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周前后的唐朝有些复杂,因为武则天为了称帝,搞了不少幺蛾子,但也正是因为混乱,李隆基才有机会脱颖而出,经过一番激烈地斗争,最终夺得大位。
按照宗法嫡长子继承制,李隆基与帝位是没有交集的,甚至他亲爹李旦也没资格二次称帝。这是为什么呢?还得先从武则天和她的儿子们说起。
武则天的四个儿子
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生有四子,分别是李弘、李贤、李显和李旦。老大和老二都当过太子,老三还当过两次太子。拜武则天所赐,李显和李旦都先后出任过两次帝王,是为唐中宗和唐睿宗。
李治继承帝位之后,与武则天重逢于感业寺,旧情重燃。后在王皇后的安排下,武氏再度回归于太极宫,之后武则天又除去了王皇后和萧淑妃,夺得了李治的专宠。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武则天被册封为皇后。
武后上位,唐高宗与皇后的嫡长子李弘,自然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太子。但基于武后的目标也是帝位,这样在武后的眼中,儿子便不再是亲情的延续,而成了政治对手。大儿子李弘不幸成为武后的绊脚石,致使母子关系走向恶化。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四月,太子李弘在随高宗和武后从幸东都时,忽然暴亡于合璧宫绮云殿。在官方的死因声明中,宣称李弘因“沉瘵婴身”、“旧疾增甚”而自然死亡。然而大多数史料都认为,李弘实是被武则天鸩杀。
同年六月,高宗和武后的次子雍王李贤很快替补了太子之位。相比于前任已故太子的多愁善感、体弱多病而言,新太子李贤身体强健,文武双全,与他的大哥有着天壤之别。
李贤拥有健康的体魄,不过武则天也没让这个新任太子走太远。武则天调教他如何成为一个听妈妈话的乖乖仔,李贤不但没有听,而且还给了她点颜色,回敬了她一本《后汉书注》,借东汉太后临朝和外戚擅权的历史特征,有意跟武后叫板。
但他的结局依旧无法改变,调露二年(公元680年)八月,武后从李贤的私生活撕开了一条口子,将一场普通的“风化案”愣是演变成了一场“谋逆案”,李贤其罪当诛。在父亲高宗的力保下,被废为庶人,流放到京师两千多里的边瘴之地巴州(今四川巴中市),最后被逼自尽而亡。
在李贤被废的第二天,即调露二年(公元680年)八月二十三,高宗和武后的第三子英王李显就被立为太子。
永淳二年(公元683年)十二月初四夜,唐高宗李治在东都洛阳崩于贞观殿,享年五十六岁。长安是李唐的老巢,而洛阳是武则天的根据地,李治临死前被武后硬是拉到了洛阳,这里面有着她的政治考量。
太子李显在十二月十一登基,是为唐中宗。新年正月初一,服孝期满的唐中宗,改年号为嗣圣,并大赦天下,同时册立太子妃韦氏为皇后。
就在李显大肆提拔自己的亲信之际,特别提拔了他的老丈人。当政不过三十六天,就被武则天从龙椅上拉了下来,理由是“汝欲以天下与韦玄贞,何得无罪?”,此后被贬黜了京城,流放到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
嗣圣元年(公元684年)二月初七,也就是中宗被废的第二天,高宗和武后的第四子豫王李旦,以一个普通亲王的身份被武则天直接空降为皇帝,是为唐睿宗,改国号为文明,并大赦天下。
武则天在刚到洛阳之初,就一口气提拔了四位宰相,控制了禁军,牢牢将政权掌握在了自己手中。在高宗去世后的几个月之内,她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废黜了中宗李显,挟持了睿宗李旦,在此期间还不忘逼死流亡在外的李贤。
