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一首千古名词,却只因好友小妾的一句话,也因此豁然开朗! 苏轼作为北宋时期的一个著名书法家、画家、词人,他写下来的诗词清新豪健被千古传诵,从他的诗中也能品读出他为人的率真和放达,再加上喜欢交朋友所以有很多挚友。他写的那首《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就是他为自己的一个好友写的。 苏轼的一首千古名词,却只因好友小妾的一句话,也因此豁然开朗!   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让他被扣上了欺君罔上的罪名,即使是被冤枉的但是却百口莫辩,幸好之前宋太祖立下了不能杀士大夫的祖训,才让苏轼幸存一命,只是被贬到了很偏僻的地方。自己被贬没关系,让苏轼最过意不去的是牵连了自己的好朋友王巩,一直内疚的寝食难安。   两人因为彼此欣赏所以称得上是莫逆之交,王巩了解苏轼的为人,并没有因此责怪他反而反过来宽慰他,他们一个被贬到了黄州,一个去了岭南的宾州,分别之前两人痛痛快快的喝了一场就当是告别。岭南地处偏僻又荒芜,所以说王巩在那里吃了很多苦头,刚去的时候因为水土不服还生了场大病,但是幸好身边有个叫做柔奴的陪伴。这个柔奴本是王巩家中的一个歌女,不仅相貌生的极好还天生一副好嗓子,她本可以不跟着王巩来这偏僻处受苦,但是她却义无反顾的陪这王巩到了岭南吃尽苦头,这等情谊实在是让人真心佩服,都说千金易求,真情难求,从柔奴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真情的可贵。 王巩并没有一辈子就这样在岭南,四年后宋神宗突然想起来还有这么个人就下旨把他召回去做官,在返回的途中他想着去看看那个多年未见的好友——苏轼。当王巩带着柔奴来到苏轼任职的黄州时,苏轼很高兴,自己亲自下厨给他们做了一桌子的菜来招待他们,在喝酒时苏轼问柔奴:跟着王兄在岭南肯定吃了不少苦吧。柔奴的回答出人意料更让人钦佩她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在王巩他们走后苏轼还在回想这句话,一句话让苏轼的心境就豁然开朗了,挥笔写下了那首“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自此抛下了满腔愤懑,沉静下来享受生活,更写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传颂千古的诗词。 “此心安处是吾乡”,出自宋代大词人苏轼的《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常羡人间 琢玉郎,天应 yīnɡ 乞与 点酥娘。尽道清歌 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 变清凉。
万里归来 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 岭梅香。试问岭南 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 是吾乡。”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天应皓齿:雪白的牙齿。
岭:这里指岭南,即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梅香:梅花的香气。
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个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白话译文
常常羡慕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因为受到使苏轼遭杀身之祸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这一沟通岭南岭北咽喉要道的情况,又以斗霜傲雪的岭梅喻人,赞美柔奴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为下边她的答话作了铺垫。
最后写到词人和她的问答。先以否定语气提问:“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陡转,使答语“此心安处是吾乡”更显铿锵有力,警策隽永。
白居易《初出城留别》中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种桃杏》中有“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等语,苏轼的这句词,受白诗的启发,但又明显地带有王巩和柔奴遭遇的烙印,有着词人的个性特征,完全是苏东坡式的警语。它歌颂柔奴随缘自适的旷达与乐观,同时也寄寓着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全词以明洁流畅的语言,简练而又传神地刻画了柔奴外表与内心相统一的美好品性,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抒发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

1.《定风波苏轼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苏轼》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定风波苏轼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苏轼》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302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