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之微言大义,尽在于此

又一起无差别杀人事件发生了。

生命是宝贵的。

而近年来,一起又一起“无差别杀人”案件,让生命显得脆弱不堪。

“因生活无着产生报复社会念头,进而行凶”。

生活无着的人有很多,可是因为处于底层拿起屠刀的人很少。

这二者之间并无相当的因果关系,否则对另外那些“生活无着”的人不公平。

无论凶手黄氏的生活怎样不堪,我们一如既往地坚定谴责他。

他杀害幼小羸弱的小学生,却不敢面对生活。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据称媒体报道,嫌疑犯1989年6月3日生于湖南绥宁一公务员之家。中学期间,父母离异。他和母亲生活较为拮据。离婚后,父亲很少照顾他。以致黄一川从小性格内向,寡言,且偏激。

他想通过学习改变命运,高中期间,学习刻苦,其在校期间,成绩优异,排名班级前十,年级前三十。高考后,考入湖南科大,其在校期间成绩中等,无过激行为。他曾报考东南大学建筑学研究生,疑败北。此后,奔波各处,无固定工作。开始有明显反社会情绪。于6月7日入住上海一廉价宾馆。找工作未果,遂而行凶。

在邻国日本,同样发生过许多类似无差别杀人,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案件之一:

即秋叶原杀人事件。

2008年6月8日下午12时30分于东京都千代田区秋叶原所发生的随意杀人事件,犯人为25岁的男性加藤智大,事件共造成7死10伤。

这是日本30年来死者最多的同类罪案,也是历来出动最多急救队伍的事件。而在部分日本媒体,亦有称此事为“秋叶原无差别杀伤事件”、“秋叶原通り魔事件”等。

2011年3月24日,加藤智大遭东京地方裁判所判处死刑。犯罪行为人在第一次判决之后曾经提出上诉,而辩护律师也试图以犯罪者在实施行为时精神状态有问题为由来做辩护,免除死刑。

但是法官表示行为后果极其严重,并且行为能力在行为发生时完全,没有减刑的可能,必须死刑。东京高等裁判所于2012年9月12日维持死刑判决。

犯人先是用车碾压行人,其次再用道具刺杀行人,而对他来说,所有的“被害目标”都是未知的,用他的原话就是:想杀人,杀谁都行,因此也被称作是“无差别杀人事件”,即“随机”。

在案发前3周,犯人在网络上非常频繁地发言,总共有3000多条状态发言,刚开始都是关于自己孤独寂寞的话,然而后面却慢慢地县露出憎恶之意。

2008年6月8日凌晨5时21分,在手机留言板上留言“我要在秋叶原杀人。用汽车撞人,车不能用后就用刀杀。再见了,大家。”

......

2008年6月8日上午6时31分,在手机留言板上留言“到时间了,出发吧。”

2008年6月8日上午7时12分,在手机留言板上留言“电车早乘了一班。”

.......

2008年6月8日上午11时45分,在手机留言板上留言“抵达秋叶原。今天是步行者天国之日吧?”

2008年6月8日中午12时10分,在手机留言板上留言“到时间了”。

2018年6月8日,是日本秋叶原事件整整十周年。

↑10周年,在事件发生的时间点,和尚诵经为逝者祈祷

中日两国同属东亚文化圈,虽然日本由于现代化程度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大,内核上已经与中国的文化存在显著的差异,但本质仍与中国社会存在相似性,特别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东亚文化是有“报复”的文化传统的。以中国为代表,有唐雎以“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布衣之怒”威胁秦王,有孟子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近到民国时代,施剑翘漆身吞炭十年刺杀孙传芳报仇,得到社会的赞誉。

当然,上述传统案件与我们讨论的案件存在本质上的差异,目的性显然不同,这类无差别杀人的凶手将屠刀伸向了无辜的弱者,而非作恶者。我们不能直接用文化传统解释个体“报复社会”行为的心理动机。

但传统文化影响着大众对社会现象的态度,而这些态度在日常生活中直接影响每个人的行为动机,也影响个体在行动时对社会舆论导向的判断。

当前物质生产资料的数量是有限的,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处于物质上相对匮乏的人群,生活中处处的忍受与压力导致他们对自己生存价值的疑惑:难道我生来就是如此,我矜矜业业,到头来却是这个结果,一定是社会导致的。

在谴责凶手之外,我们同样也在思考,还有哪些地方出了问题?

当底层者身处困境而无法自拔,身陷孤独的时候,国家和社会如何应对?

一方面,大多数人都有可能在某一时间、就某一事件感受到自我的暴戾,但这种戾气是需要自我消解的。并不是每一个生活在泥沼的人都会选择向无辜的弱者宣泄暴力。

正如日剧《gold》里天海佑希的一段话:

我们不可否认的都面临着各种不公带来的侵蚀和压抑,个体在社会撕裂的面前总是不稳定的,但即便这样,也不能抱着报复社会的心态,迁怒于社会中的弱者与无辜的人。

另一方面,中国社会转型如此之快,每个人都被社会裹挟着向前,我们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进入“陌生人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感受不到法律压力、道德压力,或者说“熟人压力”,从而更容易出现诉诸暴力的问题解决手段。

加之当前互联网媒体发达,媒体倾向于挖掘和夸大暴力犯罪事件。我们感到暴力犯罪离我们越来越近,发生尤为频繁。法不责众,一些有犯罪倾向的人在接受了过多的犯罪信息之后就有可能淡化犯罪的概念和犯罪带来的负罪感,从而实施犯罪行为。

社会充满了负面情绪,充满了被剥夺感、和不公正感,而没有合适的宣泄出口和解决方式。试想一下炸毁政府办公楼的人、砍幼儿园的人,倘若他相信自己的问题、冤屈,能够通过合法途径解决,事情可能不会发展到报复社会行动。

法律制度层面来讲,要做的事还很多。法律就是一双眼睛,不单在于惩治暴力,也在于预防暴力,在于使大众相信诉诸法律永远强于诉诸自己的拳头和铁棍。

小编最后想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的一段话,送给在事故中无辜的受害者:

孩子你们的痛我们无法深有体会

孩子你们离开的是如此的匆匆忙忙

孩子我们帮你们点亮了通往天堂的路

孩子天堂没有痛苦

孩子在那里也要开开心心的

End

阅读推荐

1.《秋叶原杀人事件 上海世外小学砍人事件发生10年前,还有秋叶原杀人事件》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秋叶原杀人事件 上海世外小学砍人事件发生10年前,还有秋叶原杀人事件》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38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