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

多年前,电视屏幕上那个一脸诚恳的“宋大成”说的这句广告词,让无数观众记忆犹新。  

仿佛命运开了一场玩笑。几年后,“没声音”的噩梦成为广告中人物的生活现实:鼻咽癌的确诊和治疗,严重影响了嗓子的发声。  

身为演员,“没声音”还怎么“出好戏”?当许多人为这个“触电”二十多年、拍了许多影视作品也拿了无数次大奖的男人担心不已时,一部《搭错车》的热播、一个没有一句台词的哑巴角色,让这个叫李雪健的演员不仅颠覆了自己当年的广告词,也用演技告诉所有人——无声其实胜有声。  

彼时,已是噩梦醒来时,大病痊愈的他对人生有了一份新的超脱与理解。他放言“一份好心情是治疗疾病的最佳良药”,但是对于别人“国内称得上演技派高手的男演员有:霸气如陈道明,怪气如李保田,喜气如葛优,憨气如李雪健”的夸赞,只是谦虚回应“评价过高,还需努力”,言语间依然是那股藏不住的憨气。

因为一部即将开拍的电视剧,这几天,李雪健在宁波准备“安营扎寨”一个月。  

见到他的那个上午,他正透过宾馆房间里的落地窗户,眺望着这个城市的风景。眼前的李雪健,白色T恤外配黑色马夹,很休闲,精神也很不错。  

他的嗓子早就恢复了正常,几乎感觉不到那个可怕旧疾留下的丝毫痕迹。从《渴望》里的“宋大成”到《历史的天空》中的杨司令,再到《搭错车》的“哑父”,随着话题的改变,他塑造的不同角色一个接一个在脑海中闪现。但此刻,正对记者耐心娓娓道来的他,只是他自己:一个被大家称为好人的李雪健。   

从“好人”到“好人”,并非简单重复 

记者:李老师,您好。这次到宁波拍什么戏?  

李雪健:一部叫《资本风暴》的电视剧,我在里面扮演一个分管经济的市委书记。这是一个围绕如何引进外资和利用外资为主题的电视剧,剧中的市委书记是一个同时具备经济和政治智慧的新型领导,也是我以前从未尝试过的角色。  

记者:从未尝试过的角色是不是对您有特别吸引力?如果是尝试过的角色,您会重复扮演吗?  

李雪健:没有一个演员会喜欢重复同一个角色,我也一样。因为这个原因,也推掉过很多片约。  

记者:那么多年前您在《渴望》中成功扮演大好人宋大成,如今您又在《搭错车》里成功塑造大好人哑父。从“好人”到“好人”,您不担心这是一次角色形象的“重复”吗?  

李雪健:我不担心。天下善良的“好人”有很多,但“好人”和“好人”不是一回事。比如《渴望》和《搭错车》,宋大成和哑父两人面对的年代背景不同,时代价值观也不同,此外,主人公所处的人物关系也完全不同。可以说,这两个角色仅仅只是一次善良人性的“重合”,而不是重复。《渴望》播出后,好多观众看到我喊“嘿,大成”,我希望观众看完《搭错车》之后,再见到我时能喊“嘿,哑巴”,那就意味着这个角色真正成功了。    

影视剧改编,也能“新酒装旧瓶”    

记者:电视剧《搭错车》根据同名老电影改编而来,播出后观众也非常认可。当前,影视剧“新瓶装旧酒”的改编之风盛行,但是一经播出,大部分的观众反应往往是贬大于褒。您对此怎么看?  

李雪健:的确,这个现象眼下比较普遍。我觉得电视剧《搭错车》的成功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它并非是电影《搭错车》的简单翻版。除了搬用后者的一首经典老歌外,电视剧《搭错车》只是与原剧中主要的人物关系和大致的一个故事框架相似,但是整个故事和主人公已经和原来的电影毫无关系了。如果硬说有关系,那就是电视剧《搭错车》是以电影《搭错车》在影院的播放作为全剧故事起点的。  

所以,它不是“新瓶装旧酒”,而是“新酒装旧瓶”。现在很多改编影视剧的不成功,很大一部分就在于制作方只是单纯地拿了个“新瓶”来装了“旧酒”。因为没有足够的二次创作的艺术成分,想得到别人的认可就有点难。    

“无声”有时也能胜“有声”    

记者:《搭错车》里,您扮演的哑父是最主要的角色,但是这个关键人物因为受角色限制,从头到尾没有一句台词。记得您当年为某产品代言时曾说过这样一句广告词“没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如今您却用事实告诉观众“没有声音,好戏照样出得来”。对此,您怎么看?  

李雪健:广告是好几年前拍的,只是一句广告词。而且拍广告那会,还没尝试演过类似于《搭错车》中这样的角色。所以很多事情,只有自己尝试过了,才能知道真正的答案。

记者:那么,演这样一个角色对您是否意味着一次挑战?  

