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2月
首款交流干线电力机车
湘潭电机厂试制成功
它拉开了我国客运电力机车研发的序幕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完全进入了铁路电气化时代。轨道交通设备从“高速重载”向“绿色智能化”转变的同时,也迈出了“走出去”的一步。机车、地铁、轻轨、动车组、地铁工程维修车等设备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很受欢迎。
新中国第一台138吨电力机车。个人资料图片
历史背景
湘潭电机厂建于1936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人民政府接管。1953年,湘潭电机厂更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湘潭电机厂。“一五”期间,湘潭电机厂在R&D能力上实现了质的飞跃。到1957年底,工厂已能生产6大类,56个系列,1000多种产品,其中许多在中国创下了先例。湘潭电机厂也成为中国电器工业的基地,被誉为“电器产品的摇篮”、“民族工业的脊梁”。
目击者说
袁继勋:1953年进入湘潭电机厂,在这里工作了40年。
"
刚进厂的时候,我是一个蓝图工人。几年后,我成了一名干部,在基建部和党委办工作。
"
据袁继勋回忆,入厂后的头几年,电机厂发展很快,逐渐从模仿发展到自我设计能力。
1957年6月,湘潭电机厂试制成功80吨工矿电机车,为交流干线电机车的试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矿用电力机车不同,交流干线电力机车是客运电力机车。这种机车马力足,不煤不水,可以在陡坡多隧道的地方行驶,也可以穿越缺水的戈壁沙漠。
"
与蒸汽机车相比,是革命性的进步!
"
当时电力机车在苏联等国家已经研制成功,但是价格高达120万元,很难买到。国家高度重视发展交流干线电力机车,投资1400万元。要求湘潭电机厂加快发展,派团出国留学。
袁继勋依稀记得,原第一机械部、原铁道部派往苏联的25人中,工厂就占了8人,其中就有当时的厂长高。
1958年1月,代表团前往苏联。根据“赴苏联交流干线电力机车考察任务初步总结”,代表团“前往苏联诺沃奇尔的克斯克机车制造厂和全苏电气工程研究所,在苏联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下,完成了我国自制H-60交流干线电力机车的技术任务书和技术设计,使其回国后能在较短时间内开始试制。”
"
工厂三次收到苏联发回的数据。我们做了78处改动,既弥补了苏联机车发现的缺陷,又尽可能使用了国产材料和配件。为了使机车更加可靠,维护更加方便,我们还注重减轻机车重量,节约材料。
"
1958年5月,机车设计基本完成,试制过程加快。
原第一机械部聘请铁路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人员进行技术把关;沈阳高压开关厂和沈阳变压器厂辅助机车试制;株洲天心机车车辆厂(现CRRC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也参与机械制造;湘潭电机负责电机电控和机车总装。
"
我们正在努力制造具有全国实力的干线电力机车。
"
1958年12月,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专用的第一台交流干线电力机车在湘潭电机厂试制成功。该机车最初被命名为“韶山型”,后来更名为“邵峰型”。
这台机车重138吨,平路能拉5000吨以上的火车,最高时速110公里。采用的交流电源和点火管整流技术处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牵引力、重量等指标也处于领先地位。“从设计到试制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这在世界机车制造史上是罕见的。”回过头来,袁继勋掩饰不住自己的骄傲。
"
试生产成功后,全厂欢欣鼓舞,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中。
"
20世纪60年代,国家分工安排将所有干线电力机车转交给田心机车继续生产,湘潭电机厂继续重点研发电机、电器、矿用车辆。
在矿用车辆和城市轨道交通领域,湘潭电机厂先后研制出首台自行设计的150吨DC工矿电机车、首台“邵峰”108吨矿用电动轮自卸车、首套地铁牵引控制设备、首套新型城市轻轨车辆。
1997年,湘潭电机厂更名为湘潭电机集团有限公司..2002年7月,“湘电股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目前,湘电加快自主创新,已成为国内主要电气成套设备的研究基地。
1993年,袁继勋从湘潭电机厂退休。在他看来,当年工厂发展成大型国企,离不开湘电人的努力。为新中国试制第一台交流干线电力机车的荣誉早已内化为一种责任和使命,激励了一代代湘甸人奋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电力机车视频 新中国第一台交流干线电力机车,诞生在湘潭!(视频)》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电力机车视频 新中国第一台交流干线电力机车,诞生在湘潭!(视频)》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723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