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开门七件事:米、油、盐、酱、醋、茶。现在这些事情可以通过逛超市来解决。但在以前,材料不丰富的时候,普通人买并不那么方便。买米,买面,做酱油做醋,都需要去专营店。于是,粮店和副食店成了当时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两个地方。
北晚新视觉供图粮店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经济不景气,国家实行粮食定量供应制度,家家户户拿着粮票到指定的地方购买粮食。
当时大街小巷都有大大小小的粮店,但是里面卖的米粉都是散装的。任何想买食物的人都需要自己带口袋。穿白制服戴白帽子的业务员用超大的铁簸箕从米或面粉堆里铲出一个大簸箕,称重后提醒顾客把口袋放在大漏斗下面,牢牢接住,然后“突然”,米或面粉就进了袋子里。
1962年东城区普渡寺粮店 北京日报资料图很多人年轻的时候都有过帮家里买菜的经历,对大重量大漏斗印象深刻。如果你赶去粮店买东西,孩子们会更喜欢看。一辆装有水桶的大卡车装满了装满米粉的袋子。装载机肩上扛着两三个袋子,小跑着走了,很快就把一袋袋的粮食收拾得整整齐齐。
1983年,月坛南街通达粮店,职工们正在登高码垛 北京日报资料图除了这个加油之外,粮店发展之后,商店里还会有专门的加油装置。售货员看完粮书后,将顾客手中的空油壶放在大油桶的盖子上,用力按下榨油机的手柄,清澈纯净的菜籽油或大豆油就会被吸上来,慢慢注入小油壶。
我记得那时候每次按下手柄,都能泵出1斤油。销售人员根据数量不断按下和提起手柄,直到满足客户的需求。
当时粮店门口经常有大队,早上八点开门,六七点有人到门口。如果我们在春节前及时供应花生、瓜子和芝麻油,就会有更多的人。
当遇到旱涝灾害和歉收时,人们担心粮食供应问题,就会蜂拥到粮店门前排队抢购。这种情况下,粮店采用“防伪堆码”的方法,四周堆码粮食,中间是空。居民去粮店,不会抢。
粮票为北方晚期的地图提供了新的视角。正是因为当时粮食是统一购销的,粮店几乎抓住了大家粮食的命脉,所以在这里工作是一件绝无仅有的事情。一些老店员回忆说,他们比其他职业更容易找到对象。不仅如此,逢年过节,所有相关单位都要给食品店售货员东西,从电影票到自行车票,甚至是用钱买不到的青岛啤酒票……也许这就是最早的“后门”。
当然,当年做粮店的售货员也需要更高的素质,要求“一口清”、“一秤准”。明明白白的一口,说明销售人员会对往来账户张口;秤是指谷物支付者可以快速准确地称量谷物。为了考验店员的业务能力,市里经常举办相关比赛。
1993年,中国废除了粮票制度,两年后,国家允许个人开设粮店。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国营粮店跟不上市场形势,门逐渐被冷落,现在已经所剩无几。
位于北新桥的同一天粮店是《北京日报》最后一家国有粮店
当副食店谈到“副食”时,很多孩子可能会觉得奇怪。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两个字绝对是孩子们心中的爱。美食,乐趣,这里的一切。
只要很多孩子口袋里有零花钱,哪怕只有五毛钱或者一毛钱,他们都会毫不犹豫的去杂货店买一些零食来满足自己的渴望。
像粮店一样,当时的副食店都是国营的,店里的盐、酱油、醋、芝麻酱、黄酱,甚至白酒,多是铁桶、大桶或坛子装罐。
副食店装芝麻酱的大缸人们用自己的瓶子、饭碗、小瓷罐和其他容器买东西。销售商品的业务员也是一个有一定技术含量的细致工作,必须熟练使用各种测量规格的各种铁或木镐、夹具或勺子。
很多孩子都有过用芝麻糊帮家里人的经历,回去的路上忍不住会去偷。回到家也要看看父母把瓶子放在哪里,再找个机会“开始”。
当时杂货店也卖二锅头酒,价格便宜了1312美分。有些孩子为了尝起来新鲜,偷了两杯饮料,但不想被父亲发现,就往里面倒了白水。这样一来,父亲喝错了酒,自然会被狠狠揍一顿。
1973年崇文区葱店西街副食商店售货员热心为顾客服务 北京日报资料图当年,限于经济条件,开心的事总是设在家里。所以很多烟、酒、糖、蛋糕、茶也是在杂货店购买的。
俗话说“没有不开的油盐店”,一点都没有错。没有杂货店,谁也不能住在家里。有时候店里会有一些新鲜的蔬菜、豆腐、带鱼等食物,然后巷子里就有响声,很快店门口就排起了长队。
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电视剧《阿信》的流行让普通人了解了超市,当时超市也被称为超市。起初,因为东西很贵,超市里的顾客不多。随着材料的丰富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超市开始运营。直到今天,副食店也逐渐消失了,人们买菜买零食,或者买破了的生活用品,直接去超市走一步。
1956年开业的招福街副食店,位于鼓楼街以北的巷子里,据说是北京现存唯一的副食店。李自从当售货员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里。
图片承蒙北夜肇福街副食店提供,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是附近几条胡同的著名副食店,管理着这条胡同1300多人的生活。
北晚新视觉供图穿过大门,穿过厚厚的红色木门,让人不禁有种“穿越”的感觉。斑驳的柜台和满满的货架透露出一种独特的“80年代国有风格”。但只要闻到酱料的味道,就忍不住进去看看,要么买些芝麻酱,要么吃点咸菜。
李瑞生给顾客的炸酱配方 北晚新视觉供图现在这家店成了老北京的名片,连外国人都知道。报纸杂志报道后,许多人会来这里买几瓶芝麻酱作为手写的信。
时光荏苒,很多原本的购物场所逐渐被取代,但人们更多的是怀念原来的纯情味道。那些陪伴了几代人的粮店、副食店,依然留在老北京人的记忆里。
注:北京日报、北京新闻网、北湾新视野数据地图均有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使用。侵犯权利的行为必须受到调查。
所有内容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来到你的朋友圈。
五十年前老北京的生活离不开这两个地方!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芝麻匠通讯社”,还有更多精彩在里面。1.《粮店 五十年前老北京的生活都离不开这俩地儿 北京最后一家国营粮店在哪?》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粮店 五十年前老北京的生活都离不开这俩地儿 北京最后一家国营粮店在哪?》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shehui/810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