再接下来,她以铁血无情的手段,对李唐皇族及其亲党进行了一波又一波的清洗和屠杀。公元690年九月初九,武则天终于登上了她心心念念的帝位,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李旦自然被废黜,降级为王。武则天在大位上坐了15年之后,公元705年,发生了李唐夺权的“神龙政变”。武则天被迫退位,李显梅开二度,再次登顶皇位。
李显继位之后,李唐的江山从武则天的手上基本过渡到了韦后的囊中。韦后与武氏后人武三思把持着朝政,致使李唐王朝再次陷入混乱之中。
接下来,李唐子孙们为了铲除韦后和武三思,李隆基和他的哥哥们即将登场,究竟谁主江山,除了实力,智商还得在线。
为李唐江山奋斗过的哥哥们
武则天的儿子们说得差不多了,再来看看她的孙子们吧,这其中就有李隆基了。
唐中宗李显当政时期,和他爹李治有得一比,妻管严都比较重,韦后大有效仿武氏之势。
发动神龙政变的五大臣被中宗铲除后,朝政被三个女人:韦后、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以及一个男人武三思所掌控,他们成了当时政坛上最强大的势力。
面对武三思和这三个女人,有个人始终怀着既恐惧又愤怒的心情,对李唐这些敌人怒目而视,这个人就是太子李重俊。
李重俊是中宗李显的第三子,他能当上太子,搅上这趟浑水,还是拜祖母武则天和皇后韦氏所赐。中宗李显第一次被赶下龙椅时,高宗钦定的皇太孙李重照 (也有叫李重润)也曾被罢为庶人。
在李重照19岁时,因口舌是非引来了杀身之祸。晚年的武则天宠幸二张:张易之和张昌宗。长安元年(公元701年),李重照与妹妹和妹夫私下议论二张,对于二张以男宠身份干涉朝政很是气愤。
不幸的是,消息遭泄露,女皇大怒之下,竟将孙子孙女杖毙,嫡长子李重照就这样被祖母“大义灭亲”了。李重照是韦后唯一的儿子,为了给儿子报仇,韦后将黑手伸向了中宗次子李重福。
韦后认为,李重福的妃子是男宠张易之的外甥女,肯定是李重福出于嫉妒,因而告发了老大李重照。于是韦氏一当上皇后,就把李重福给流放了。
就这么着,中宗李显的第三子李重俊当上了太子。这个太子不好当,时不时地遭受侮辱。皇帝不在乎他,韦后讨厌她,武三思排挤他,还有那个骄纵的安乐公主称他为“奴”。
当他看到以五大臣为首的政治势力被武三思和韦氏铲除殆尽后,顿生一种唇亡齿寒之感,他们迟早会向他下手的。
横竖是一死,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起反抗,或许还有一线生机。神龙三年(公元707年)七月,太子李重俊联合禁军将领李多祚、将军李思冲、李承况、独孤祎之、沙吒忠义等人,发动了军事政变。
在这次政变中,武三思、武崇训父子及其党羽被杀,但李重俊并没有成功,最后被军士倒戈,死于亲兵手中。李重俊死后,由于种种原因,中宗李显并没有马上立太子,到了景龙四年六月,唐中宗李显突然暴崩(有说是被韦后和安乐公主毒杀),唐王朝又一次迎来了政坛大地震。
皇帝驾崩,太子即位,这是中国古代的政治传统。但是李显死前并没有立定太子,按照规矩,皇帝死了没有立太子,皇帝和皇后又没有亲生儿子的话,就要在皇帝所有活着的儿子当中选最大的一个来继承帝位。
李显活着的儿子还有两位,一个是被流放的李重福,另一个是只有十六岁的李重茂。一手遮天的韦后自然会选择年纪尚小的李重茂,以便于日后自己上位成第二位女皇。
但是按照法统,她自己说了不算,于是,她准备炮制一份遗诏。起草遗诏的重任交到了上官婉儿手里,上官婉儿忌惮于李唐势力中的实力派:李旦和太平公主,也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便连夜找来太平公主商量,最后二人出了一份遗诏,总共三条:
第一条: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第二:韦皇后知政事;第三:相王李旦参谋政事。
很显然,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想让李旦作为李唐王室的代表,以此来牵制、平衡韦后的势力,但韦后势力也不傻,直接删除了第三条,难道李唐王室又要靠边站了吗?
