”

从全国来看,刊发SCI论文,如果学生水平相当高,有可能自行去投稿,但极其少见。一般需要课题组的导师或是有行政级别的领导去推,所以他们可能会以第二作者的身份出现在署名中。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的《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对论文有实质性贡献才能署名。”吴教授说。不过在现实中,一些身兼行政职务的领导没有时间参与学术工作,但是其团队在进行协助,署名少不了。所以,论文带导师或者行政领导的名字已经很常见。

国内一家杂志期刊编辑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已发表的论文发现差错,一般可以联系相关编辑,通过勘误的方式进行更正。

近几年,学术风气越抓越严,剽窃、抄袭、伪造数据、一稿多投等都被纳入学术不端的行为界定内。一旦论文被认定为学术不端,所有作者都将不同程度受到牵连,轻则稿件被撤,重则剥夺学位,撤销已有职务。

然而,硕士、博士研究生都面临着科研、论文、以及各种项目的强压力,“好不容易读到硕士、博士,拿不到学位没办法跟亲戚朋友交代,他们无形中又进一步给自己加压。”

吴教授建议,导师应该真正担起自己的责任,为论文把好关;各学校也应该有针对性的加强心理辅导,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极目新闻记者詹钘湖南长沙报道

4月21日,6时许。

在前一天跟父母、导师、师兄以及好友拨打了近20通电话之后,黄学玲从楼顶坠落,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4岁。

黄学玲,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材料工程专业2019级研究生。事发前三个小时,在学院三一大楼五楼走廊,黄学玲曾出现过两次,并几次往返于五楼和六楼。直到6时02分,室外监控中的一个黑影从空中坠落。

坠楼处

警方勘察现场后,判定为高空坠楼。

当一个寒门学子经过勤学苦读一路走来,通过自己的拼搏和奋斗,成为一名985名校的研究生,毕业后留给他的,本应是创造无限可能。

然而,在还有一年就要毕业之际,他却离开了这个世界,留给别人无尽的扼腕。

中南大学门牌

最后的电话

4月19日、20日,因为“论文出错”的问题,日常平均每周才打一次电话的黄学玲和母亲,相互拨打了12个电话。

19日,在电话里,远在福建龙岩的妈妈王义秀听儿子说,一篇已经发表的论文出错了。因为署了院长和导师等多人的名字,他担心最后连累到老师,“严重的话可能没办法毕业。”

妈妈微信聊天记录

论文的事情,黄学玲之前就在电话里提过,但读书少的王义秀不是很懂。

她只知道在电话里一个劲的安慰和开导儿子,让他多跟老师沟通,不要太在意论文,还提醒他按时吃饭。

挂了电话后,王义秀还不忘在微信上给儿子留言,叮嘱儿子拍吃饭的视频,发给她看看。

“爸爸,你在工地上干活累不累?你要多休息呀。”20日晚上9时38分,黄上海在电话里最后一次听见儿子黄学玲的声音。

累不累的问题,儿子曾经问过他。只是这一次儿子的关心,声音里有些吞吞吐吐,黄上海不免有些诧异。

“你那边是不是有什么事?”黄上海问了一句。

电话另一头,黄学玲说,“没事。”

妈妈通话记录

当母亲接过电话,黄学玲则告诉她,“论文的事情很严重,影响很大。”并嘱咐妈妈要把妹妹照顾好。

挂掉电话后,晚9时46分,黄学玲又联系了高中同学兼好朋友林一。作为他最好的朋友,林一一直都在关心他论文的情况。

电话里,黄学玲告诉林一,“我跟导师聊过了,没问题了,没事了。”这句话让林一放心了。

他们都没想到,第二天一早,黄学玲就与大家永别。

奶奶的呼唤

21日晚,当黄学玲的家人和亲戚从龙岩、赣州等地赶到湖南长沙岳麓派出所,大家才得知他坠亡的消息。

接下来的几天,黄上海和家人一起查看黄学玲的遗体、遗物、原始监控。一行人还来到中南大学三一大楼的事发现场,实验室的办公桌,楼顶,以及住过的宿舍查看。

三一大楼外景

他们似乎想在这些地方,搜寻出黄学玲过往的点点滴滴。

一路上,黄上海都强忍着悲痛,王义秀则因受刺激过大病倒住院。

在黄上海提供的照片里,黄学玲的宿舍十分简陋。牙刷、牙刷杯、花露水杂乱地摆在一张小电脑桌上,三双鞋子堆在桌子底下。在黄学玲坠楼的地点,记者从照片中看出一些血迹。

黄学玲实验室里的办公桌上,留下一个未能背走的黑色书包,以及一个实验记录用的笔记本。

期盼校方给说法的家属

4月30日下午,极目新闻记者赶到中南大学时,黄上海和亲戚朋友一起,在三一大楼门口拉出横幅,要求学校给个说法。

校方说明

“以前在家里吃晚餐时,经常可以跟他视频聊天,但现在什么都没了。”虽然儿子性格腼腆话不多,但是黄上海喜欢跟他视频通话,因为在视频里,他可以听到儿子操作实验室器材的声音,“感受儿子实验室的日常工作。”

此时此刻,11岁的妹妹还在龙岩等着哥哥回去,带着她去电影院看心仪的动画片。

而赣州的爷爷奶奶,已经80岁高龄。

这些天,奶奶经常一人跑到老家的后山,呼唤着黄学玲的小名“黄金”,期待有人应答。

上进的青年

在表哥提供的一张照片里,黄学玲双脚张开,站在瀑布前的石头上。他单手比出胜利的V字,脸上露出微笑。

黄学玲在外游玩

从偏远农村走出,考入南昌大学,最后又成为985名校中南大学材料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一路上,黄学玲一直在为胜利而奔跑。

