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在1982年7月15日头版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最大彩电接收组装生产线验收投产仪式今天举行》的消息。这条新闻,314字,记录了“上海制造”这一年彩电生产的第一步棋。改革开放40年的今天,“上海制造”的战略转型,抓住了全球制造业卓越的新高地。在申城的“新经济地图”上,已经出现了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大型客机装配线和新能源汽车装配线...
描述:C919国产大型飞机在上海总装线新民晚报记者陈梦泽照片
“金星”彩电生产线投产第一天,记者来到位于天林路140号的上海电视一厂采访,看到一台彩电正在从引进日本技术建成的生产线上连续组装,然后下线。这条生产线是1978年国家批准引进的第一条彩电生产线。自1981年9月开始设备安装,次年试制14寸、22寸彩电3万多台。新民晚报1985年3月9日报道,上海今年将生产60万台彩电,其中金星产量将达到40万台。
电视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世界上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诞生于1925年,第一台彩色电视机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国彩电行业在改革开放时期发展迅速,全国有100多条大大小小的彩电生产线。但是有些电视机质量很差,消费者投诉不断。还被《多瑙河浪》《破晓前的黑暗》《隐形战线》《今天我休息》等四部漫画讽刺。
品质品牌一直是“上海制造”的硬性指标。围绕三机(电视、录音机、收音机)的八大名牌(金星、飞跃、凯歌、红光、梅朵、海燕、春雷、乐飞),上海在1982年展开了一场品质品牌的硬仗。分布在仪器系统57个生产班组的700多名青年工人,争同工种,争“百万焊点无误”的质量。结果,18名年轻女工毫无差错地打破了100万个焊接点的记录。新民晚报1982年8月15日报道:被誉为“第一女焊接学者”的李拉荣,无错达到207万分。如果把比赛前的质量分数加起来,她已经达到了677万分,没有误差。同年9月公布国家质量奖,金星、飞跃、凯歌三个银奖。新华社报道了一个彩电品牌质量的例子:1982年12月18日晚,吴淞口外发生沉船事故。二十八天后,一台16寸的金星电视机被打捞上来。电视外壳已经被泥浆填满了。经过检查、修剪和干燥后,屏幕上会显示清晰的图像。
质量好,品牌响,不是“上海制造”自满的理由。面对市场竞争和产业调整,十几年前彩电就退出了上海生产清单。现在,“上海制造”加速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迈进的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已经发布并实施。生命与健康,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空天浩等。,被提前规划为四大“未来前沿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设备被列为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汽车、轮船等。被列为转型升级的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在“上海制造”攻陷新高地的今天,人们永远不会忘记用彩电做好一步、创品牌的记忆。
1.《金星电视 改革开放40周年:从"金星彩电"到"上海制造"》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金星电视 改革开放40周年:从"金星彩电"到"上海制造"》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025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