韦后独揽大权,磨刀霍霍,马上激起了李唐皇室的强烈反弹,相王李旦和镇国太平公主坐不住了。
中宗复辟时,由于太平公主参与政变有功,被中宗加封为“镇国太平公主”,而且受禁军护卫。除了政治上的资本,她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富婆。
按照高宗时代的制度,亲王一般可获封食邑八百户,公主可封三百户,而太平公主的获封远远超出了制度的约束。她首次获封就达到了一千二百户,后来又加到三千户。神龙政变后,李显又给她加到了五千户。
可以说,太平公主不论在能力、地位还是实力上,都具备了在帝国政坛上呼风唤雨的资本。
那么李旦有什么实力呢?首先他也是当过皇帝的,而且作为高宗和武则天唯一活着的儿子,他是李唐势力正统的代表。相比李显的两个儿子李重福和李重茂,叔叔辈的李旦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
此外,他还有五个儿子,长子李成器为刘皇后所生,次子李成义,李隆基为第三子,四子李隆范和五子李隆业,另有第六子早亡。
中宗死后,韦后将李重茂推上帝位,同时为了安抚以李旦为首的李唐宗室,她先给李旦升官,升成一品大员太尉,再给他封爵。然后又提拔了李旦的长子李成器,封为宋王,李旦本身又是安国相王,一家出了两个亲王,韦后认为他们也该知足了。
但是她想错了,李旦、李成器父子是知足了,但她没想到,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不知足啊,韦后的如意算盘就是让他们姑侄给打破的。
李旦是有影响力,但太平公主并不愿意找他合作,为什么呢?因为她找李旦合谋搞政变,那李旦肯定是主角,事成之后,也没她什么事儿。因为李旦是男,她是女,李旦是太尉,朝廷命官,有公权力,而她只是一个公主。
当年她辅佐李显搞神龙政变,完事后还受猜忌遭打压,人总不能在同一个地方摔两次吧,更何况她是有政治头脑的太平公主。
正在太平忧虑之际,有一个人向她伸出了橄榄枝,这个人就是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他是李旦的侧妃所生,是庶出,排行老三,人称“三郎”。
李隆基从小性格刚烈,长大后更加英武,而且从小在政治漩涡中长大,早已深知其味。政变这么大的事儿,不找自己的父亲商量,倒来找她这个姑姑。他是这么想的,发动政变是为了拯救李唐的江山社稷,如果成了,福分归他爹,万一失败了,也算是为宗庙牺牲,不必连累相王。但是从他之后的既得利益来看,他这么做是对自己的风险投资。
不过太平认为,不管李隆基有什么想法,他这个庶出的老三,在讲究嫡庶传统的古代,也掀不起什么浪花儿,更不用说当皇帝之类的好事了。如果与李隆基合作,她是政坛老手,李隆基初出茅庐,不论在身份还是威望上,她都是占主导地位的。
这样一来,他们姑侄联手,将李旦蒙在鼓里,事成之后,再将李旦请出,这就好比送给相王一个大礼包,相王肯定会对她感恩戴德,这样她就等于在政治上牵制了李旦。
说干就干,姑侄二人于景龙四年(公元710年,也称唐隆元年)发起了一场宫廷政变,史称唐隆政变。韦氏母女、上官婉儿等人被诛杀,彻底剿灭了韦氏集团,即位不足一个月的李显小儿子李重茂被拉下皇位,李旦复辟。
但是有一个人不同意,他就是中宗李显的二儿子李重福。李旦上任帝位不过两个月,就发生了一场叛乱,发动者便是李重福。
李旦当皇帝是接中宗李显的班,但是根据中国帝制时代的继承法则,一般父死子继,只有在前任皇帝没有儿子存活的情况下,才会考虑让弟弟来承袭皇位。
所以,从法统上讲,李旦并没有资格当这个皇帝。他也心知肚明,所以李重茂被赶下台后,就被软禁了。同时还给在外的李重福进行了调动,目的就是为了防患于未然。
韦后活着时,李重福受制于韦后的严令,不得回长安。韦后被铲除后,他自由了,可以回长安了,并且可以名正言顺地接他爹的班了。因为李重俊死后,他由老二就升成了老大,根据古代的继承法则,他就是皇帝的第一候选人,远比他弟弟李重茂有资格,反正怎么说也轮不到他叔叔李旦。
再加上他身边两位野心家郑愔、张灵均的撺掇,李重福坐不住了,他要到东都洛阳去把属于自己的天下夺回来!但结局是惨烈的,最后被逼投水自尽,时年三十一岁。
李重福死了,十六岁的李重茂也没躲过睿宗的追杀,先是被发配到地方,之后死得不明不白。这下睿宗李旦安心了,但是儿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斗法,又要让他头疼了。
李隆基究竟继承了谁的皇位?
