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何出此言?中国父母真如此“悲哀”吗?先来看一份2019的调查报告:高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表态?中国父母真的这么难过吗?我们先来看看2019年的一份调查报告:
艾瑞咨询发布的2019年成长教育白皮书为高的言论提供了数据支持。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昂贵的国家,近40%的父母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孩子身上。
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家长觉得自己做得不够,这背后有一个令人心痛的真相:
中国父母焦虑
01
什么是“中国父母焦虑”
有一句话形象地说明了焦虑的程度——嘴里拿着怕融化,手里拿着怕碎。
孩子出生没多久,他就开始担心孩子不会说话;孩子会说话,着急自己没礼貌,乱打人;孩子刚学了几个字,就开始担心学习成绩不好...
总之,这种父母总是在焦虑的风暴中害怕,向前看,向后看,害怕出了问题,或者不够好。
适度的焦虑是有益的,可以帮助家长通过学习修正自己的教育和沟通方式。但是,过度的焦虑不仅会让你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还会让你很容易追上孩子。严重的话甚至可能会影响你孩子的人生观。
02
欲望太多,焦虑太多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过度焦虑的父母容易犯以下错误:
01
让孩子从小穿梭于各种培训班
“反正孩子有时间,多学总比老玩好。一多不压自己!”
“听说现在是6岁前学外语的最好时机,所以一定要早点开始。我得赶紧买课程。”
“现在小学有要求。入学时一定要认识100个单词,10以内做加减法。不行,我得给孩子上数学课。”
焦虑的父母担心孩子的成长会变慢,于是申请各种他们认为孩子应该上的辅导班和才艺班。
乍一看,本意是为孩子着想,其实只是为了缓解孩子的焦虑。处于焦虑状态的父母往往会在恐慌中做出选择,这很容易导致孩子的能力、爱好和兴趣班不匹配。过于注重针对考试成绩的硬纪律训练或天赋训练,导致兴趣班反而让孩子失去兴趣。
02
各种比较,仓促下结论
“你看,我们小区张太太家的孩子都那么有艺术天赋,他们多好啊!我们的孩子只知道鬼。”
“隔壁萌萌写的书法好帅好厉害!我们的孩子现在连笔都拿不准,真着急!”
“孩子是他们班的小姑娘,比我家小几个月,已经会算乘除法了。太可怕了。我们家孩子傻,简单的3+4的算术是很长的时间。”
焦虑的父母总是在心里设定更高的参考目标。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够聪明不够努力,拿自己孩子的缺点和其他孩子的优点做比较,已经逐渐成为他们的惯性。
谁都知道,这个世界上除了“我的孩子”,到处都是“别人的孩子”。俗话说“两拳打不过四手”,这就要求自己的孩子是全世界最好的孩子。这种对比恰恰印证了父母内心深处的焦虑。这种做法不仅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压力,而且可能抑制他们的学习热情——永远存在的挫折感,这对他们的成长没有好处。
03
一个错误,对生命的否定
过于焦虑的父母习惯于放大孩子成长中哪怕是一个小小的错误,忽视或无视孩子的成长和进步。
“老师说你今天上课很不专心,老是动来动去。你不能这么做。你错过了老师的重点。考不上怎么办?”
“这次月考怎么考了59分?我一般怎么教你?我已经努力交钱让你去上辅导班了。我还是没通过考试。你就这么对得起我吗?”
对于成年人来说,学习、成绩、人际关系都很重要。父母在社会上摸索,对于什么是有益的,什么是有害的,他们有自己的衡量标准。
对这些成人社会的体验价值想太多的家长迫不及待的给孩子灌输,希望孩子少走弯路,少掉链子。但是忘记生活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小错误能决定孩子的发展,判断孩子的一生吗?
03
你的孩子都是薛定谔的猫
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他们的出生环境不同,家庭氛围不同,父母性格不同,教育方式不同,甚至孩子每天经历的事情也不同。最终,他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会遇到什么样的机会,都有无限的可能。
就像著名的量子力学实验“薛定谔的猫”一样,盒子里的猫有50%的可能是死猫,也有50%的可能是活猫,只有在盒子打开的那一刻才能知道。孩子的人生轨迹只有在探索、体验、成长中才会精彩、平淡或惊喜。作为父母,要给他们敢于尝试的信心,不怕失败的勇气,重新启航的信念。
没有人能预知自己和孩子的未来,也不必妄下一个孩子一生的结论。偶尔和孩子相处的时候,我们会从俯视和观看的角度拉出来看看现场,这样会让大家感觉更轻松舒适。
时刻审视自己,缓解父母的语文焦虑,给孩子更多体验和探索未知世界的主动权,让他们通过不断的试错纠错来提升自己,在需要引导和帮助的时候帮助他们,相信孩子最终会找到自己喜欢的自己。
1.《高晓松父母 “我好为中国的父母悲哀”,高晓松何出此言?》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高晓松父母 “我好为中国的父母悲哀”,高晓松何出此言?》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705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