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焕仙的两三件事
编者按:作者生于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他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思想家和作家。
近年来的民国热
对一般读者来说,民国热似乎已经穷尽了民国的人物和事件。但是对于历史和民族生活来说,民国人物的阅读空间还是很大的。有评论说,当代的民国热,还是思想上的,过于关注社会主流领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然而,对于那些被边缘化、特立独行的人,以及中国文化各种生活方式的传承人和实践者,关注不够。这个评论挺深刻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在现代中国,有相当多的空白人需要现代人挖掘和填充。就儒、释、道三家的传承而言,袁焕仙先生一生的功过,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
今天对袁焕仙先生的了解是由于他的弟子南怀瑾先生的介绍。没有这个举世闻名的弟子,袁先生可能只会永远消失在历史中,或者成为当地农村圣贤和老人的零星记忆。文明史上最大的悲剧之一,就是功勋卓著者未必有机会成为群众的楷模。然而,像袁焕仙这样的人在文明史上确实值得欣赏。他们的人生价值不在于给后代多少钱。他们的人生价值不仅仅是完善自己,更是巩固一个文明的能量。
袁焕仙,本名石杰,小时候就显示出非凡的魅力。13岁应该是男生,名列前茅。民国初年,袁毕业于四川法学院,曾任岳奎郡知事、二十军督军、军法署署长。据说袁在四川军阀杨森手下工作,认识了杨森的部下朱德,当时朱德称袁为“桓哥”。
弃官归隐学佛禅修
1926年,40岁的袁焕仙放弃了他的官职,退休了,专心于佛教冥想。袁贤师从吴孟玲先生,后赴四川拜见国内高僧高僧。1935年2月,在汉口归元寺参加湖北陈门的高僧表演空。同年4月,我去琼龙山路看望老和尚。这种做法回到成都后,人们常说袁焕仙什么都实现了,但袁焕仙本人更勤奋、更勤奋。
1942年,袁焕仙到灵岩寺闭关三个月,主持灵岩寺禅七法会。法大会一出现,震动了整个淅川禅林。在这次盛会上,袁焕仙鼓舞了几个弟子,南怀瑾被尊为第一名。
1943年,素有“大禅师”、“大宅邸”之称的,与潼南傅真武、大竹萧、八仙朱、容县丹、山西贾涤涛等省内名人正式建立了“经社”。“维莫精舍”的目的有三:
首先,梳理禅宗的原则和方法,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第二,比较与其他教派的异同,以了解禅宗的特点。
第三,结合中西学术思想,提高禅宗的学术地位和实用价值。
袁先生在书屋里实践和谈论国学精髓。他的努力使维莫精舍成为中国佛教禅修的一面旗帜。
重庆南京台湾
抗日战争时期,袁焕仙先生带着南怀瑾来到重庆,欢迎当时中国禅宗领袖老和尚许云到成都传教。虽然最终没有到达成都,但袁先生与老和尚许云相遇的原因在当时的禅林中却成了一件大轶事。
1946年,袁焕仙先生作为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在南京建立了“首都维莫书屋”。当时的政要陈诚、陈立夫、周宗岳,都是执行弟子的礼,而袁先生只以佛授人,其余一概不管。为了应付时局,袁先生不得不写了一篇《吾国也》,宣称全国“团结抵抗外敌侵略,安息富民”。