唐隆政变后,李旦复辟,那么立谁为太子呢?
按照法统,嫡长子宋王李成器为皇后所生,立太子再自然不过,但是他不敢当这个太子,因为李隆基肯定不会罢休的。
李隆基,人称三郎,上面有两个哥哥,按照法统,皇帝一职基本没他什么事儿。但是,非常时期法统要靠边站一站,实力才是第一位。
唐隆政变时,李隆基绕过了李旦,除了自命不凡,还藏着他的雄心壮志。论出身,他不能和李成器相比,如果他要想出人头地,只有自己建立奇功,以便作为日后的资本。
李旦能再度坐上龙椅,李隆基至少有一半的功劳,立他为太子也镇得住场。但是李旦也忌惮于李隆基的心机,而如果立李成器就不一样了,他有意在立太子之事上摆出一副犹豫不决的样子。
李旦把老大李成器推上了风口浪尖,但李成器才不傻呢,他可不想当父亲的棋子。于是他主动退出了这场太子角逐,他表态说:“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苟违其宜,四海失望。臣不敢居平王(指李隆基)之上。”
在众望所归之下,李隆基终于被立为太子。从这个意义上讲,李隆基能当上太子,走得路线并不是古代通行的嫡长子继承法,而是如李世民一般,群雄逐鹿,胜者为王。
但是对于他的身世,还有另一段故事。我们上面说了武则天的长子李弘早死,没有子嗣,当时经武则天特批,将李旦的一个儿子过继给了李弘,这个被过继的儿子便是李隆基。
这样一来,李隆基立为太子,在法理上有了另外一种说法,那就是他继承的是大伯李弘的皇位。因为李弘死后,李治非常悲伤,他不顾大臣们的反对,下诏追赠太子为皇帝,并为爱子拟定了谥号,称为孝敬皇帝,而且李弘是以天子的礼仪安葬于恭陵的。
说起来李旦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让位”,李隆基追认李成器为“让皇帝”,这个名号给了李旦才是名副其实。他曾让位于母亲武则天,又曾两次让位于自己的儿子李隆基,而每次让位都是为了明哲保身。
李隆基被册立为太子,一开始太平公主是同意的,但是随着李隆基不凡政治才能的显露,太平公主担忧了。姑侄二人曾经是战友,然而在各自的利益面前,又不得不分道扬镳,开启了互相拆台的戏份,直至演变成另一场宫廷政变,即先天政变。
通过先天政变,李隆基铲除了通往皇权的最后一道障碍:太平公主。李旦见状,吓得赶紧让位了。
综上所述,李旦让位于李隆基,从法统上讲合情合理,李隆基的过继身份就是法理依据。但唐朝的历史现实是,自打李世民开了篡权的先例,嫡长子继承制基本等同于虚设,要当唐王,那得会玩政治,会搞宫庭政变。
李隆基闹政变成功了,最后退位却也是被儿子李亨篡权的,真是天道好轮回~
1.《读书悟道123_武则天为称帝毁四个儿子,混乱之下李唐孙辈反抗,李隆基趁乱胜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读书悟道123_武则天为称帝毁四个儿子,混乱之下李唐孙辈反抗,李隆基趁乱胜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1808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