李雪健:对我来说,在一部电影里演一个哑巴也许不是挑战,但是在一个长度为20集的电视剧里演一个一句台词也没有的哑巴,肯定是一个挑战。《搭错车》里的“哑父”不是先天性哑巴,在拍摄过程中关于是否要让他“开口说话”,导演和演员都反复折腾了好几次。后来进行拍摄比较,很快就发现:“哑父”一开口,剧情的艺术内涵就要大打折扣,最后一致决定让他不说任何话。  

记者:哑巴虽然不说话,但是他有自己的肢体语言和眼神语言,而且他还爱吹笛,这也是一种语言。  

李雪健:说起这个吹笛,拍摄过程中发生了件有意思的事情。剧中的哑父喜欢吹笛,尤其爱吹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他所爱的李玉琴死后,女儿怎么也找不到他,最后在李玉琴的墓地找到了他——在那里,他重新吹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给李玉琴“听”。拍摄完毕,大家才发现,就在离拍摄点不到10米的地方,有一块刻着“在那遥远的地方”的石碑,石碑后正是创作这首歌曲的王洛宾大师的墓地。这是一次巧合,也可能是与大师在冥冥之中的感应吧。    

表演出最佳状态:既“是”又“像”    

记者:《搭错车》是不是您病愈后接的第一部影视作品?  

李雪健:已经是第五部了。最早是电影《云的南方》演一个面临下岗的父亲,接着是电视剧《历史的天空》里新四军司令员杨庭辉,也是剧中唯一能“治”姜大牙的人,还有电视剧《老师的故事》和电视电影《合同父子》。包括《搭错车》在内,我把这些戏称作“父亲系列”,因为每个人身上都有着浓浓的父爱。  

记者:实际生活中,您也是一名父亲,对于出演“父亲”角色,是不是很得心应手?  

李雪健:有一定关系。而且我的年龄也差不多到演父亲的时候了,装嫩几乎不可能了。很多时候,演员和角色之间往往是两种关系——“是不是”和“像不像”。如果演员本身和角色在经历上有所相似,那么可以朝“是不是”的方向努力;如果完全不同,那就需要花时间琢磨,也就只能朝“像不像”努力了。  

记者:那您觉得您和您所扮演的角色是“像”的比例大呢,还是“是”的比例大?  

李雪健:年轻的时候在“像不像”的努力上多一点,现在岁数大了,经历多了,“是不是”的成分就居多了。当然,个人认为最好的表演状态是既“是”又“像”。    

夫人是我的艺术“把关人”    

记者:那场大病后,许多观众一直很关心您的身体,现在您的身体已经完全康复了吧?  

李雪健:是啊,已经彻底好了,谢谢关心我的所有人。  

记者:听说那时鼻咽癌确诊时,您正好在拍一部戏,但中途一天也没停,坚持拍完?  

李雪健:那时在拍电视剧《中国轨道》。我夫人发现我脖子上的异样时,戏已经拍了一半。病情确诊后,自己没想太多,只有一个想法:一定要把这部戏拍完。接下去的那个月,白天分成两半,上午到医院治疗,下午去剧组报到。因为是治疗初期,嗓子还没受太大破坏,等到戏拍完,发声等治疗后遗症才找上门来。其实那段时间我自己还好,辛苦的是我夫人,她在承受巨大心理压力的同时,还是一如既往支持我喜欢的事业。 

记者:多年来,您夫人于海丹老师一直在支持您?  

李雪健:是的。当年她在《暖流》、《夏天的经历》里是主角,我只是给她“跑龙套”的小配角。后来我们结婚,她为了全力支持我的事业,从此从幕前走向幕后。我生病前,她是我绝对的支持者;病好后的现在,她成了我的“把关人”,不论多好的戏,得到她的同意我才演。因为实践证明,她每次总是对的。    

微笑面对每一天是一帖良药    

记者:病好后,有没有特别的人生感悟?  

李雪健:微笑面对每一天。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难过去的坎儿,想要迈过去,良好的精神状态决定了成功与否的大半。常香玉老师讲过“戏比天大”,对我而言,不演戏就没法活。只要工作起来,我就很开心。当时我被确诊癌症时没有停下拍戏工作,对我来说反而是一帖良药。  

记者:关于微笑,您在患病期间好像还有小插曲?  

李雪健:可能是指那件事吧。得病第一年,我夫人扶着我在医院散步,一个小女孩跑来跟我们说她妈妈是我的影迷,也得了这个病,非常希望我能够到她面前笑一笑。我答应了,小女孩跑掉了,可是当我走到小女孩说的那个病房一看,里面坐了许多患病的中年妇女,究竟哪一个是那个小女孩的妈妈呢?我夫人捏捏我手心暗示我,我就从头走到尾,对房间里的所有人都笑了笑。后来那女孩跑来朝我鞠了一躬,说她妈妈非常开心。我想就要用这种心情来对待疾病和人生中的其他坎坷。

1.《合同父子 改革先锋风采|李雪健:对我而言,不演戏就没法活》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合同父子 改革先锋风采|李雪健:对我而言,不演戏就没法活》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78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