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门开了,头发花白、梳得一丝不苟的老太太站在门边,腰身挺直,眼睛明亮。
89岁?老病人?你不能和眼前的老人划等号。这个好像最多70出头。
4日上午,我第一次在渝中区道门口的一栋高层住宅楼见到文,我们以为是她的亲戚,直到她从卧室墙上搬出一摞相框和素描。
“都是我画的,”她坐在离我们最近的沙发上。“我的耳朵不太好。我必须靠近才能听到他们。”
6月1日,成都华侨城艺术中心举办“超龄儿童——当代艺术展”。89岁的温,作为最老的展商,开始走红。她的画被业内评价为“非常有品味,让人看到一种老年人的生活方式。”
温没有参加展览。“我这么大了,身体不好,出不了这个风头。”然而,这幅画被认出来了,她有些幸运。
她年老时,体弱多病,晚年失去了伴侣...和很多老人一样,在遭受了多次打击之后,她也经历了一段身心状态每况愈下的时期。不同的是,86岁的温跟随女儿拿起画笔,改变了她的一生。
笔尖下的故事
岁月流逝,人生不同
我开始画老照片。
文把自己的故事串在一组以老照片为基础的彩画中,讲述了一年一遇的水的故事。
手的沧桑与灵动的人物画
1943年,15岁的温穿着格子裙,在校园里举着鲜花。当时她出生在一个资本主义家庭,在四川南充读中学;五年后,画面切换到成都华西大学,姐妹俩去旅行了。那时候她正值壮年,在读预科班。
1954年,图中还有一半。她结婚了,在庐山公园散步,在南温泉划船。每一张图都有一个隐藏的微笑;又过了三年,在楚门八号双胡同的窝棚里,除了小两口,还有一个胖胖的双髻少女;接下来,母亲和儿子在同一个框架内。当时她已经带着孩子和孩子读完了农学院。她是重庆农业科学研究所的技术员,专门从事小麦和甘薯的育种和栽培...
在老人的笔下,美是主角
老照片都是黑白的,但是文画的时候,都是用水笔涂上颜色的。用专业人士的话说,她以一种简单的方式呈现出微妙的个人情感。整个画面看起来像是灰色的怀旧。
运动的力量和美好,最能体现一个体弱多病的老人对健康的追求,但这还不是全部。接下来画风突然变了。温在2014年打开了一本素描本,都是线描,很多画看起来很眼熟。
父亲为儿子牵马,体验骑马的乐趣;万盛黑谷,游客把宠物狗放在衣服后面的帽子口袋里;即使阳光明媚,热到39摄氏度,解放碑,穿着吊带,热美女出街...每部作品旁边都有一张图片剪报,来自《重庆晚报》,都有故事和情节引人注目。
以《重庆晚报》为蓝本,画的父亲为儿子牵马。当时她在学作文。因为身体不好,除了去医院,她很少出去。但是,老太太会用她的头。她是《重庆晚报》的忠实订户。她剪下各种图片,比如时事新闻,旅游,房地产广告,从中挑选自己喜欢的练习作文。有时候她觉得画面结构有缺陷,会自己弥补。就这样,我轻松通过了绘画方面的专业构图。
看这几年的小品,可以发现老太太的兴趣在于美,不是现在的瘦骨嶙峋型,而是老一辈人仰慕的那种肉;体育方面,足球运动员的抢球,石的跳水,力量与美丽最能体现一个体弱多病的老人对健康的追求;带着一些幽默发人深省的新闻,3月8日,女厕所没满,排长队的女厕所干脆把男厕所占了,还有人负责看门外的风...
