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是民族的灵魂。每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一个价值系统,正是这一价值系统主导着不同历史阶段的意识形态,指引着不同时代的社会发展方向,也决定着各自兴衰更替的历史变迁。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中国价值也必将走向世界。但中国价值并不追求“普世性”,而是用中国价值协和世界,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追求“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目标。这就决定中国价值具有最大的公约值。用中国价值协和世界,就是彻底摒弃“丛林法则”,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天下一体之仁。
《中国价值》极简史
周文革命
远古时期至商末周初
特点:
文武周公制礼作乐
武王伐纣和随后的“大封建”
以“德”为核心,以“礼乐”为形制的价值体系
发展始末:
夏商两代晚期出现统治危机,促使统治者改变治理方式,实现社会转型。“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实现了从“神本”到“人本”的转变,确立了人的价值和人的本位。
周初政治家提出敬天保民、倡导人文、推行教化,并创建礼乐制度,奠定了中国数千年的人文价值传统。
儒家革命
春秋末战国初至西汉中期
特点:
百家争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以“仁”为核心,以“伦理纲常”为形制的价值体系
发展始末:
春秋战国时期,周文疲敝,礼崩乐坏,天下大乱,道术之为天下裂,人们不能不重估一切价值,对周朝礼制进行重估。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在诸子百家中,孔子继承了周文革命奠定的人文传统,建立了以“仁”为中心的儒家价值体系,实现了从“人本”到“仁本”的升华。
以后,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使儒家价值体系成为中国的统一价值和官方意识形态。
理学革命
唐中期到两宋
特点:
综合儒释道
以“理”为核心,以“天理人心”为形制的价值体系
发展始末:
魏晋以后,中国进入长达数百年的混乱时期,北部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南北分裂甚至天下大乱。一方面,儒学分化,自我阉割,经学衰落,传统价值失去进一步创新的能力;另一方面,佛道两教肆行,中国价值传统受到冲击,致使道统衰微,命悬一线,中国士人不得不承担起“为往圣继绝学”的历史使命。
在这个过程中,从韩愈开始,经范仲淹、张载、二程(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等,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价值体系。这个理以“天理”为最高价值,以性理、情理、事理以及物理为普通的世俗价值,既包括“形而上”的理,也包括“形而下”的理,使儒家的伦理价值传统进一步理性化,实现了从“仁性”到“理性”的转变。
现代化转型
明晚期至今
特点:
“五四”运动
马克思主义、西方现代价值与正在复兴的中国传统价值共同构成
发展始末: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社会走向衰落,中国传统价值也陷入危机。
中国价值新的革命是从“五四”开始的。“五四”提出重估一切价值,通过一场“离经叛道”的学术思想革命促进社会观念革命,使中国价值的旧有传统迅速消解。然而,此后中国的社会变革断断续续,价值消解却没有接下来的价值重建。
中国价值的现代化转型需要进行新启蒙、新传统和新综合。经过百年来的奋斗,中国的现代化逐渐走向成功,中华民族也逐渐走向新的成熟,应该完全能够利用自己民族的理智来思考。所以,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我们自己,重新认识我们自己的民族,重新唤起民族文化的自觉,坚定地确立文化自信。经过百年的现代化过程,马克思主义、西方现代价值与正在复兴的中国传统价值共同构成三种思想传统。这三种思想已经共同构成中国价值的内涵,并且已经在汇入中国的价值传统之中。所以,新传统就是在承认这种思想综合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吸收西方现代性价值,实现中国价值传统的创造性转化,通过综合创新构建一个全新的价值体系。这就是中国价值革命的目标和历史任务。
中国价值
高德步 著
定价 59.00元 / 2018年5月
1.《《中国价值》极简史》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国价值》极简史》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23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