1947年,袁先生应邀到台湾讲学。当时有个日本和尚去提问,日本和尚鞠了三个躬。他跪下,举起右手伸出一根手指说:“请问先生,这是什么?”袁焕仙站起来,用他的四川口音喊道:“去你妈的!我在这里什么也拿不到。东方胜于西方。”和尚吓得惊起,把衣服刷掉。有些人抱怨袁焕仙脾气不好,袁焕仙懒得回答。
从台湾回到四川后,袁焕仙仍然全力主持维莫经社,并经常往返四川讲学和讲学。1949年后,袁先生留在家中休养,1966年去世,享年80岁。
政治工作经历
袁焕仙的面孔是多样的,他的政治面孔也可以被圈起来。
1916年,30岁的袁焕仙出任岳奎郡知事,参加战争保法,调任第20军监察军法处处长。据他的继承人袁书平先生说:
民国15年北伐战争期间,广州革命政府任命杨森为国民革命军第20军军长,驻万县。杨维贤勋爵担任夔关督军,兼任联军总司令部军法处处长。魁冠监督,优部也,理之,存之如昔。任何决定入狱的人都会被剥夺一张许可证,而既定的监狱依然会有同样的感受,尤其是死刑。盖县主苏承庭的座右铭:“无残心,无奸,无咨杀。”更多的是因为心中的决心,为了拯救世界,为了帮助人民。如果是这样的话,几年之内,平反监狱的人数会被统计,但活人就不算了。城里人都津津乐道“天再现!」
由此可见,袁焕仙具有英雄主义和圣人的意图。他曾经开导73岁的朱先生,让他读了三天的《中庸》才明白它的意思。于是,朱感慨地说:“你晚年什么时候得闻此事?”到了省里以后,朱叔就不愿意听政治了。当时,该省省会重庆召开了国防委员会。有人开车去接他。朱拒绝参加任何活动。朋友催他也没用。袁焕仙听说后,赶到他的住处,对他说:“三爷,黄龙南曾经告发舜老神,说:“你为什么不有事没事做,有事没事做呢?". "朱叔听了,惊呆了。他连连说:“好,好!我明天开始。」
这个国家赞成宪法
袁焕仙在政治和社会事务中有一种责任感。他在担任国会代表时,曾写过《立国命题与宪法意见》:
政治不应该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错就错在错误:无论国家的政治,寡头政治,公牛政治,君主政治,民主政治,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法治,人治,几千年来,杀人有了利润,流血成了运河,从来没有过百年的和平;在此期间,哪怕一两个聪明人出来,都要虚心喝一杯暂时的小康,而不是永久的和平;到了极点,有他就好:不知道政治基础,但知道根本错误。
“不正确的认识,偏颇的见解,对整体的无知,自以为是,自以为是,始于滔天,终于滔天,从而刺激民族社会走向无望。进化论出来的话,起的是强大的民族侵略,是弱小的;唯物主义如果出来,就会起到阶级斗争,扼杀悲剧灾难;如果优生学和超人站出来说话,就会充当法西斯的暴力行为,发动大战,危害世界,毒害别国,饮鸩止渴:根本错误大家都知道。
袁焕仙还批判了西方哲学,几千年来,没有困住唯心主义,后来全是唯物主义:
物质理论由泰勒斯创立,赫拉克里特、恩比多克、德谟克里特紧随其后,都处于第一阶段。苏格拉底表明哲学的发展方向发生了变化,柏拉图建立了概念理论体系,亚里士多德立下了丰功伟绩;之后,伊壁鸠鲁和斯多葛派形成了心灵与物质的对抗:这位古代哲学家并没有陷入唯心主义,所以他忽略了唯物主义。
近代唯物主义在法国兴盛,以梅特利、狄德罗、赫维为骨干,以霍尔巴赫为大成。但当时笛卡尔二元论的妥协是无效的,甚至康德的调和过渡,又回到了概念论,即费希特、申林格、黑格尔等等;物质主张,以费尔巴哈为首,直到马克思确立了新的态度,聚集了他的成果;这是晚期哲学家。如果你没有陷入唯心主义,你就会隐藏唯物主义。
