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珍珠是美国历史上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这一荣誉的美国女性。赛珍珠一生以给西方人讲中国故事为己任,贡献至今空。20世纪美国文坛有很多才华横溢的作家,但有多少人能像赛珍珠一样站在精英与大众、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浓缩文化的十字路口?有多少人能像她一样,没有一个人讨好,只在边缘发力,试图改变世界?
赛珍珠漫长的一生有近一半时间是在中国度过的,包括在金陵大学和南京大学的前身中央大学任教的几年。本文为南京大学文科高级教授王守仁在2017年5月20日于群学学院举行的南京大学115周年纪念专题论坛上的发言记录,该发言人未对其进行评论,他是中国最早参与赛珍珠研究的学者之一。
赛珍珠:
中国故事的叙述者和解释者
演讲|王守仁
文本整理|张基温
现场图片|刘青
赛珍珠是连接中西文明的桥梁。阅读她的作品将有助于我们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形成跨文化的视角,进一步增强我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以开放的心态、人文精神和融合中西文化的人性之美来继承NTU的人文传统。
-王守仁
01
赛珍珠讲的是中国的故事,和莫言差不多。莫言说他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他在诺贝尔文学奖中提到:“我应该做的其实很简单,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莫言讲述了他的家乡高密的故事,中国的故事,就像赛珍珠一样。她与南京这座城市和整个国家有着不解之缘,这也是这个话题的来源。
赛珍珠南京大学故居
赛珍珠出生在一个美国传教士家庭,四五个月前在摇篮里被带到中国。
很小的时候被人用一个篮子带去中国,然后在一个非常狭隘却不太和谐的传教士社会里长大:这对我来说总是一件非常不利的事情。为了逃离这样的社会,只要有可能,我经常跑到比较善良的农民和街头的人那里,他们一般被称为异教徒。我记得,当我还是第一个小女孩的时候,我站在我们住的山脚下的一座大寺庙的阴影里,温暖地看着一位慈祥的观音菩萨安详地站在一个布满灰尘的龛里。当时我从旧约中读到过上帝是什么样的:“因为我——你们的上帝——非常嫉妒,如果我的祖先犯了罪,我会给我的子孙后代带来灾难,直到第三代和第四代——”我记得当时我在恐惧的心里固执地说:“我选择了你——我选择了你——你看起来很善良。”
——《忠告尚未诞生的小说家》
她和父母住在镇江,看到的“观音”是观音菩萨,说明她认同佛教,而不是基督教。此外,她深入普通人——善良的农民和街头的人们,对他们的生活非常熟悉,这其实很重要,因为这深刻地影响了小女孩的基本地位和她未来作品中的平民意识。赛珍珠虽然是传教士的女儿,但她不是传教士,她的工作与传教无关。
赛珍珠和她的家人
1917年,她嫁给了学农学的布克,搬到安徽县,在那里她与皖北当地的农民进行了广泛的接触。1919年移居南京,因女儿残疾回国,1921年回国,受聘于金陵大学。她于1935年离开南京,在断断续续的12年教练生涯后回到美国。
1938年,赛珍珠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上面写着:
因为她对中国农民生活丰富而真实的史诗般的描述和她的传记杰作。
她获奖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对中国人生活的史诗性描写,另一个是她写的两本关于她父亲和母亲的传记。
赛珍珠于1938年获得诺贝尔奖
02
赛珍珠和南京大学有很深的渊源。她就是在金陵大学的公寓里写的史诗三部曲《大地》。她与南京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的作品多次提到这座城市及其人员。比如《大地》最后三部曲《别离》中有很多非常详细的描述南京。故事的主人公王元留学归来,收到了他在南京的表弟的一封信:
我应该来看你的,但是我不能在这个新首都离开。我们改变了这个城市的面貌。表哥,我们拆了老房子,开了条新路。这条新路像微风一样穿过这座城市,向四面八方延伸。我们计划铺设更多的新道路。我们应该废除无用的寺庙,在那里建新学校。在新的时代,人们不再需要寺庙,我们应该教他们科学。
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在新首都工作。现在,有成千上万的人在这里等待,希望找到工作。整个城市日新月异。人们在这里建造了大都市应该有的一切。蜿蜒的老街已经被拆除,要建的东西都是崭新的。
