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

1911年10月10日,武汉。

晚上7点,熊秉坤听到军营里传来一声枪响。

那一枪是武汉新军第八镇第八工程营二排长程开的,二排长陶启胜打中的。

程开枪是因为排长陶启胜发现他和班长金兆龙正在清理枪支和装子弹。最近几天有传言说武汉的革命者联系了一些新军士兵准备造反,所以枪和子弹不允许放在一起。

陶启胜转身跑出去报告,程举枪打了陶启胜的腰。

不仅听到枪响,八营特务阮荣发、右路军官黄昆嵘、司务长闻讯赶来,都被程、等来准备起义的士兵杀死。

但是在杀死这些军官后,士兵们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

这一批新军士兵确实收到了“起义”的提前通知,但前一天,由于“共产进步党”的革命者在汉口宝山制造炸药时起火,爆炸引来了巡逻队,起义计划被彻底泄露。

虽然革命者暂时把起义时间调整到10月10日,但是没有人把具体的起义时间送到新兵营——根本没有人开发令枪。

这时候,班长熊秉坤站了起来。

熊秉坤不是一个普通的班长。他是第八工程营革命党总代表。这一天吃早饭的时候,他居然连上了准备参加革命的兄弟:“起义花名册已经拿走了,反正是死,晚上听到枪响就动手!”

结果,这一枪不是熊秉坤先开的。

但无论如何,镜头已经开始了。熊秉坤只是吹了声口哨,让所有的员工集合起来-

加油,加油!

随着这一声枪响,武昌的所有军营开始骚动起来。各路叛军迅速联合起来,占领军火库,炮轰总督办公室,连夜激战,占领了整个武昌城。

一天后,汉阳起义成功。

两天后,汉口起义成功了。

四十八天后,清朝十八个省中的十四个宣布独立。

八十一天后,亚洲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宣告成立。

一百二十四天后,清朝皇帝溥仪宣布退位,清朝灭亡。

严格来说,1911年10月10日发生的事情不能算在民国历史上,但却是中华民国成立的必要前奏。

作为政权更迭的象征,中国人发现他们将第一次有自己的总统。

1961年10月13日,政治协商全国委员会在北京举行,熊秉坤(右)和溥仪、鹿钟麟(左)三人合影。鹿钟麟在1924年是北京警备司令,他奉冯玉祥之命将溥仪赶出紫禁城。

2

1913年10月10日,故宫太和殿。

一大早,江湖老手袁世凯也感到有些紧张。

这一天是民国的“国庆节”,也是他正式就任总统的日子。

虽然袁世凯确实是当时中国最适合当总统的人选,但远没有袁世凯想的那么简单。

就在四天前,袁世凯被总统候选人的当选震惊了。

当天上午10点开始第一轮投票,下午3点结束,袁世凯471票,李154票,段16票,孙中山13票,康有为11票,汪精卫2票,大家熟悉的梅兰芳1票。

根据规定,当选总统必须获得三分之二的选票,所以连饭都没吃的议员只能继续投票。第二轮袁世凯赢了497票,还是不到三分之二。他不得不在第三轮投票。

当时袁世凯组织包围投票现场的“公民请愿团”已达2万人,一直喊着袁世凯当选的口号。主持人宣布第三轮不要再写其他乱七八糟的名字,只在袁世凯和李之间选一个。

结果,在忍受了12个小时的饥饿之后,议员们终于投了509票给袁世凯,袁世凯终于当选了。

随后是10月10日的总统就职典礼。

举行仪式的地方在紫禁城的太和殿。

野心勃勃的袁世凯,给当天出席仪式的每个人留下了两个深刻的印象。

我的第一印象是,所有出席会议的议员都是朝南坐的。袁世凯总统,想大声宣读誓词,要面向国会议员,面向北方。

但是袁世凯拒绝了,他坚持面向南方——皇帝面对大臣就是这样。

结果双方据理力争,袁世凯终于和议员们并肩而立,面对空的气息,宣读誓言。

第二个印象是,清朝皇室宗亲溥仪代表退位的溥仪宣读贺电,而打破帝制的民国总统袁世凯却出人意料的举动:下跪谢恩。

当然,当了总统的袁世凯很快就收起了跪姿的温暖:

1913年11月4日,袁世凯以参加二次革命叛乱的国民党成员的名义下令解散国民党。

1914年1月10日,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议会,因为国民议会中半数以上的国民党议员被完全解散,国民议会无法再正常运作。