在伯伯眼里,黄学玲在老家江西赣州鹅公村上学时,就非常听话、懂事。即使后来父母到福建打工,他每天住校,学习上也从来没有让父母和老师操心过。

好朋友林一回忆,高中三年,黄学玲是班上最勤奋的几个人之一。“而且他太善良,什么事都不愿意麻烦别人,碰到问题都是自己扛着。”

黄上海现在还记得儿子当年的高考分数——566分。

进入南昌大学,黄学玲开始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还爱上了跑步。每天晚饭之后,跑步3到5公里,他喜欢用“咕咚”APP来纪录跑步时间和距离。本科时期跑步的习惯,他一直坚持到了研究生。

考研报名时,黄学玲曾向表哥咨询学校和专业,表哥建议他报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相对容易。但黄学玲最终还是选择了实力更强的中南大学,凭实力实现了自己的心愿。

打开黄学玲微信朋友圈,相册封面是清新的蓝天白云;头像中,一位旅行者趴在无人公路中间,昵称为“徒步旅行”。

他喜欢旅行。在南昌,他经常和朋友一起去滕王阁、秋水广场;寒暑假到福建龙岩爸妈的住处,他会坐一个小时动车去厦门转一圈,找找朋友;在长沙,橘子洲头等景点他已去过多次。

他爱“吃鸡”游戏,更爱王者荣耀。不过,因为自律,黄学玲只是在学习、实验疲劳之后短时间放松,严格控制自己的游戏时间。

不完美的论文

在学术界,能够发表一篇SCI论文,相当于是对学术水平的最高认可。

黄学玲在电话里说的“论文出错”,就是他今年发表的一篇SCI论文。

论文复印件

根据家属提供的论文单行本,这篇论文发表在了欧洲刊物《Scripta Materialia》中。《Scripta Materialia》是SCI收录期刊,在传统金属材料中,该杂志的影响力较大。

从去年12月份开始,黄学玲就在导师李某的指导下准备这篇论文。

直到今年3月22日,论文被该杂志接收,黄学玲马上给好友林一打了个电话报喜。

“论文被接收,意味着通过了期刊的审核,部分修改之后就可以发表了。”林一回忆,电话那一头的黄学玲非常开心,且惊喜。

通过导师修改后,4月10日左右,黄学玲的论文正式发表。

黄学玲生前实验室

此时,黄学玲是开心的,但还是有一点担忧,“因为他发现发表的论文中,有配图导师没有修改到。”

随后,黄学玲又陆陆续续发现了论文中的一些小问题。后面,他发现论文里的一个公式用错了之后,开始极度忧虑了。

4月16日起,林一开始频繁的接到黄学玲的电话,每次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

电话里,黄学玲说自己的论文短,问题多;还跟室友、实验室的同仁交流过相关问题;后来又担心消息被扩散,一旦被举报,导致最严重的后果可能就是“学术不端”,无法毕业;最重要的是论文上面还带了院长、导师等多人的名字,怕他们受牵连,很自责。

林一明显觉得他“有点慌”,说话的声音都是颤抖的。黄学玲很后悔发了这篇论文,“如果没有发这篇论文就好了,就可以正常的做实验,正常的生活。”

导师李某办公室大门紧闭

4月30日,在家属提供的跟导师李某的面对面沟通的内容中,导师称论文只是有格式规范、英语语法等问题,并不严重。

极目新闻记者多方尝试联系导师李某,但一直未能获得回应。

署名的奥妙

SCI论文的作者一般如何署名?如果稿件真有问题,会被断定为学术不端吗?

武汉一所高校的吴教授告诉极目新闻记者,目前来看,高校硕士研究生没有SCI要求。大多数博士毕业时需要有SCI论文。“即便毕业不需要,博士找工作时,SCI也是一道门槛。”

从全国来看,刊发SCI论文,如果学生水平相当高,有可能自行去投稿,但极其少见。一般需要课题组的导师或是有行政级别的领导去推,所以他们可能会以第二作者的身份出现在署名中。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的《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对论文有实质性贡献才能署名。”吴教授说。不过在现实中,一些身兼行政职务的领导没有时间参与学术工作,但是其团队在进行协助,署名少不了。所以,论文带导师或者行政领导的名字已经很常见。

国内一家杂志期刊编辑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已发表的论文发现差错,一般可以联系相关编辑,通过勘误的方式进行更正。

近几年,学术风气越抓越严,剽窃、抄袭、伪造数据、一稿多投等都被纳入学术不端的行为界定内。一旦论文被认定为学术不端,所有作者都将不同程度受到牵连,轻则稿件被撤,重则剥夺学位,撤销已有职务。

然而,硕士、博士研究生都面临着科研、论文、以及各种项目的强压力,“好不容易读到硕士、博士,拿不到学位没办法跟亲戚朋友交代,他们无形中又进一步给自己加压。”

吴教授建议,导师应该真正担起自己的责任,为论文把好关;各学校也应该有针对性的加强心理辅导,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1.《中南大学硕士因论文出错自杀:院长署名担心连累老师 事件的真相是什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南大学硕士因论文出错自杀:院长署名担心连累老师 事件的真相是什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571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