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单行线公众号,注意单行线公众号,直接获取信息。
最近,不光有读者给我们留言,也有很多企业家,特别是制造业的经营者在说,自己又接到了限电停产的要求。
从5月份的“限2开5”,到有可能持续到10月份的“限5开2”,也就是说一些高耗能的工厂每周只准上两天班。
我又去问了一些其他地区的学员企业的老总,也有类似的情况。
为什么今年的限电停产会如此严厉?企业该如何应对?
这些问题目前网上讨论得很少,也没有一个很明确的解答。
当然,要解释好这个问题确实很复杂,我们尝试着从三个纬度给大家做解读。
第一、能源双控的政策导向。
政策是经济发展的导航表,脱离了政策谈经济,就像是纸上谈兵。
国家关于能源减排和改善能源的政策和调控,已经持续了十多年的时间,过去我们可能还没什么感觉。
但是,今年既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宣布“30·60”双碳目标后的第一年。
“30·60”双碳目标就是去年9月中国宣布“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在今年发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就明确提出,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化双控制度,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
在这个大背景之下,政策的制定就不一样。
我们可以去看一下9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的通知。
很多我们目前感受到的变化,或者是未来将要发生的变化,都已经是白纸黑字地写在这份计划当中了。
这个文件和过去有什么不同呢?
(1)超出激励性指标的量不纳入总量考核,但强度仍要考核。
这么解释呢?
跟大家举个例子,一个地区有新增产业和企业,就一定会有新增的电力负荷指标。
这个指标假如是通过烧煤这种火力发电来达成的,就会进行限制,假如是通过可再生能源来达成的,那就可以有一定的增长空间。
产业的发展,会和能源强度对标。
能源强度就是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国家是想通过能源指标来促使一个地区做好产业转型,使地方产业的能效水平有所提升。
(2)完善能耗双控考察制度。
能耗双控考察本来就比较严格,现在不仅考察严格,考核的结果会作为当地领导班子的工作考评依据,并且更注重过程管理,而不只是结果管理。
目前离考核指标剩下不到4个月的时间,情况怎么样呢?
在8月份,国家发改委对全国9个地区能耗双控亮起了红灯,重点点名了9个省,包括青海、宁夏、广西、广东、福建、新疆、云南、陕西、江苏。
这9个省份在今年上半年的能耗强度不降反升,还有10个省份能耗强度降低率未达到进度要求。
在距离考核不到四个月的时间,怎么办呢?
当然是谁用电多,我就找谁。
我看到了这几个省份部委的措辞是,“节能形势相当严峻,想要扭转局面必须要下猛药,出手快,采取非常规手段。”
所以,那些高耗能的企业,你说不找你,还能找谁呢?
第二、能源消耗和大宗商品的价格导向。
我们国家的能源消费和GDP增长保持了一个很有趣的正相关关系。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6-2020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从28.6亿吨标准煤增长到了49.8亿吨标准煤,14年间增长了21.2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增长了70%。
在十二五期间,全国能源消费出现了比较大的回落,开始注重起了环保理念。
但是,从整体能效水平看,由于能源消费基数大,我们的产业结构和在世界产业链的位置,都导致了我们单位GDP能耗都超出了世界平均水平,整体能源利用效率的水平并不高。
我们国家的电力结构还是以煤电为主,2020年煤炭发电占比达到了61%,火力发电占比超过7成,能源利用方式仍然比较粗放。
可以这么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能源还是煤。
而且,既然说到了煤炭,这就涉及到了大宗商品交易。
中国是煤炭进口大国,2020年就进口了3亿吨的煤。
今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开始上涨,煤炭价格一路高走,动力煤达到了每吨140美金。
我们去看一下5月份广州港煤炭指导价格。
现在的价格比同期上涨了近乎100%。
而在去年的12月12日,国家发改委召集十家电力企业召开座谈会,明确要求电力企业煤炭采购价格不得超过640元/吨,如果超过这个价格,就需要单独向发改委报告,要求电厂相互调节煤炭库存,减少在市场上高价采购煤炭。
可以看到,电厂对于煤炭价格的承受底线就是640元人民币。
但是现在动力煤就要1000元,发电厂越发电就亏的越多,
所以,讲到了这,我们可以简单总结下。
停电限产的原因在于政策和价格上涨打击到了供给侧。
并且因为国际环境的变化,大家都知道我们跟澳大利亚的关系,除了还在进口必不可少的铁矿石之外,澳大利亚的煤完全被踢出去了。
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今年1-4月,中国累计进口动力煤3778万吨,同比下降31.45%;累计进口褐煤3492万吨,同比下降16.9%。
怎么讲呢?