由此可见,袁焕仙把握了中西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发表了《国家主张与宪法意见》。其中,“国家主张”有五个部分,分为“圣人政治”、“人格教育”、“计划经济”、“政治军队、军事国家”和“独立自主、和平互惠”外交。“宪法意见”一节共八章,包括“总纲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国民议会”、“中央政府”、“地方制度”、“国民经济”、“教育”、“宪法的实施和修改”。我们很容易看出他的模式。
参观戴德
袁焕仙先生中年时转行了。“40岁的我,看到了国家有多艰难,人心被淹没。于是我走出政治,活在心里。我师从吴先生。我下定决心要咨询,没日没夜的更换。虽然我很弱,但我很执着。」
他的启蒙之路也是一系列的个案研究。2004年2月,加入汉阳归元寺,参加空老僧。王老师问:“不经过审判,怎么摆脱头脑和意识?”秀老说:“老和尚有一次问九虎图这件事,”没有心觉如何学佛?“那只是笑。」
同年,他拜访了苏州的老和尚道坚。老僧道见批评后劝道:“此事不属于知识觉悟,不取决于知识觉悟。之后你不用学禅,不用读经,不用求知,不用加入成年人,其实就是提一句对话,苦参,有个桶底掉的时候。」
他还问尹光大师:“一个有野心和心生活了12年的人什么也没找到,为什么?”为什么?”尹光大师笑着说,“小心别说什么,去哪里?什么时候出?找不到的时候,怎么进去?“就是你所看到的先生。
我们今天很难读到这样的“公案”。用今天的话说,这是另一种专业知识。无论现代院校和现代科学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中的这种学习,传统文化都有自己的境界,有自己的传承,有自己的兴趣,否则这些大和尚大贤也不会终其一生尊德求学。
进行七次冥想
袁焕仙后来学会了禅宗的对话方式。在成都的唐世芳佛寺,他竭尽所能。他只提了一个想法,继续走。他只提到一件事,“德山·沈啸没有回答。”。据说他刚开始参加的时候还能在关中安安静静的生活,问德山沈啸为什么不回答。参与一段时间后,他觉得越来越无味,越来越绝望,越来越狂躁。终于,我坐不住了,跑出大门,疯了似的四处游荡。起初,她喃喃自语,然后声嘶力竭地喊道:“德善·沈啸不回答,为什么?””,最后一声大叫。三周后,吐血,依然不以为意,继续参与。最后,王先生完全忘记了一切。他衣冠不整,形状像一块木头,留着长发,满脸鼻涕和灰尘。他到处嚎啕大哭,目光射向人们,大家都避之不及,或者说:“可惜一个好人才疯狂参加冥想,变成一个废人..."
方丈见袁先生如此,便祝福他。一天,住持祈祷后,从里面打开了寺庙的门。就在庙门口发出“吱吱”的响声时,袁老师刚好在庙外闻到了,顿时丢了拼图,立刻笑了起来。后来侯先生在自己的记述中说:“当你看到百达拉尼,无量功德,尘刹,刹尘,诸佛,万法,众僧,万修,万三摩地,万清净戒,尽你将来之所能,不说,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各种音,各种色,各种法,各种违法,一定要一口吞下。”".....从那以后,我就像在春风一样生活和坐下来。
关于启蒙
有了这样艰苦的经历,袁焕仙的思想与他的老师不同。认为悟后不必修,而其师吴则认为尚有必要修。两个人为此成为陌生人。这种差异并没有让袁焕仙感到安心。很多年后,当他遇到虚云大师的时候,还是利用了虚云大师。
据南怀瑾的记载,当时的虚云问袁先生:“成都佛友如何用功读书?”袁老师说:“朋友有三种,陷入困境,无可救药,希望老师能用他的刀斧。许云问:“云三为何?”袁先生说:“一云实现后,再修改上报;更何况当你意识到一朵云的时候?云修而不修,修而不修。虚云的反应是:“Xi!这个世界又旧又黑。」
