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中国船舶馆展馆的建设还应用了最新的环保技术、智能化灯光的互动效果和借助先进的多媒体视觉技术,形成绿色环保展示环境,充分体现领航新时代,享受水生活,让参观者提前体验未来水域城市生活的美景,人与船舶、人与城市的紧密关系,集中体现“中国造船”元素,体现中国造船工业发展前景和对未来的展望。 上海世博会浦西园区的主体,即有150多年历史的江南造船厂,为中船集团下属企业。因此,中国船舶馆是中船集团搬迁后“重回”老厂的一次特殊的“世博之旅”。 中国船舶馆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是利用江南造船厂原址的一个旧厂房进行重新设计和改造。中国船舶馆的弧线构架,形似船的龙骨,又似龙的脊梁,借喻中国民族工业坚强的精神。 中国船舶馆的主题确定为“船舶,让城市更美好”。通过展示未来船舶、水城市、水世界,来体现新能源、新空间、新生活,探索地球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新模式。 展馆呈长方形结构,形似船之龙骨,借喻中国民族工业坚强的精神。另外展馆的建设也应用了多种最新的环保技术,让参观者提前体验未来水域城市生活的美景,集中体现“中国造船”元素。 中国船舶馆的建设将应用最新的环保技术、智能化灯光以及先进的多媒体视觉技术,形成绿色环保展示环境,以此让参观者体验未来水域城市生活的美景以及人与船舶、人与城市的紧密关系,同时体现中国造船工业发展前景和对未来的展望。 150多年前,我国近代第一家民族工业企业--“江南制造局”就诞生在这里,是中国近代船舶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如今,中国年造船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并正在向世界造船第一大国迈进。
中国是世界上具有最古老造船历史和造船传统的国家之一,据专家测定,中国的造船史至少为7500年。 中国在木制船历史上是走在世界最前列的。明朝时郑和七下西洋的庞大船队是当时世界水平最高的远洋船队,充分展示出我国当时的先进造船水平,更显现中国古代造船业的辉煌。清晚期成立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福建船政,并由中国人自行制造出第一艘轮船“黄鹄号”,标志着中国近代以钢质机动船舶为主的船舶工业的诞生。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西方的造船技术开始超越东方,中国船舶制造业逐渐落后于世界,近代中国也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惨痛教训。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造船业几近荒废,1949年全国船厂从业人员不到2万人,造船总吨位不足1万吨。中国船舶工业在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重视下,历经60年的艰苦奋斗,走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集成创新的腾飞自强之路。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船舶工业主要侧重发展军品,建造出了核潛艇、常规潛艇、大型水面舰艇等各类舰船,民用船舶出口一直发展缓慢,从1952年到1978年27年间总共才出口船舶16万载重吨。1977年12月,邓小平提出“船舶工业要积极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的战略决策,中国造船业从此走上振兴之路。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船舶工业成为我国最早走向国际市场,最早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船舶工业把香港市场作为突破口,架起了通往世界的桥梁,迅速跻身国际市场,把一艘艘“中国造”巨轮推向世界。今天,几代造船人的夙愿终于实现。目前,我国出口船舶占造船产量比重已经从改革开放之初的2%上升到70%以上,年出口船吨位由1981年的6万吨上升到2008年的2107万吨。 中国船舶工业从引进消化到自主开发,到集成创新,努力开拓国际市场,扎扎实实提高竞争能力,终于在国际竞争中打开了一条出路,成为我国少有的能与发达国家竞争的工业。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船舶工业跃升世界排名第一。 在1999年将中船集团(CSSC)一拆为二的决定。该集团原是负责管理国营船厂的政府单位。这也就是当今“南北船”格局的由来—中船集团承管南方的10座船厂,另由中船重工(CSIC)接手北方的6家国有船企。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并触发经济大规模增长后,国内造船行业的命运才出现重大转机,迎来真正的“春天”。造船工业的迅猛扩张可谓“身正逢时”,当时船东响应监管政策的变动不得不对船队进行翻新。随着单壳老旧油轮的逐步淘汰,传统上在韩日订船的航运公司都将目光转向了中国,毕竟那里的造船成本更低,档期又空。 船舶工业紧紧抓住建设海洋强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实施带来的历史机遇,坚定履行富国强军使命,勇当海洋强国建设先锋,在技术、能力、资本、人才等更多层面体现出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引领行业发展的能力。 围绕军工核心主业,全力打造“船舶造修、海洋工程、动力装备、机电设备、信息与控制和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六大产业板块及其研发与融资平台;把军工作为核心主业和贯穿六大产业板块的主线,形成“1个核心、6个板块”的产业布局,着力推进已有业务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同时提出,船舶行业要加快海洋移动钻井平台等自主设计建造步伐。 2013年我国共承接各类海洋工程装备订单金额超过180亿美元,约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9.5%,比2012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已超过新加坡,位居世界第二。目前,我国自升式钻井平台和海洋工程辅助船市场份额均位居世界第一,半潜式钻井平台累计接单数量与韩国基本持平。 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牵头,相关船厂、研究院所、高校、船级社等组成的国家队积极致力于大型海洋浮式结构物的关键技术研究,联合攻关,协同创新,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技术研究进展。 首次整体展示军民融合发展成就,一批大型海洋装备亮相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成果展。“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我国首艘LNG船、“科学号”海洋调查船等一批海事界赫赫有名的高端大型海洋装备悉数亮相,这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一次向公众整体展示其近年来在军民融合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就和其他工业领域一样,中国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但依旧没有执牛耳的能力。尽管已经是世界最大,但主要以规模支持的中国造船业仍旧“大而不强”。“世界NO.1”名号的背后折射着一种尴尬。规模、成本、劳动力、技术、资金是决定船舶工业竞争力的关键五要素。尽管中国在规模、成本和资金等竞争要素方面略优于韩国,但在关键的技术竞争要素上较韩国存在明显差距,韩国船舶工业综合竞争力仍处于最强位置,中国次之,日本随后。 中国船舶馆的建设还应用了最新的环保技术、智能化灯光的互动效果和借助先进的多媒体视觉技术,形成绿色环保展示环境,充分体现领航新时代,享受水生活,让参观者提前体验未来水域城市生活的美景,人与船舶、人与城市的紧密关系。

1.《中国船舶馆 中国船舶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国船舶馆 中国船舶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304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