1914年2月28日,袁世凯下令解散各省自治协会和议会。

两年后,共和国从中央到地方的所有监察机关和立法机关都将得到补偿。

这是冒充辛亥革命英雄的国民党成员最不愿意看到的。

袁世凯接见外国使节

1919年10月10日,上海法租界。

孙中山正在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

在这次演讲中,孙中山正式宣布将原来的“中国革命党”改为“中国国民党”。

事实上,这是孙中山第四次重组这个政党。

这个政党的成立自然要追溯到1894年。当时孙中山创立了这个组织,叫“兴中会”,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联合政府”。但是这个组织的总部离檀香山很远,对中国的影响力几乎为零。即使孙中山把总部搬到香港后,他的影响力仍然很小——整个组织的名气并不像孙中山一个人那么大。

经过十年的不痛不痒,孙中山终于下定决心,联合黄兴、宋领导的华兴会、章太炎、陶领导的光复会,完成了第一次改组——联合成立“同盟会”。与“兴中会”相比,“同盟会”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很深的印记。一个又一个的同盟会仁人志士,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不断实践着自己的革命目标。经过反复的战斗和失败,最终导致了1911年晚清皇城高墙的崩溃。

但是,建国后,以前隐藏的“团”内部矛盾迅速激化:有人想升官,有人想功成身退,有人坐山观虎斗。当时读书人不是孙中山,而是宋。宋凭借强大的组织能力和信念,联合当时的共和党、全国进步党、全国工人党等大大小小的党派,与同盟会合并重组,成立了“国民党”——孙中山政党的第二次改组。

1913年,在宋·的控制下,国民党在选举中大获全胜,一举取得组阁权。然而,1913年3月22日,上海火车站站台上的一声枪响,夺去了年仅31岁的宋的生命。被迫发动“二次革命”的国民党被强大的袁世凯狠狠地打了一顿,孙中山呕心沥血。1914年,他决定对该党进行第三次改组——改为“中国革命党”。

但第三次改组远不如前两次改组激动人心,因为它让多年来一盘散沙的孙中山痛苦地要求重新入党的人忠于自己,甚至还重誓按手印。“四人帮”与“专政”之间的这种做法,在当时的国民党内部引起了轩然大波,甚至孙中山多年的革命老战友黄兴也宣布与他决裂。“中国革命党”最开始不超过500人,最鼎盛时也只有一万多人。

1919年,随着五四运动带来的汹涌浪潮,孙中山看清了形势,最终决定第四次改组自己的政党。

这一次,他选择了以前的名字:“中国国民党”。

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国民党。

就这样,这个政党在1919年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从广州到南京,从上海到重庆,从大陆到台湾省。

在这个阶段的开始,他们成功地承担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孙中山

1926年10月10日,武昌。

李俊清让人打开武昌城的防盗门。

是吴指挥的豫三师的师长。他很清楚,打开保安门就是投降——被围了四十多天的是四方面军。

确切地说,应该是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他们有一个统一的称号,叫做“北伐军”。

武昌首义,标志着直系军阀吴的主力基本被全歼,令倾尽全力前来增援的“东南王”孙胆战心惊,连盘踞北方的奉系军阀张也感到阵阵寒意——他们知道北伐军的目标是自己。

无论是吴、孙、张,都想不到为什么几年前还很弱小的广东国民政府,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培养出一支斗志昂扬、战斗力极强的国民革命军。他们认为1925年孙中山去世后,广东的政权应该像一团乱麻一样分散。

但是,以黄埔军校毕业生为队伍,朝气蓬勃的国民革命军,扛起了全国人民结束军阀割据的期望。1926年7月9日,宣誓北伐,然后由南向北。

“北伐”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南北统一战争。在这场战争中,那些影响了中国几十年的人开始走上历史舞台。

看看这些名字:

蒋介石,北伐军总司令,39;李,41岁;白崇禧,33岁;和31岁的总政治部主任邓。

一批当时基本不到40岁的军长、师长:第一军军长何,第七军军长李宗仁,第一军第二师军长刘志,第二十师军长,第三师副军长顾,第四军第十二师军长张发奎...

还有一批年仅30岁左右的年轻校长:叶挺、薛岳、孙、蒋、蒋光鼐、蔡廷锴、魏等...