据元寅老人说,这是作家的会议。“作家”是禅宗对高人的尊称。它因其出色的手眼而被称为“作家”。元音表示这是高手的绝招,袁焕仙有问题,虚云没有上当。
空云还说你们四川玩禅宗的人全国第一,还在这个水平,别的地方就更不用说了。袁焕仙说,嗯。嗯。许云道:“近日一群妖魔,酷爱议论神通。你在四川有过这个问题吗?”袁焕仙说,是的,是的,它还是和老黑一样黑。袁焕仙指着楠·怀瑾说,孩子曾经在灵岩七会上做了一个头像,他可以透过墙壁看东西。告诉我,我狠狠骂了他一顿。云道:“好!好在老居士机智,但一时必败,否则有危险!那么是谁呢?大法不清的话,多获得一个头像,也就是多挡一个执勤中的光,胜者迷茫。所以杨善说:“神通是圣灵最后的东西,但却是莫愁的末日。".」
这个专业知识的辨析几乎众说纷纭,重要的是从中受益。如果有人认为虚云大师“对袁先生的话反应不紧”;有些人的经验是悟后必修的,但悟后的修行与悟前的修行不同;有人认为“天下乌鸦一般黑”是指开悟和修行是一样的,只是呈现的形式不同。凡是能看到正面和背面区别的,就叫“开悟”;凡是看不出正反面区别的,就叫“修复”。
点悟应变
他一直在传统文化中打滚,袁先生与现代教育家截然不同。他的启蒙,启蒙,即兴创作都很精彩。当然,我们可以说他没有现代的学术规范,也没有学术边界。他还活着。当人们佩服他的时候,他的反应是,“丑!就好像我是个怪物一样。」
川军旅长沈介平曾经问袁焕仙:“我快70岁了,但我还没有强大到可以生死存亡的地步。我该怎么办?”袁焕仙大声说道:“嘿!是什么话哉!是什么话哉!”申洁冰惘然。袁焕仙看了沈洁萍很久,问道:“会吗?””沈杰平回答:“没有?袁焕仙说:“交鞍外的山河,一鞭红叶迎风闪耀。”。”申洁冰不言不语。袁焕仙补充道,“会吗?沈杰平回答说:“不。袁焕仙接着说:“兄弟,无论何时你旅行、居住、坐下、躺下,甚至当你是朋友时,见见你的妻子、孩子等等。,你要真的持佛名,不要在外面找神仙,你要在里面规划好你的路,一旦报了,自然就去了另一片土地。生而不用问人,生而不用问人。”申杰屏闻后热情地惊叹道。
袁焕仙的妻子见了他,问:“我不知道现在该叫你袁老爷还是袁先生。””说,“你只认识元先生,却认不出佛元。”袁太太又问,“袁老爷好吗?袁焕仙答道:“关门了。”。袁夫人问:“袁先生好吗?袁焕仙回答说:“你的丈夫!”在场的人都笑了。袁太太道:“这老头整天在黑暗中瞎说。」
女儿袁淑萍问他:“爸爸在这里成佛了吗?”袁焕仙回答说:“我不懂事。袁书平问:“既然不能成佛,这里又那么孤独悲惨,就不要放弃躲避。为了什么?袁焕仙回答说:“为了学佛。”。袁书平问:“不成佛,向他学习吗?”袁焕仙说:“快去好好学习。袁书平曰:“格格。」
谁能学佛
侄儿曹问他:“叔叔住在灵岩山学佛。我侄子的年龄和环境不能在山里生活。但是在城市里,有很多事情要做,没有多余的时间去付出。能学佛吗?”袁焕仙回答:“是的。”曹任刚又问:“子侄学法如何?”袁焕仙答:“入者,孝也;如果你离开,你将是一个弟弟;如果你爱大众,你就会亲仁;如果你有多余的能力,你将学习文学。曹大惑不解:“这不是孔子说的吗?袁焕仙回答说:“是的。”。曹曰:“孔子既已有之,吾叔何必进山苦苦寻觅?”袁焕仙回答说:“不,山里不会有孔子。」
袁焕仙的婆婆王老太太已经七十四岁了,但她比普通人健康。问我女婿袁焕仙:“我学佛几十年,生死未卜。我该怎么办?”袁焕仙回答说:“婆婆的胜利已经开始了,他将来会得到回报的。”。现在他必须像往常一样进步。不管是生是死,死是死,他都会一直往前走,总有一天他会坐在家里笑。」
陌生的时代人与中国文化
