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作者 朝文社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字数:2772,阅读时间:约7分钟

历史提问

明末军队大批量装备的三眼铳,到底是“礼炮”还是“杀敌神器”?

答:在明末花样繁多的火器里,诞生于明朝嘉靖年间的三眼铳,确实是“红了很久”的一款装备。比如1959年经典老电影《林则徐》里,出任钦差大臣的林则徐到任广州时,当地官员就命人用三眼铳施放礼炮,给这位不久后的禁烟英雄,好好助了助兴。



不过,放在真实的明末战争史上,这电影里“火光灿烂”的三眼铳“礼炮”,却一度是大明军队里的硬核装备。特别是在抗击后金八旗的辽东战场上,号称明末精锐的辽东军队,就大量装备三眼铳。比如辽东督师孙承宗麾下火力生猛的“车营”里,每支25人的“步队”,配备6支三眼铳。每支25骑的“骑队”,配备10支三眼铳。而在其最精锐的“前锋后劲营”,全营三千骑兵的规模,配备888支三眼铳。公认的“主战火器”。

而在清朝人绘制的《满文老档》里,三眼铳也是标准的“熟脸”。比如《满文老档》里还原萨尔浒血战的《诸王破康应乾营战图》里,就有手持三眼铳的明军士兵,浴血硬杠八旗铁骑的画面,堪称那一系列“明亡清兴”战争里,无比生动的写照。



如此“受欢迎”,是不是因为三眼铳威力很大?这款全长350到450毫米之间,口径约15毫米的单兵火器,放在各类野史小说里,威力常被演绎得神乎其神。但要对照真实的历史,却得无奈的说一句:真不是。

比如三眼铳诞生伊始的16世纪下半叶,同时代的一代战神戚继光,就曾精确点评过各类火器的性能。要论战场上射程远威力大,那要首推“力能洞甲”的鸟铳。别管是步战还是骑战,单兵火器就是“唯鸟铳为利器”,吊打一切同类装备。至于三眼铳?那是“号炮必用三眼铳”,也就是打个信号弹,跟清朝人拿三眼铳“放礼炮”的操作,简直不谋而合。



戚继光为何如此“小看”三眼铳?明代科技宝典《天工开物》,也展现了三眼铳实锤的杀伤力:三五十步里可以打鸟,再远就没咒念了。反而看人家鸟铳,八十步外还能击穿双层湿棉被,差距真心有点大。明末科学家徐光启的《兵机要诀》更精确概括了三眼铳的毛病:“膛短无力,又难取准”。那真是杀伤力又小,准头也不灵。

看过这类吐槽,也就能理解,为什么手持三眼铳的辽东明军,跟八旗的火器兵对轰,都被轰得七零八落,对抗装甲防护严密的八旗步骑兵,更是打不透人家的甲胄,甚至哪怕“兵发枪炮如雨雪,”对方也“进击无一死者。”实在是这传说中的“神器”三眼铳,除了响声大能打信号外,其他方面都不给力啊。

那如此不给力的装备,明末时为何却突然风靡了?难道大明朝真没好枪?恰恰相反,明末的最后半世纪,恰恰是明朝“军工科技大爆炸”的年代,别说“又远又毒”的鸟铳,17世纪明朝就研发出了“自生火铳”燧发枪,欧洲先进的西班牙Musket火枪,即明朝人所说的“斑鸠脚铳”,也被明王朝引入进来。另外诸如“鲁密铳”“迅雷铳”等改装火器,也是琳琅满目,随便选一款,都是“世界先进水平”。

至于早就公认为“五倍于弓矢”的战场神器鸟铳?那早在戚继光拿着三眼铳打信号弹的年月里,就被戚继光实现了批量装备:戚继光晚年苦心编练的蓟镇七大车营,每辆战车配属的20名士兵,至少要装备四支鸟铳。每15000人规模的步骑兵部队,装备鸟铳也在1620支左右,齐射战术更炉火纯青。就是凭这凶悍的火力,戚家军在隆庆至万历年间一度吊打四方,打得昔日凶横的鞑靼部落,跑来痛哭流涕求投降。



可以说,无论是先进火枪的引进与研发,还是战略战术的训练与执行,明末的“军事人员”,既不缺理念,更不缺经验。但既然如此,晚明的军队却为何无视一切“世界先进枪械”,死抱着三眼铳不撒手呢?