这个城市是这个国家跳动的年轻的心脏,到处都是和罗伊几乎一样的年轻人。他们画出宏伟的蓝图,展望光明的未来,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人民。
-"分离"
另一部作品《紫龙》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南京。有对日本人来这里之前城市里舒适祥和的景象的描述:
在林看来,这座城市似乎从来没有像今天晚上这样繁华过。店里很多人都很忙,街上到处都能听到小贩的叫卖声。人来人往,有说有笑,风停了,晚上比白天热。有的人把凉床搬到了街上,现在正坐在自己家门口吃饭,看着过往的行人。到处都是笑声和响亮的叫声,他们只是互相开玩笑,不管他们是否认识别人。在林嫂看来,他们似乎都很幸福,就像一家人一样。
“我们是一个种族,”她想,她感到非常欣慰。“我们都是汉人,城里人有自己的气味,农村人也有自己的气味,但我们还是有血有肉的。”
——《龙子》
赛珍珠纠正了西方传统中被视为恶的象征的“龙”的概念,并在其作品的扉页上专门进行了介绍和说明:龙是中国文化中能呼风唤雨的猛兽,是中华这个英雄民族的始祖。
03
赛珍珠一生都是中国故事的叙述者和解释者。
早在1933年,赛珍珠就翻译了《水浒传》,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帮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她选择了孔子的话作为题目:“天下人皆兄弟”。
赛珍珠的文学创作是从讲中国故事开始的。她的第一部小说《东风与西风》出版于1930年。故事的女主角桂兰在一段独白中向外国女友讲述了自己和家人的故事。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女性,她嫁给了一个从国外学医归来的留学生的丈夫。可以说这是中国最早的关于知识分子留学的著作。
电影《地球》的剧照
赛珍珠客观地描述了中国人的生活图景,表达了对生活在中国的普通人的同情和谦卑。《大地》讲述了王龙和他的妻子从一无所有走向繁荣的故事,引起了很多关注和欣赏,但也引起了很多评论。例如,1933年,赵家璧先生曾在《巴克太太与黄龙》中评论说:
写中国小说的人很多都失败了,巴克太太的《大地好》赢得了世界的赞誉——甚至是中国的赞誉——仅仅是因为前者画出了中国人的样子,而巴克太太却抓住了中国人灵魂的一部分。
伯克夫人写的中国小说最大的特点是,除了叙事的工具,整本书都覆盖着浓厚的中国风,这可以从故事的内容和人物的描写,以及写作的风格上看出来。尤其是《大地好》,总体来说,几乎不像是西方人写的。
伯克夫人在描写中国小说方面的成就应该归功于她30多年来与中国人的共同生活,而中国旧小说的影响也使她能够完成这部艰难的作品。
今天,当中国新小说家在模仿西方复杂或颠倒的句法时,巴克太太反而学习中国旧小说中直白的笔法,真的很有趣。
黄龙是典型的初学者,抱着朴素的信仰,过着朴素的生活,信奉朴素的天命观。这种落后于现代文化的初学者,在欧美国家不太好找,而中国有一大半可以出来当代表。所以黄龙从来不是纯粹从伯克夫人的理想中诞生的,而是被伯克夫人选为中国现实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
胡风在《中国在李》中也提到:
《大地》除了是中国农村的民间故事外,还有它成功的原因。作者同情地写了农民的灵魂深处。读者也可以在离奇的故事中感受到从活着的人心中流淌出来的悲伤和快乐。首先是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二是封建铁蹄下农村妇女的命运。
是的,她写的是“活人的灵魂”,“流淌出来的悲喜”,而“大地”是“土地”,是中国农民最关心的。《别离》结尾,罗伊眺望田野,站在自己的土地上,对女友梅琳说:“我们——我们什么都不用怕”,既体现了年轻一代知识分子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又以“土地”结尾,意味深长,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土地情结。
04
1942年,赛珍珠出版了《龙子》,其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堪称经典。日本人入城前,爱国学生在茶馆里的说教让人兴奋:
你,爱国同胞,”他说,“请听我说。昨天,敌机在这座城市投下了几枚炸弹,炸毁了许多房屋和商店,杀害了许多男人、妇女和儿童。战争已经开始了。我们必须为抗战做准备。我们必须抵抗敌人的侵略。我们必须坚持下去。等我们死了,我们的子孙就继续抗战。听着,勇敢的人们,虽然敌人开始占便宜,但他们不会成功。他们已经占领了我们国家的很大一部分,但我们绝不能让他们再走了。我们必须守住我们的土地,继续战斗!
