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郎,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
婴儿有心理活动吗?
人们常常认为婴儿只会哭、会睡、会吃奶。事实上,最新研究认为,胎儿在妊娠第12周萌发心理活动,其情绪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复杂化。心理学家观察了500名婴儿,发现婴儿从满月到三个月有六种反应,分别是渴望、喜悦、厌恶、愤怒、恐惧和厌倦。
缓解婴儿的心理饥饿
当婴儿被母亲抱着的时候,母亲和婴儿之间就建立了一种最有抚慰作用的联系——婴儿的情绪因为来自母亲的爱的最佳安慰而趋于平静,心理上的饥饿使其得到满足。研究人员观察到,出生后30分钟内被母亲拥抱的孩子比其他婴儿哭得更少,睡眠更好,进食更顺畅。所以平时多抱抱宝宝,是最能“喂”宝宝心理饥饿的精神食粮。
除了情感交流,皮肤交流对于婴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也很重要。美国心理学家哈特的猴子实验表明,动物和人都有皮肤饥饿的问题,尤其是婴儿。他们渴望被成年人拥抱。即使长大了,他们也喜欢拥抱大人或者亲吻脸颊。这是皮肤饥饿的表现。
皮肤饥饿有什么危害?皮肤始终处于“饥饿”状态的孩子,容易情绪低落、退缩、咬嘴唇或啃指甲,有时甚至会莫名其妙地用头或四肢撞墙。研究表明,消除皮肤饥饿的最佳“食物”是父母的亲吻和抚摸。据国外期刊报道,近年来欧美儿童普遍存在精神饥饿,表现为行动迟缓、反应迟钝、表情淡漠、平均身高低于同龄健康儿童。
不同气质类型的婴儿需要不同的护理
人们过去认为,父母对婴儿的态度和行为完全是由父母一方的性格、价值观、教育观念和对孩子的期望决定的。但是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观点过于绝对。事实上,许多实验表明,婴儿的气质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父母对待婴儿的态度和方式。婴儿的气质类型主要有三种:易型、难型、慢型。
易型宝宝生活规律,对新刺激反应积极,适应环境变化快。情绪反应温和,情绪积极。看到陌生人经常微笑。醒来后很开心,不喜欢哭,能接受新事物。所以喂奶更容易,父母也更愿意给他提供更多的关心和呵护,对孩子的态度也更积极。这些都会对亲子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
难缠的宝宝:他们的生物活动不规律,成年人很难掌握他们的饥饿感和大小便规律。对新刺激的反应是消极、退缩和回避。环境改变后,不能适应或者慢慢适应。情绪反应强烈,往往是消极的。睡醒后不睁眼就哭,遇到困难就大声哭闹,情绪消极,很难对环境和父母满意,所以经常会让父母感到无助,甚至认为自己是无能的父母,或者对宝宝有恨、恨等负面情绪。这些都会让孩子对父母失去耐心、困惑甚至敌视,从而形成一个消极的圈子,让这些孩子更难照顾好自己。
延期出生的婴儿:对新刺激的反应不强,往往是消极的,活动水平较低,反复接触后能慢慢适应。与麻烦型不同,这些孩子无论是正面反应还是负面反应都比较温和,所以父母对他们更有耐心。但是,如果他们仍然对父母认为重要的那些方面无动于衷,甚至有所回避,父母的宽容和耐心就很难持久。他们认为孩子“不称职”、“胆小”,所以经常采取强制手段。但这种胁迫只能加重孩子的逃避反应。压力越大,逃避越强烈,导致负面循环,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影响婴儿多方面的心理发展。我院儿童保健门诊有各年龄段的气质量表,有助于区分儿童的气质类型
早期教育重视母婴交流
触觉交流:出生后24小时显示触觉功能。宝宝用最敏感的口角、嘴唇、面部依偎在温暖的乳房后,在大脑中能产生安全、甜蜜的信息刺激,对其智力发展起到催化作用。母亲对婴儿频繁的触摸和拥抱所造成的皮肤接触也会达到同样的效果。从出生开始就失去上述交流的宝宝,长大后会表情冷淡,发音缓慢,性格不合群,很难与同龄人相处。
视觉传达:发现3周时出生的宝宝眼睛开始聚焦物体,理想距离为26cm,即母乳喂养时母亲的脸与孩子的距离。母亲哺乳时,总会发现婴儿吃东西,直视自己的眼睛,这是婴儿情绪发展过程中的视觉需求。当然,除了母乳喂养之外,与宝宝进行眼神交流,给宝宝一个温暖的笑脸,会给宝宝带来甜甜的微笑,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对于人工喂养的婴儿,母亲在用奶瓶喂奶时应该有这种视觉交流。
嗅觉交流:宝宝嗅觉很好。实验中,如果将浸过母乳的布放在宝宝鼻子附近,宝宝会立即停止哭闹,做出找奶的手势。因为婴儿能嗅出自己是不是母亲,所以婴儿期和母亲一起睡觉能产生良性刺激,有利于智力发育。不断更换睡眠伴侣的宝宝缺乏安全感,睡眠时间和质量大大降低。这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不利的,在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婴儿发育迟缓和心理障碍。
听觉交流:宝宝出生后一周,声音或物体就能分辨出来。不要低估母婴之间的“对话”。一个细心的妈妈会发现,和宝宝说话的时候,他会动动手脚,看起来很开心。更重要的是,和宝宝“说话”,可以让大脑正在快速发育的宝宝快速学会说话,为以后的语言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事实上,临床上发现,因开放较晚而前来就诊的儿童,在婴儿期往往缺乏母婴沟通。
婴儿应该吸手吗?