首先一个原因,就是“三眼铳”自己的可爱之处,别看有那么多缺陷,可三眼铳毕竟能在距敌三四十步的距离上连射或齐射,打完了还能直接当冷兵器与敌死磕,着实简单粗暴好使。对付防护装备有限的鞑靼游骑或倭寇士兵,也确实在有效攻击距离上有奇效。当然,对付“升级”了的对手,那就俩说了。

更重要的原因,戚继光的恩师唐顺之就一语中的:鸟铳是厉害,可这玩意不好造啊。放在手工业发达的江南地区,造出来的鸟铳当然个顶个靠谱。但放在其他地方,可就两说了。明朝中后期,“兵仗局”等火器制造单位,早已腐败不堪,工匠水平也一代代退化。嘉靖年间京城工匠造出来的鸟铳,全都是“其炼铸既苦恶,而又无能用之者。”简直就是残次废品。却让鸟铳的“口碑”,倒霉“背了锅”。

而到了十七世纪时,明王朝的火器生产,更是退化到越发无底线。发往各地的常规火器,都常见残次品扎堆。鸟铳这类高技术含量的火器,当然不是想造就造,也就是“技术含量低”的三眼铳,造起来比较保险。万历三十七年,明王朝曾巡查京营,发现这理论上应该装备最精良的部队,火器大都朽坏不堪,连战车的挡板都腐烂掉。兵部职方司郎中徐銮因此建议明王朝训练“三千鸟铳兵”,结果也不了了之——鸟铳?造的出来嘛。

而且这“生产退化”的锅,也绝不能工匠来背,其实是上梁不正下梁歪。比如万历晚年时,明朝杰出军工专家赵士祯,成功研发出杀伤力强大的“鲁密铳”,然后兴奋上书万历帝请求批量制造。这消息传出来,明朝工部兵部各级官员,立刻成了闻着味的老鼠,纷纷蜂拥而来。结果万历拨了三万两银子经费后,各级官员就开始扯皮,扯皮到“造枪”计划不了了之,一条枪没造出来,三万两银子少了一万四千两,账本都“意外”没了。



看过如此闹剧就知道,明军能批量装备好枪,那才是见了鬼,有三眼铳就不错了。

更重要的原因,当年戚继光更是悲愤吐槽:“北卒坌而不耐烦”。也就是士兵嫌用起来麻烦,不愿用。事实也确是如此:鸟铳虽然强悍,但鸟铳的开火和战术,都是繁琐的军事操典,必须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才能形成杀伤力。但“严格训练”这事儿,对于明末的大多数军队来说,简直是个笑话,也就是良心军队戚家军能做到。至于其他军队?还是简单粗暴的三眼铳好用。

甚至,到了关乎明朝国运的“萨尔浒大战”时,参战的十万明军,火器都大量缺失,如《满文老档》里记录的那样,士兵能用的,基本就是三眼铳。而且以明朝许多官员的怒斥,军队的操练“袭其形似”,也就是摆队列装样子,以明朝官员何栋如的嘲笑说,明军的“名将”们,也都是“恃其弓马技艺”,毫无火器战术理念。



到了风雨飘摇的崇祯年间,也晚明悍将卢象升的叹息说,哪怕是精兵,有时候在校场上站一会,就有“僵而仆者”,士兵们“饥寒逼体”,肚子都吃不饱怎么打仗?这还是明末的“精锐”部队。军制败坏到这地步,这样的军队,别说用三眼铳,就是一人给一挺机关枪,这大明,也得亡啊。

一根三眼铳,或许更像一支“试纸”,测出那看上去繁华的晚明,一身触目惊心的毛病。

1.《三眼铳 一支三眼铳,戳中晚明残酷真相》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三眼铳 一支三眼铳,戳中晚明残酷真相》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389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