北伐军势如破竹的背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共合作。

在北伐军中,中国共产党人实际上领导了一切政治思想工作。他们的名字是、、林、张、邓中夏、、云、李富春、聂、……而李富春、朱克靖、罗翰、林伯渠、肖劲光等共产党员则在各军担任党代表或党代表。

这是一个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后来都可能感慨的时代:

同军校毕业,同战壕对敌防御,同战场冲锋,同目标战斗。

作为北伐军总司令的蒋介石

1934年10月10日晚,瑞金。

周恩来反复回头,翻身上马。

今天晚上,中央红军主力红一、红三、红五、红八、红九军团八万余人离开江西瑞金根据地,准备加入湘西红二、红六军团。

那一年,周恩来36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政委。

当时,周恩来可能没有想到,等待他和整个红军的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艰苦旅程。

这25000英里的旅程后来被称为长征。

这种“战略转变”可能是可以避免的。

1934年夏天,经过一场惨烈的战斗,当时27岁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无奈地发现,自己和德国军师李德制定的防御战略完全失败了。面对蒋介石100万军队的“第五次围剿”,放弃灵活战术、层层设防的红军丧失了继续坚持下去的能力和机动性空。如果不撤退,整个红军将面临灭亡。

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整个党建过程中遇到的重大危机。但随之而来的“长征”,却成了这个党展示自我纠错能力和顽强生命力的最佳典范。

浴血湘江,四渡赤水,爬雪山,过草原。

长征中,中央红军打了380多个战役,夺取了700多个县城。整个红军牺牲了430多名营级以上干部,平均年龄不到30岁,打败了国民党军队几百个团。在此期间,它穿过了14个省,18座山和24条河。

从某种意义上说,长征中最重要的“战斗”其实发生在遵义的一个会议室里。在这个会议室里,纠正了共产党的错误路线和战略,重新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1935年10月,疲惫不堪的红军经过25000英里终于到达陕北。出发时有近9万人,只剩下不到1万人。

但是周恩来说了一句话:

“我们红军就像暴风雨后的大树。虽然失去了一些枝叶,却保留了树体和树根。”

历史证明周恩来是对的。

长征时到达陕北的周恩来

1935年10月10日,上海。

伴随着音乐,刘长春和其他运动员一起走进江湾体育场。

刘长春出席了中华民国第六届全运会开幕式。

本届全运会是中华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最成功的一届全运会。

当时奥运会的场地是上海新建成的江湾体育场,号称亚洲最大。本届全运会参赛队伍有38支,其中34支来自全国各省,另外4支是来自香港、菲律宾、马来亚、爪哇的华侨代表。所有的运动员和官员加起来有2700人。

刘长春参加了男子100米和男子200米比赛。事实上,作为一名运动员,他踏上了比这更大的舞台——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

是的,他是中国第一个参加奥运会的人。

虽然刘长春在奥运会上这两个项目都没有发挥好,但是以他的实力在中国夺冠已经没有悬念了。但是,对于刘长春来说,感受最深的不是运动员与金牌的关系,而是一个国家的体育与国力的关系。

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刘长春一个人代表中国参赛,漂流三周才到达海边。当他站在舞台上时,他的脚步声飘了过来。比赛结束后,他连买船票的钱都没有,最后在华侨的赞助下回国。

1935年的全运会似乎是一个成功的事件,中国人可以举行自己的比赛。

但在当时的现状下,体育所传递的和平与友谊已经无法与现实对应。

奥运会期间,每天参加比赛的人数不下10万,但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开幕式现场:

包括刘长春在内的东北各省运动员手持象征白山和黑水的黑白旗帜入场。

他们都穿着黑色的衣服。

那就是孝顺。

刘长春

1938年10月10日,东北。

在稀薄的晨雾中,冷云向附近触营的日军开了一枪。

她的镜头只是为了吸引注意力。

冷云是东北抗联第五军第一师女团指导员。她的单位是一师的师单位,100人左右。

今年夏天,日本关东军集结了伪蒙古军和伪满洲国军,开始了对松花江下游一直活跃的东北反联“三江讨伐”。反联邦的第四、第五军损失惨重,被迫西进。冷云第一师师部昨晚在乌顺河边扎营。

然而,一个名叫葛海璐的叛徒把反联邦士兵的宿营地通知了日军。

1000多名日伪摸着摸着,冷云和他身边七个女团的战友都没发现,因为师里女同性恋阵营和男同性恋阵营有一定距离。冷云却见敌人扑向师指挥所,那里有师长关、等师部人员。

冷云几乎毫不犹豫地向日本人开火。

果然,日军以为自己被伏击了,立刻向他们在冷云的营地冲去。听到枪声,师部男同志也醒了,开始突围。

师部人顺利冲出包围圈后,就听到冷云的八个女兵异口同声地喊:

“快冲出去,留着枪!抗战到底!”