——《龙子》
在小说中,对日本侵略者的指控也是生动的:
如果一个人看到敌人后想转身逃跑,他会被枪杀,一天之内会有数千人丧生。如果一个人长得像军人或者退役军人,他就会被杀,一天之内就有成千上万这样的人被杀。如果一个人做事的时候动作稍微慢一点,或者年纪太小做不了重的事情,或者一个老人或者学者以前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工作,那么他就会被杀,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这样死去。
——《龙子》
紫龙笔下的城市妓女慷慨赴灾保护其他女人和战争之花有很多相似之处:
“价格是这样的,”白人妇女说。“我不好意思告诉你这个价格,但我必须告诉你。这样你就可以自救了。他们说,如果我们给他们一些女人,和他们一起去,他们就不会进来。大概五六个或者……”
然后林嫂看到了一件永远不会忘记的事情:让她心里永远对所有被视为恶的女人感到温暖和亲切。因为躺在她身边的漂亮少妇站了起来,把头发往后拉直,把衣服拉直。
“起来,我的小妹妹们,”她用一种非常疲惫和悲伤的语气说道。“起来,梳头,带笑容。我们该出去工作了。”其他几个人相继站了起来,但是没有人说话。当他们七个人在草席上穿过大厅走到门口时,没有人说话。领头的女人在白人女人面前停了下来。
“我们准备好了。”她用非常优美的语气说。“上帝会保佑你的。上帝会为此送你上天堂的!”白衣女子说。但是漂亮的妓女摇摇头说:“你的上帝不认识我们。”她悄悄挺直了身子,带头向院墙门口走去,后面跟着其他人。白人妇女在后面高高地举着灯笼,这样她们就能看清自己的路。
他们走了,房间很暗,没有女人说话。林妹妹正躺在她的孩子旁边。她那边的地方空出来了。她躺在那里,怜惜中夹杂着悲痛,心都碎了,眼里满是泪水,就那样掉下来滚下来。
——《龙子》
电影《战争之花》的剧照
赛珍珠用英语写《龙子》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的:用英语讲述中国抗战的故事,展示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到底以获得西方国家同情和支持的决心和精神。
1941-1942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参战,同时对中国战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赛珍珠在美国,但她深深地关注着中国。她不仅通过小说表达了与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还通过各种社会活动支持中国的抗战。
中年赛珍珠
05
20世纪50年代,赛珍珠的作品《同胞》仍然讲述着海归的故事。从美国学医归来的梁兆兵,为了消除愚昧,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开了一家医院。小说见证了当时中国所经历的时代变迁;
我已经觉得我们结束了一个时代,即将开始一个新的时代。我留在这里是为了未来,而不是为了过去。我知道爸爸在盯着过去,但我没有。"
我想在这里结婚,在这里生孩子。我绝不会让他们离开我们的祖国。他们必须在这里呆到那个时候,即使他们离开,也没有危险。不管走多远,都会回来;不管在哪里,他们还是要回来;无论你做什么,你都必须为我们的人民着想。
-"同胞"
《梁夫人和她的三个女儿》出版于1969年,讲述了中国五六十年代的故事。早年跟随孙中山革命,推翻帝制的梁夫人退出政治舞台,在上海开了一家酒楼,并送三个女儿出国留学。故事围绕扎根中国的大女儿格蕾丝展开,在小说中表达了主人公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深厚感情。
梁夫人是一位智慧的女士,她以道家顺其自然的思想看待人生。在她看来,世界的统治和世界的混乱是处于循环状态的。用中国传统的观念和思想写作,作家不仅可以看到中国人现在面临的困难和弯路,还可以通过梁夫人的嘴表达对中国未来发展的信心。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打倒”的孔子,在赛珍珠看来,是要在未来被召回和继承的。现在看来,她确实是一个有远见的作家。
赛珍珠于1973年去世。她一生都在写中国故事。这就成了她的使命: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述中国生活,自然就成了她,成就了她。