现实中的日常生活
逛街,微信聊天
这一天,文因为大雨不能出门。早饭后,53岁的儿子熊站在电视柜旁玩手机。文坐在沙发上,拿起她大屏幕上的手机要拍儿子。
这不是一台旧机器。有微信,微信收藏全是自己拍的街景。白象街、解放碑、朝天门、住宅花园、马路对面的小餐馆、红烧肉摊、炒货摊...儿子的照片也包括在内。
“我现在喜欢画线。”温解释说,这些照片都是她出门时陆续拍下的素材。在她看来,线条可以随便画,配色就麻烦多了。
文婆婆喜欢用手机拍各种人物,在家里拍儿子。
从摄影记者的专业角度来看,温的创作实际上是从采风开始的。她儿子的照片,人在1/3的画面,不居中,画面平衡,环境透视效果好。
我儿子住在南岸,每个周末都来陪她。我本想带她和自己一起住,但文不想离开这个熟悉的地方。
天气好的时候,每天早饭后,带着文阿姨出门。
朝天门、解放碑、湖广会馆、家乐福、永辉超市、小商品批发市场...走来走去用她的大手机拍照。这是她用过的第二部智能手机。第一张是她儿子给的,因为屏幕不够大,不够看图。
温喜欢描绘她周围的社会
购物是购物不可或缺的。很多女人到了解放碑的朝天门就走不动了。文也是。
她喜欢选择自己的衣服、睡衣和外套,这些都必须适合她的年龄和气质。她这一天穿的深色花衬衫是她在朝天门精心挑选的,79元。
我得自己买纸和水彩笔。虽然离家的女儿每次回家都要孝顺,保证供给,但是自己买,顺便砍价不是更好玩吗?门口摆满纸笔的柜子,是逛街的结果。
还有惊喜。有人买了她的画,女儿给了她4000块,说是卖画的钱。怎么处理?“我会开心的度过。”卖多少不重要。本来她以为这个世界上,只有女儿才是她创作的知己。
有一段时间,兴致很高,每天坐着画画四五个小时。“结果我不得不穿药店买的缓解静脉曲张的特制袜子。”本来儿子不赞成她太过分。后来,她不得不投降。出门就出门,身体允许就注意安全。
女厕不足,男厕有人。有些人在看风
每天下午通常是她画画的时间。不需要专门的案头画,只需要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或者状态不好可以坐在床上,打开手机,自己画线。令人惊讶的是,她画画时不戴眼镜。她患有白内障,从60岁开始就一直用肉眼看书画画。
她现在每天长时间玩手机,和女儿聊天,微信上画友,交流创作心得;看新闻,什么健康,运动,科技,热点,什么都有。女儿曾经问过她,电视和手机,如果你只想要一样的,你该选择哪一个?
改变了的生活
从悲伤的诗到动人的画
文选择了一部手机。之前和她老婆一样,连旧机器都没用过。
文学画后爱上了手机,女儿不在家,经常通过微信学习。
温患有许多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和肺气肿。她在生活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些都是通过去医院和吃药消耗掉的。因为身体不好,她一直注重养生,有妻子陪伴。
在2011年妻子去世前,温是大坝舞蹈的积极分子,迪斯科和老年人交谊舞是她和妻子的最爱。
妻子去世后,文方舒的身体和精神都每况愈下。
我的女儿熊是一位艺术家,所以她建议母亲自学绘画,寻找一些精神寄托。
温小时候喜欢画漂亮的画,但她没有受过正规的训练,基本上靠临摹。在公司上班的时候,我只是以网格放大的形式画一些宣传栏。
女儿告诉她,学画画并不复杂,她只需要一支笔和一本书,随时随地都可以画画,甚至在床上也可以。文同意了。因为她之前有临摹的基础,学习效果明显,很快就能画出自己看到的想画的东西。
提高的是绘画技巧,改变的是生活。文是在那个冬天因为肺心病住院开始学画的。当时住在科室里的都是重病老人,陪伴着孩子和护士,救援场面随时都在发生。但是我女儿发现她妈妈平时在家里唠叨她生病的事,但是这次在病房,她话不多,但是眼神比以前更坚定了。
在病房里,熊征得了大家的同意,拍了一些录音照片。出院后,这些照片逐渐被文转变为画作。之后,文把的素材转向了他的日常生活。邻居在花园里斗地主,中医诊所里理疗,窗外高楼林立,旗袍展现在女性的解放碑上...她开始出去收风,先是用笔和速写本,后来用智能手机。
她学微信,隔一两天就把新作品传给女儿,求赞
为了能及时把自己的新作品发给女儿评论,她学会了微信,每隔一两天就会把自己的新作品发给女儿赞一赞。如果她没有得到及时的回复,她会情不自禁地打电话。画画的时候“忘了病,头也没晕。”有时候她甚至不想吃东西,因为画得不好。
女儿教我落笔,就是拍的是自己,强调个性。温也喜欢自己做决定。她认为画画应该是好的,应该是快乐的,有时候会因为坚持自己的感觉,违反教材中的规则而有点骄傲。
2015年10月,温在重庆LP Art 空举办画展,70多位老人出席,老人90多岁,年轻人70多岁,衣着整齐。展厅很小,到处都是白发。这一幕感动了所有的观众。有人感叹,孩子长大了需要呵护,老人内心的诗意更需要呵护。很多老人心里也保留着同样的善良和浪漫,和年轻时一样的丰富多彩,只是被忽略太久了。
在学画之前,文写了十多首诗,都是怀念妻子的。前几年她偶尔给照顾她的阿姨念,听到两个阿姨哭。但是现在,她爱画画胜过爱诗歌,因为在你要去的地方面前,无论诗有多美,都难免让人心酸。画画,尤其是那些脚踏实地的生活场景,能让她在现实中找到平静和快乐。
1.《89岁重庆版梵高奶奶 86岁拿起画笔生活由此改变》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89岁重庆版梵高奶奶 86岁拿起画笔生活由此改变》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050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