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赏月竟开筵,月饼堆盘月样圆。礼斗香还烧大斗,南园向最盛香烟。”——这是清末年间上海文人秦荣光在《上海县竹枝词·岁时》中提到的场景。中秋作为中国传统节日,自唐宋之后渐渐形成以“赏月”“团圆”为主的习俗。在此过程中,各地虽然发展出不同习俗,但有些是皆有的。

按《上海通志》记载,上海地区中秋时节的传统仪式主要有,节前数天,亲友间走动,分居的子女看望父母,选月饼、酒、梨、藕等节礼。中秋午后点天香,富裕家点香斗。香斗用香棒和厚纸糊成,上中下围以五彩纸箍,中间贴“月圆人寿”金字,斗中竖一炷高香,高可尺余,正面配纸扎龙门牌坊,缀以楹联匾额。也有寺庙、商家出资,在庙宇、桥堍、通衢道口点大香斗,用大缸作底,饰彩箍金字,高香粗如庭柱,高达数尺。

入夜,露天或在客堂设天香案祭月,供秋果4色,如菱、藕、石榴、柿子,意“前留后嗣”,熟毛豆、芋艿,称“毛一千,余一万”。阖家赏月,男女出游,各踏8步,谓可祛病延年。

而农耕时代的中秋餐饮样式极有特色。晨食芋艿绿豆汤、赤豆汤。时令食品有月饼和芋艿、毛豆、藕、菱、鸭、圆子、塌饼等。入夜,全家食月饼,有家人在外,留一小块,以示团圆。吃桂花、莲子、红枣、菱、生梨、杏仁粉调制的玩月羹。乡间平民也有自制南瓜饼、塌饼当月饼,进入近代社会,开始出现市售的苏式月饼,后有广式、潮式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以上诸多传统中秋习俗已渐渐为世人淡忘,而唯有月饼成为这个重要节日中的最典型符号。

沪上历史最为悠久的一份报纸——《申报》的刊文,自19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有关于月饼的各种记述。比如,1873年10月6日,《申报》中有一篇名为“中秋漫兴”的小文,作者自号“月长圆室主人”,落款“枇杷门外静观人戏笔”。文中有这样一句颇有意境的描写:“月饼圆时番饼缺,桂花香里众花愁”,不知在佳节中,作者因何感叹?1875年9月4日,《申报》中有一篇名为“乡试戏咏”的文章,作者“青浦高瘦峰”描述了苦读求学中的各种经历,有感而发。其中也提到中秋时节看到月饼,“见物思迁”的感叹。

文:方青

1.《秦荣光 钩沉|闲话中秋习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秦荣光 钩沉|闲话中秋习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361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