赛珍珠晚年
06
作为中国故事的叙述者和解释者,赛珍珠也面临着许多争议。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姜康就指出,中国的“苦力”和“老奶奶”作为中国底层民众,不能作为反映中国现实的写作素材。赛珍珠对此进行了反击。她认为这些人优秀而平凡,他们被摧残过,比MoMo里的高级而无情的知识分子更真实,更伟大。
诺贝尔文学奖有一个评选标准:
一部分是写给在文学领域里,在某个方向上做出最杰出作品的人的。
赛珍珠的作品恰恰体现了这一点。在她的获奖感言中,她提到了“创造”:
创造这种艺术的本能不同于产生艺术的本能,简单来说,创造的本能,归根结底是一种巨大的、额外的生命力,一种超能力,一种莫名其妙地诞生的能力,超越了自己生存的需要——一种个人生活中取之不尽的力量。对于一个小说家来说,唯一的因素是他在自己内部或外部发现的人类生活。
——《中国小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
“创造”是艺术的本能,作为一个作家,赛珍珠无疑有着巨大的与生俱来的生命力和能量,这使她有能力超越中西文化。同时,这种活力和能量也需要中国土地和人民的滋养,这是她优秀作品的源泉。1935年离开南京后,她虽然努力继续讲述中国的故事,但毕竟是通过间接的方式了解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所以她的作品的生命力自然不如前期。
1962年,赛珍珠和肯尼迪总统夫妇
07
1973年,赛珍珠去世,后来美国总统尼克松这样说:
在生活中,赛珍珠是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一座桥梁。她用简单的语言把自己对中国人民和文化的热爱转化成了一部文学巨著,受到亚洲人和西方人的珍视。
长期以来,赛珍珠的文学作品改变了西方人眼中中国人的负面形象。她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特征。一个是对普通人特别是农民的真实描述,一个是对海归特别是学医学农的描述,态度非常积极。我们现在的创作也可以这样。不需要说大话空,但是可以从普通人的生活入手,进行艺术创作。
赛珍珠的故事从清末一直延续到十年浩劫。可以说,她的文学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变化,而且对这个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仅可以帮助西方人了解中国,也可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赛珍珠的写作不同于某些追求新奇夸张的作家。她以一颗赤诚的心描写底层人民的生活,在我看来,应该是受了狄更斯的影响。她在镇江开始读狄更斯,深受他的现实主义影响:
狄更斯向我展示了各种各样的人。他教会我去爱这些人,不管他们的地位,贫穷和财富,老人还是孩子。他教我讨厌虚伪和虚伪的说辞。他让我知道,在冷酷庸俗的外表下,或许有一颗善良的心,善良是世界上最好的美德。
——《感谢狄更斯》
今天,我们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实施中国文化的“走出去”战略,这与赛珍珠的生活大相径庭。除了商品、资本、技术和能源的流通,以及思想和文化产品的流通之外,我们提议建立一个人类文明的社区,并在和谐、合作、互补和互惠的原则基础上建立一个人类家园。其实我们可以向赛珍珠学习。她从中国传统思想中汲取智慧,倡导文化平等、文化自主、文化尊重和文化宽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地球:三部曲》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著名学者王凤珍教授和北京大学毕业的著名翻译家韩邦开翻译。它是在汉语世界流传的最经典、最权威的翻译。
扫码买
1.《她的改变 她改变了世界看待中国的目光》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她的改变 她改变了世界看待中国的目光》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587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