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芯糖,豆根糖,琥珀果仁,核桃糕;

大梨糕、小人酥,琥珀核桃,天津豆;

花生酥,牛奶香,一把糖果,岁岁甜!

糖果,一种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小零食,时至今日,仍旧滋润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的物质生活十分匮乏,即使是在大城市,孩子们也没有几样零食可以选择。糖果的出现,充实了大部分人的业余生活。酥脆的花生酥、晶莹剔透的软糖、香软的豆根糖、奶香浓郁的大白兔奶糖……如今想起来,似乎还能在口齿间品尝到丝丝甜意。

糖果为人们带来了快乐,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糖果的种类也随之丰富起来。现如今,它的甘甜已经渗入了老百姓的骨子里,但凡逢年过节、喜事盈门时,总能看到糖果的影子。

马学文是从13岁起开始和父亲马少安学习熬糖的。马家先祖于清代道光年间辗转来到天津落户,早期以制作“盐砖”为主业,以“熬糖”为副业。直到马少安这代才将熬糖变为主业,“马氏糖果”的名头也在津沽大地上渐渐响亮起来。青年时期的马学文继承了父亲的手艺,专注于各类糖果的制作和销售。公私合营后,他进入天津市第一糖果食品厂专门负责新产品的研发工作,成了名副其实的“糖果大师”。

您若问他到底会做多少种糖,老人家便会笑着答道:“也就两百来种吧。”

“小的时候,姥爷家还是平房。我记得特别清楚,那时姥爷在厨房里熬糖、做糖,满屋子就都是糖浆的香味儿。”马学文老人的外孙女,马氏糖果的第七代传人孙娟回忆道,“现在想想,自己的童年都是和糖果为伴的,就像在熬糖的大锅里泡大的一样。到后来学熬糖、学做糖,似乎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今年35岁的孙娟和大部分年轻人一样,热爱生活和挑战。

“我们家到我这一代都是女孩,没人主动出来说把这门手艺延续下去。”她说道,“但是像姥爷那些传统的制糖手艺,是融合了很多前人的经验智慧的,失传了其实非常可惜。所以我才有了把它传承下去的想法。”

大学毕业后,孙娟在学习制糖的同时开始在糖果市场中奔波。无论是什么时候,无论是在哪儿,只要看见样子新奇的糖果就得停下来研究研究,看看人家的糖是怎么做的。在这段时间里,孙娟发现了传统糖果的巨大市场。她先后在鼓楼和古文化街一代设摊卖糖,反响极好,火的时候几乎断货脱销。

“我对制糖的原料要求还是挺严格的。”孙娟说道,“因为原料选得不好,口感上的差别是能尝出来的,你没法欺骗任何人。”

除了严格筛选原料的品质,孙娟也在不断思考手工糖果的出路。敏锐的她将马氏糖果的发展路线定在“健康糖果、养生糖果”这个概念上。

“现在物质生活基础越来越好了,和以前相比,大家更提倡‘吃得养生、健康’。像很多女性为了让保持身材的考虑,都会很注意糖分的摄入,这些我都有关注到。像我们家现在制作的糖果都是以低糖为主的,尝起来不会太甜。还有祖传的天津药糖,清凉爽口、提神醒脑、止咳化痰,咽喉敏感的人吃起来最好。”

2017年9月,马氏传统熬糖制作技艺正式被列为南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让孙娟看到了更多的希望。

“我在传承这方面一直秉持着一种很开放的态度。”她说,“优秀的传统技术,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不断汲取新的血液才能保持它的活力。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这些老手艺的传承行列,大家集思广益,一起努力,让这些老手艺焕发出新的生机。”

1.《豆根糖、大梨糕、小人酥……这些味道,你还记得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豆根糖、大梨糕、小人酥……这些味道,你还记得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23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