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7月19日电:中国制造业现状调查:是处于历史低点还是爆发前夕?

新华社《新华观点》记者

今年上半年,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在一些城市,房价上涨明显。许多制造企业融资困难,负担沉重。有人担心中国经济“脱离实际”,制造业处于历史低点。

同时,在全国很多地方,智能制造、共享经济等新技术、新模式的亮点频频出现,一些新的产业集群悄然崛起,许多高科技产品研发成功,使得“中国制造”更增添了“高端气质”。

如何判断“中国制造”的真实情况——是处于历史低点还是处于爆发前夕?2017年下半年及以后,中国制造业将何去何从?《新华视点》记者近日赴广东、山东、江苏等地采访调查。

企业运营压力加大,“去现实化虚拟化”并未影响基本面

对于智能手机制造商祁龙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葛振刚来说,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但外部压力并没有缓解。对于企业来说,赚钱需要创新,但创新首先需要钱。

“对融资的要求越来越高,成本也在上升。做行业内的事情越来越难了。”葛振刚表示,与祁龙同期成立的两家企业,一家已经转让给房地产,另一家已经关闭待售,完全脱离了实体领域。只有我们坚持了下来。

葛振刚的压力不是个案。记者走访发现,筹资和挣钱是中国制造业上半年面临的两大问题。

-融资难。对应近几年火热的房地产市场和一些金融领域的高投资回报,民间投资并没有蓬勃发展。虚拟经济见效快,人们不愿意在产业上花大钱。在去产能、去杠杆化的背景下,银行调整信贷政策,部分企业现金流压力剧增。

——收入难。一方面,能源、劳动力、物流、管理等综合成本不断上升;另一方面,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低水平重复建设多,制造企业盈利能力弱,经营压力加大。

国家建设制造业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显示,我国工业、房地产和金融业的收入差距拉大,部分资金已从实体部门撤出。据估计,工业部门的平均利润率约为6%,银行业的经营利润率是工业部门的7倍。

“我是自动化毕业的。我的很多同学现在都转行做金融了,制造业剩下的不多了。”天津一家从事磁力轴承研发的公司总工程师告诉记者,实体经济中很多员工的普遍感觉就是太辛苦,回报低。赚不到钱,留不住人。没有人才,创新发展难以持续。在“从现实到空虚”的趋势下,人们开始担心多米诺骨牌效应。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认为,“从现实到虚无”不仅受外部因素影响,也反映了中国制造业含金量低的问题。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越大,我们就越不能忽视结构性失衡的风险。

工信部副部长辛认为,要充分认识到“从现实到虚无”现象带来的警惕性,看到“中国制造”在产品质量、科技含量、清洁环保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以及转型的紧迫性。但同时他指出,不要夸大问题和风险,把制造业搞得更糟。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实际增长6.9%。制造业投资增长5.5%,比1-5月快0.4个百分点,增速回升。

鑫表示,“从现实到空虚”并没有影响基本面,很多制造企业正在把成本压力转化为转型动力,沿着高端、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不断创新。

环境迫使企业创新,“中国制造”冲击前沿领域

据记者调查,在环境的压力下,企业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明显增强,新技术和新模式不断涌现,逐渐推动行业和地区之间的创新。

在今年3月举行的一次国际经销商大会上,美的集团空事业部广州智能工厂总监王晓金通过视频连接的方式向全球市场展示了最新的“智能工厂”——100多个机器人和机械臂有序地完成了弯曲铜管、放置压缩机和组装零部件的步骤。通过手机和平板电脑,管理人员可以实时监控所有生产环节。

美的集团副总裁顾表示,智能制造不仅改变效率。在新技术的带动下,大家可以和工厂“谈心”,消费升级有了坚实的产业基础。美的利用智能技术解决成本压力,开拓新市场空。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李表示,将信息技术融入传统制造业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金钥匙”。目前已在服装、家电、设备制造等多个领域广泛实践,不仅解决了库存过剩、效率低下的问题,还催生了共享经济、众包等新业态。

此外,“中国制造”还攻击前沿领域:山东华兴环保集团开发低密度、高强度石油压裂支撑剂,打破了国外企业在石油开采材料方面的垄断;中国移动和中兴联合开发部署的5G测试基站,实现了2千兆以上每秒的单终端下行峰值速率;国产CPU的“神威太湖之光”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台计算速度超过每秒十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范书建表示,制造业创新步伐正在加快,透明显示技术、锂离子电池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可能引领新产业。

创新要素流动和汇聚,打破传统发展模式,一批新的产业集群正在涌现。湖南株洲的“动力谷”、武汉的“光谷”、深圳的无人机……积极吸收移植高端生产要素和先进共享技术,区际产业承接更加均衡,制造业“新地图”正在形成。

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1%和11.5%,分别占规模以上产业的12.2%和32.2%。制造业走向中高端。

“中长期来看,中国制造业正处于爆发前夕。虽然整体转型尚未实现,转型升级压力仍然很大,但积极趋势逐渐明朗。”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设备产业研究所所长左世全表示,德国、日本等制造大国的整体转型需要20到30年时间。理性一点,看好“中国制造”的前景。

中国制造业未来如何走出困境?

今年以来,各级政府更加注重从供给方面发力。一些着眼于中长期的机制正在逐步建立:清理能源领域的政府非税收入附加费,降低电信网络代码资源占用费,以及公安部门的相关许可费。行政性收费,促进物流降低成本...

国家对降低成本提出了非常具体的改革方案。官方数据显示,随着一系列新的减税、减费措施的实施,今年实施的“降本”措施每年将为企业减轻1万多亿元的负担。

一面是降低成本,一面是寻找“活水”。从创新创业债务试点工作到优化中小企业资本形成机制,从拓宽社会融资渠道到深化房地产调控,引导资金注入实体的力度不断加大,制造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得到缓解。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主任朱之鑫认为,制造业面临的结构性矛盾表面上是要素配置扭曲,根本原因是制度和制度障碍。在市场体系层面,完善市场准入、市场交易和要素流动制度;在企业发展层面,鼓励创新,保护产权,减轻负担,打破垄断;在政府管理层面,要简化行政管理,下放权力,搭建平台,创新服务。

制造业本身也在发生变化。十二年前,当笔记本原始设备制造商占全球总量的一半时,昆山意识到“缺乏核心和屏幕”是不可持续的。曾经是全球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的江苏昆山,正在从代工电脑向附加值更高的智能手机转变。自主知识产权不断孵化,推动昆山电子信息产业走向“高端”。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地方政府的指导下,我国逐步引入制造业示范试点城市,推动形成了因地制宜、区域联动、错位竞争的制造业发展新格局。

信表示,工信部将扩大试点示范城市覆盖面,选择基础条件好、示范带动作用强的20至30个城市,继续开展“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发展优质制造业,增加“含金量”。

国家和行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和引导措施。比如建立国家创新中心,推动更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加快国内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建立可追溯体系,填补质量缺陷;引入试点保险补偿机制,完善创新容错机制,加快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应用...

欣表示,2017年,工信部还将选择一批长期制约产业发展、预计未来两到三年有所突破的项目,研究设立中国制造2025发展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对企业进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让企业从创新中获得应有的回报。

“技术决定制造业升级的‘环节’,改革决定制造业跨越的速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鹿山说。

1.《中国制造业现状调查:历史低谷还是爆发前夜?》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国制造业现状调查:历史低谷还是爆发前夜?》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791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