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山刻石》,又称《峄山石刻》《峄山碑》《峄山铭》,原碑立于秦始皇二十八年,也即公元前219年,传为秦相李斯所书。
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间,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秦始皇先后5次远巡各地。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出巡山东登陶县的峄山,称为长安本。之后,全国各地据此翻刻颇多。今存的《峄山刻石》为元代至元二十九年,也即公元1292年篆刻。
峄山刻石呈竖长方形,碑高1.9米,宽0.48米,小篆体,每面5行,共222字。不过,该碑刻文今已泐毁37字,如今尚存185字。《峄山刻石》原石已毁,幸运的是留下了碑文。今天人们所见到的刻石书法,是根据五代南唐徐铉的摹本由宋代人所刻,现藏于西安碑林。
该刻石笔画略细而匀整,且多用圆笔,字体呈方形,表现出圆浑流利的风格。书写这种字体的时候要求中锋用笔,笔毫行进时不能有任何的波动和扭曲,这样写出的线条才会给人以圆润流畅、精细圆整的感觉。《峄山刻石》可谓小篆的代表作,从《峄山石刻》可以看出,李斯的书法运笔坚劲畅达,线条圆润,结构匀称,点画粗细均匀,既有图案之美,又有飞翔灵动之势。总之,此刻石书法造诣颇高,因此也成为后世临摹小篆者的学书佳作。只是,后世摹拓者大都难入其境。
刻石呈竖长方形,水成岩石质,四面刻字。碑高1.9米,宽0.48米,四面皆同。正面、左侧面刊刻颂扬秦始皇功绩文字,背面刻秦二世诏书。小篆体,每面5行,共222字: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峄山刻石》全貌
《峄山刻石》全貌
臣昧死请。制曰:‘可。’”
该碑刻文今已泐毁37字,尚存185字。左侧面以行书刊刻跋语,记述摹刻经过。
注:①绎山:指峄山。
趣味链接岱:南奇观峄山峄山又名“邹峄山”“邹山”,位于邹城市城东南十公里处,与泰山南北对峙,被誉为“岱南奇观”“邹鲁秀灵”,为中国古代九大名山之一。
峄山的奇特在于其罕见的巨石景观。山上的花岗岩巨形石蛋群,华丽的石林及奇形怪状的花岗岩形成各种天然群雕,十分神奇。在当地民间,有句俗语叫“峄山戴帽,狗吃草,这场大雨要来到”,意思是说,如果在峄山顶上看到绵绵不绝的白云,看到峄山下的狗吃草,那就是要下大雨了。这种说法虽然看似没有道理,但却时常灵验,十分神奇。
1.《峄山刻石 书法赏析篇8:峄山刻石——小篆代表作》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峄山刻石 书法赏析篇8:峄山刻石——小篆代表作》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390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