就是说,煤的产量没有增加,进口还在减少,价格还上涨了100%。
这种供给侧的压力传导到了发电厂,一个简单的经济现象就出来了,过去买一年煤的钱,现在只能买半年,而电力价格呢,作为电厂来说,又不能随意乱涨,假如还要保证用电量。
那就是越发电,赔的越多,还不如拉闸限电,搞搞维修。
第三、企业用电的需求侧。
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6.2%,比2019年同期增长15.8%。
工业是拉动用电增长的主要动力,上半年工业用电同比增长16.5%,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差不多70%。
很明显,今年电力增长的十分快,而且拉动增长的大头在工业,特别是第二产业的企业。
原因在于,海外订单的暴增。
根据海关总署统计,2021上半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值18.07万亿,同比增长27.1%。
出口9.85万亿,增长了28.1%。
在数据汇总和我自己在企业的调研中,那些做出口加工的企业,海外订单简直多到接到手软,各个企业都是卯足了劲在开工。
所以,这也造成了一个现象,人员和机器都是满负荷开动,用电量就上去了。
发电计划量提前用光,再加上能源双控的政策要求,企业就面临了大规模的持续性“限电停产”。
并且,我们要注意到一个问题,我们的制造业类企业也会面临着发电厂的困局。
为什么很多企业接到订单马上就要满负荷开工?
因为原材料大宗商品的价格仍然处在上升通道当中,这些对原材料需求大的制造企业,早一点开工完成订单,就能提升利润率。
晚一点开工,原材料价格侵占了大部分利润空间,还要面临海外订单运输的风险,这张订单做完了搞不好还要亏损。
那么,我们企业涨价行不行呢?
当然可以,但是涨价需要两个前提。
第一、产业链同时涨价,不能我这边涨价,同行不涨价,那么订单就会去到别人那里,这就造成了内卷,这就是统一定价权的重要性。
第二、涨价不能高于产品使用价值。
怎么讲呢?
决定产品价格的是市场,不是企业。
决定产品使用价值的是实际使用需求,也不是企业。
打个比方,一件衣服的使用价值是用来穿,它的售价是100,你抬高到了200,那么消费者自然就会去选择更便宜的衣服。
原材料涨了100%,不代表企业就能把产品价格抬高到100%。
再加上我们大部分制造企业处于全球产业链当中的生产与加工环节,利润本来就微薄,既没有定价权,也不能马上就涨价,丢掉目标客户。
但是,资本市场上的大宗商品的涨价,没有那么长的产业链条和生产周期,是马上就能看见效应的,这就是金融对于制造业的打击。
我们确实拿到了订单,但是钱一来一回,大头还是被别人拿走了。
通过这上面三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简单的感知到这一轮“停电限产”的原因。
供需紧张,市场层面不干预,政策层面会纠偏。
对于我们受到影响的企业来说,解决方法其实已经被国家写进计划了,那就是产业升级,往技术研发和品牌方向发展。
超出激励性指标的发电量不纳入总量考核,这个激励性指标就是新能源的利用,产业的发展,会和能源强度对标。
假如你的生产技术强,数字化改造比别人快,效率得到了提升,可以柔性生产,按需分配产能,成本就可以压得下来。
那么对比其他企业,你的能源利用率高,就不属于高排放、高耗能的企业,可以拿到政府指标,继续生产,同时减轻原材料上涨带来的压力。
假如你拥有自己的品牌和数字营销理念,你就可以挑客户,分析他们的需求,找到利润空间最大的目标市场,甚至把他们变成自己的会员,提前规划好一部分收入。
这种产业升级,不只是生产制造的设备升级,更是对于产品和客户的深度理解。
这场“限电停产”,更像是一种倒逼企业进行改变的机会。
这是大势,不会以某个企业的困难而改变。
对于我们企业来说,既然无法改变环境和政策。
那么,剩下的路,就是跟随国家的方向去改变自己了。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1.《12月限电停产看这里!为什么大规模的“限电停产”正在席卷而来?》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12月限电停产看这里!为什么大规模的“限电停产”正在席卷而来?》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2081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