宝宝的吸手行为要理解。婴儿有把手放在嘴里的本能特征。研究证明,胎儿开始吃妈妈肚子里的手指,吃手指其实是宝宝自我安慰的健康习惯。弗洛伊德认为,婴儿出生后,最大的生理需求是获得食物和维持营养。吮吸是宝宝快感的来源,这个年龄段处于口交期。如果口腔吮吸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宝宝的身心发育,甚至影响他的情绪,使他不是烦躁就是抑郁。
1岁以下婴儿吸吮手指没有什么“不雅观”或“不卫生”的地方。是新生儿追求舒适和心理愉悦的一种满足,是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是正常的自然行为,不是不正常的错误行为。如果一岁以后,孩子还整天吮手指,变得沉默、呆滞,就会引起父母的注意。解决办法不是打骂,而是找原因。据了解,吸吮手已经成为婴儿的一种习惯,主要原因是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这是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造成的。解决办法是,父母要想尽办法成为他的游戏伙伴,关注宝宝的情感需求,和他一起玩,一起说话,用有趣的活动吸引他的注意力,分散他吸吮手的兴趣,这样吸吮手的习惯就克服了。所以,家长不要粗暴地责骂宝宝的吸手行为,要给予理解,善于引导。
建立良好的母子依恋关系
一般来说,与母亲团聚可以分为两类
1.安全依恋:宝宝立刻跑向妈妈,妈妈捡起来后迅速安静下来,然后要求放下来玩玩具。这样的孩子已经形成了基本的信任。
2.不安全依恋可分为两种类型:回避型和抗拒型
a)回避型宝宝:这些宝宝在不熟悉的环境下团聚的典型反应是不欢迎妈妈,有的冷漠。他们不想被拥抱。他们经常把妈妈的注意力转移到玩具上。
b)叛逆宝宝:这些宝宝会因为分离而表现出强烈的不安。妈妈回来后会很矛盾,就是想和妈妈亲近,但又想生气,很难平静下来。
简而言之,安全婴儿的母亲是敏感的,容易接近的;回避型婴儿的母亲往往不敏感,拒绝照顾婴儿。叛逆宝宝的妈妈们往往会改变照顾宝宝的方式,很温暖或者MoMo,更多的是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宝宝的需求,会让宝宝感到无所适从
如何面对婴幼儿恋物癖情结
这是幼儿常见的心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问题,但不等于心理疾病。一般随着与周围世界接触的扩大,伙伴关系的进一步加强,他的兴趣会逐渐从单一的依恋对象转移到其他方面,一般不需要干预。但如果恋物癖成瘾影响日常生活和行为,就需要干预。孩子的“恋物癖”是一种在留下习惯陪伴的东西时,无法控制的哭闹和安慰的行为,会让孩子拒绝接触新的环境,和孩子玩游戏,不愿意和别人交往。据相关研究,儿童的恋物癖成瘾大多是由于缺乏安全感造成的。
父母不& prime当他们的孩子有恋物癖的时候,不要生气和紧张,因为父母& prime情绪反应会给他们带来压力,不利于矫正。科学的方法是分析儿童恋物癖的原因,并给予他们温和的心理咨询。
首先,父母直接指责孩子恋物癖是不合适的。
其次,转移孩子对所爱事物的兴趣。儿童恋物癖往往是因为内心缺乏安全感,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渴望从玩具等物品中获得情感寄托。
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和认识身边的世界,拓展自己的兴趣,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为孩子创造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更加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让孩子觉得外面的世界比玩具更刺激。
处理婴儿的第一个消极阶段
婴幼儿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从2、3岁开始就要经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时期”,完全从自我的角度去认识事物,不为他人着想,不顾周围环境和条件而武断行事。
所以争抢东西,坚持做一件事,不听劝告的现象经常发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发展的成熟,大部分孩子都能顺利度过自我中心期。但是有些孩子因为家庭教养或者个人特点的影响,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当一个家庭把孩子放在一切的首位,就有可能强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养成自私的行为习惯。
这样的孩子很可能在社会生活中出现不适应,因为在幼儿园或者学校的环境中,孩子是平等的,不会像家人一样溺爱、溺爱,所以会有失落感,会有逃避、抗拒、对抗等行为,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1.《婴儿心理 郎亚琴医师:关注婴幼儿心理健康当务之急!》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婴儿心理 郎亚琴医师:关注婴幼儿心理健康当务之急!》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616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