纵观袁焕仙先生的一生,我们可以说,他和许多陌生人一样,与主流社会的生活和职业模式有着一定的距离。与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新派人物相比,袁先生可能比较保守;与民国历史上的保守人物相比,袁先生更偏向于改革;甚至比起重启道家的新儒家,袁先生更平易近人,更生活。他没有破碎,他没有弥补天堂,他不是过去的遗迹。但他践行儒释道,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史上的自然演进。这是一条至今仍被忽略的文化线索。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在汉唐以后发展为儒、释、道三家,到了宋明三家融合。这种合流的历史趋势是鸦片战争后的政治经济变革几乎被强行切断。新文化运动造成的决裂不用说,就是新儒家的勇猛精进也忽略了儒学吸收了宋代理学和明心理学之后的道教和佛教的成果,并与后者一起引领了中国文化的演进。然而,复兴传统的当代人却忘记了这一历史变革,认为复兴才是文学意义上的儒家真正精神。
但是袁焕仙先生应该知道他的生活。在《维默经社》系列中,他将儒、释、道三家精神融为一体;同时涉及西方文明,直接指向人心:“燃先圣之心灯,延续众生智慧,揭示宇宙终极原理,是最好的途径之一。」
由于袁焕仙的饮酒,维摩精舍造就了一大批人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保存了火种。大部分大师都是暂时伟大的道德外行人或者禅宗大师。
维摩精舍的文化精神
与大学教育或现代大学教育不同,袁焕仙的教育模式是生活。南怀瑾成为弟子就是一个例子。当时,南怀瑾参观灵岩寺,正好遇到袁焕仙出关。两人见面后,袁焕仙说:“我听说你非常擅长武术,并将学习一种中国传统太极拳。我会向你学习的。”南谦虚之后,认真教袁打一种中国传统太极拳。然而,袁焕仙的一种中国传统太极拳却没有学会,南怀瑾反而落到了大禅师的门下。徐剑秋的弟子也是传奇人物。维莫精舍附近有个“近圣茶园”。袁有空的时候喜欢去那里喝茶下棋,是他的一个象棋老朋友。一天,他们正在下棋,服务员来劝袁:“先生,该讲课了。袁起身和告别。徐大吃一惊,问:“你还能说得好吗?讲什么经?”跟着袁宁一起听着。同一天,袁焕仙开始谈论中庸之道。下课后,徐剑秋大吃一惊,并立即成为维莫精舍的著名弟子之一。
今天,袁焕仙在世界上的地位可能不会成为主流。今天像他这样的人的事迹也是存在的,但也会被鄙视,被视为“野狐禅”。当年袁集结时,送太虚大师一份礼物,太虚大师却批评他“摔服务员”、“两兽”、“共同假名”、“一败涂地”,让袁的弟子一时尴尬。其实这种经历直到今天还在重复。埋葬了几十年的袁焕仙大师和维默·敬舍的文化精神,因为南·怀瑾先生而得以再现。南·怀瑾的“三大经济学教义,一百字出入,几十年著作”可以说是发扬了袁焕仙的功勋和美德,但南·怀瑾先生在主流学术界或正统眼中仍不被重视。
回顾今天的袁焕仙,我们仍然缺乏足够的经验来接近他们。我们都希望中华文化复兴,但是很少有人讲清楚中华文化是什么,和我们自己的生活经历有什么关系。袁焕仙的一生至少是详细研究的线索。他们在当时和今天的存在值得我们同情,虽然我们可能不理解。
刘玉红先生主编《袁公焕先生诞辰130周年》中的《袁焕仙二三事》;
1.《袁焕仙 怀师之师:袁焕仙二三事(余世存)》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袁焕仙 怀师之师:袁焕仙二三事(余世存)》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779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