一群士兵试图冲回去救人,却发现根本冲不回去。

包围圈越来越小,冷云带着七个女兵战退,迅速退到乌顺河岸边。

毫无疑问,他们没有出路。

这时,伪军开始笑着对他们喊:“投降!帝国军不会亏待女人!”

而冷云的回答是扔最后一颗手榴弹。

敌人卧倒的时候,冷云带着七个战友,唱着国际歌,手挽手走进了湍急冰冷的乌顺河。

这八位女战士的名字是:冷云、胡秀芝、杨、、黄桂清、、、安顺福。

其中冷云年龄最大,23岁。王慧敏是最年轻的,只有13岁。

冷云不知道的是,他们用生命救出的关老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信仰崩溃,不久后向日军投降。

但冷云可以欣慰的是,整个东北抗日联军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这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部队坚持了十四年,先后歼灭日军和伪军十八万人,牵制日军七十多万人。

在最早沦陷的东三省的土地上,中国人从未放弃抵抗。

“八女投江”的雕塑

1945年10月10日,重庆。

张治中拿出笔,当着他的面在协议上签了名。

张治中这边,是王世杰和张群,他们此时的身份,是国民党谈判代表。坐在他们对面的是共产党谈判代表:周恩来、王若飞和邵力子。

所以他们签订的协议自然不是一般的协议。它的全称是“中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代表的会谈纪要”,我们更熟悉“双十协定”一词。

促成这一协议最终颁布的是幕后的蒋介石和毛泽东,而不是台前的双方代表。

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中国的外部压力消失了,此前隐藏的国共矛盾再次浮出水面。在东北、华北和中原部分地区,国共两军因为接管城市、接收物资,开始频繁发生冲突。

取得战略主动权后,蒋介石先打了他的牌:他发了三份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和谈。

从蒋介石的角度来看,打这张牌是有利无害的:发出请柬,证明自己的和平愿望。而毛泽东肯定不会来,证明共产党没有和平的意图。

但出乎蒋介石和外界的意料,毛泽东居然来了。

在重庆,纠缠了十几年的“敌人”微笑着出现在记者面前。蒋介石亲切地称毛泽东为“润之”,而毛泽东礼貌地回应了“蒋委员长”。

然而,在礼貌的微笑背后,双方为各自根本无法趋同的立场进行了长达43天的艰苦谈判。

从公布的双十协议内容来看,国共两党基本达成以下共识:

我们应该承认和平建国的原则,通过对话解决争端,避免内战,建设一个独立、独立和繁荣的新中国,并彻底执行“三民主义”。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制定新宪法。中国共产党承认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在中国的合法领导地位。

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有两个核心内容,这个协议根本没有触及——说明双方根本没有达成协议。

一个是军事问题。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共约有一百二十万武装人员,但蒋介石给的限制是:缩编至十二个师。

一个是根据地问题。蒋介石要求共产党交出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建立的一切根据地。

如果在这两个关键点上没有达成共识,那么这个协议就没有约束力。

其实双方都意识到了这一点。

蒋介石的国民党军队在各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他愿意和谈只是为了应付美国人和中国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压力,为下一次决战争取时间。坚信“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毛泽东不可能交出中国共产党的军队。

在双方谈判过程中,国共双方为谈判桌上的谈判筹码而发生的军事冲突从未停止过。1946年6月,自以为准备充分的蒋介石,轻而易举地撕毁了“双十协定”,开始大举进攻中共军队,内战终于全面爆发。

作为双十协定的签字代表之一,张治中非常不愿意看到国共内战。但他可能没有想到的是,就在签署协议四年后,他将作为国民党代表飞往北平,与共产党举行另一次和谈。

只是那一次,远没有这次平静。

重庆谈判中的蒋介石和毛泽东

1947年10月10日,陕北。

毛泽东起草了一份文件,并发表了一份文件。

起草的文件叫“双十指示”,但大家比较熟悉的其实是它的全称:《解放军总部关于重新颁布三大纪律八项通知的指示》。

这三个学科是指:

一切行动听从指挥;不要用针和线拿群众;所有被没收的东西都应该归还给公众。

八个音符,是指:

说话亲切;公平交易;借东西还;损坏的东西要赔偿;不打人骂人;不损害农作物;不要调戏女性;不要虐待囚犯。

这些看似简单明了的要求,即使是微不足道的要求,如果放在当时一些国民党将领的办公桌上,也可能会遭到嗤笑:这些泥人和土包子总是在搞这种没用的东西。

但是,正是这份每一个军人都能理解并牢牢记住的文件,使当时的人民解放军成为了一个与国民党军队完全不同的武装力量。

公布的文件是以中共中央名义下发的,名字叫《中国土地法大纲》。

这个不到两千字的大纲,其实只有一个核心思想:把土地分给农民,保证每个农民都有自己的土地。

这两个文件发出的时候,正是国民党军队刚刚结束全面进攻,开始转入重点进攻的时候。以为可以很快结束“围剿”的国军将领,不会想到仅仅两年之后,从蒋介石开始,他们都开始检讨和反省自己的错误,研究共产党胜利的秘密在哪里。

这不能用几十年后某些人简单的“蒋公粗心”或“土共阴险”来解释清楚。

为什么国共内战时共产党军队纪律严明,作战有条不紊,士气高昂?甚至被改编成PLA士兵后,之前明显抑郁的国军士兵,马上就开始活蹦乱跳了?

为什么解放区人民真的把解放军战士当自己的兵,甚至几十万上百万的民工都愿意拿着子弹推着小轮车给前线解放军送饭抢伤员?

其实这两份文件可以给很多国民党将领很多启发。

共产党在农村宣传说明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10

1948年10月10日,焦玉山从岗位上给上级打了一个电话。

“首长,请放心!人在阵地,不会让敌人走得更远!”

焦玉山是东北野战军四纵第十二师三十四团团长,他们的前沿防御阵地在塔山。

1948年10月在东北战场,国共进入决战。林彪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率领东北野战军发动“辽沈战役”。第一个围城是锦州,东北的门户。拿下锦州后,基本上可以在东北用50万国民党军队“关门打狗”。

蒋介石深知锦州的利害,立即成立了由11个师、10万人组成的“东进兵团”,由第17兵团司令侯镜如率领,从葫芦岛赶赴锦州。蒋介石给了侯镜如一个死亡命令:“我们必须打好这场仗,否则我们都将在东北完蛋!”

塔山是葫芦岛唯一能帮锦州的地方。

从10月10日凌晨开始,国民党军队开始潮水般地向塔山阻击阵地发起进攻,一个上午就发起了7次冲锋。

负责保卫塔山阵地,是东北野战军主力第四纵师。官兵们虽然都是经历过战场很久的老兵,即使在回忆起这几十年后的“塔山堵战”之后,依然在哭:太辛苦了。

我之所以觉得吃力,是因为蒋介石下达了死亡命令,所以国民党军队在进攻中采用了空陆海军的立体进攻,不分青红皂白地轰炸了塔山阵地;第二,国民党官兵在这场进攻战中也表现出了惊人的战斗意志。有许多步兵冲锋,甚至在没有炮兵掩护的情况下强行突击。一大批胸前挂着手榴弹的国民党“敢死队”冲到解放军阵地,然后倒在枪口下。

六日血战,国民党军从营向师冲锋,甚至不顾战斗队形冲上去。但是被堵的解放军像钉子一样钉在了塔山阵地上,一寸也没有后退。

10月15日,传来锦州被攻克的消息。侯镜如军团没有城市可以帮助,不得不完全撤退,留下近7000具尸体。作为阵地的防守方,六天伤亡人数接近4000人,前线防守阵地的34个团只剩下20人。

塔山与锦州有关,锦州与东北有关,东北战场的战局,实际上奠定了整个解放战争的局面。

反过来的情况。

从并肩作战到自相残杀,国共之间的恩怨持续了20多年,终于在第二年迅速确定了结果。

“塔山阻击战”中解放军四纵的炮兵阵地

文章出处汕头表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民国史 十个民国史上的“双十”,十个瞬间》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民国史 十个民国史上的“双十”,十个瞬间》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666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