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及其带来的融合与碰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当今世界与人类历史进程的关系。现实的困惑带来了思想上的探索,从过去学到什么,思考未来什么。
约翰·达尔文的《全球帝国史》与其他西方历史著作相比,其特点是作者不再完全用西方的观点看待世界,而是关注各种地理关系及其文化视角。不一定是最精致的历史书,但应该是多年客观有说服力的历史读物。
■贾敏
帝国又重新出现了
全球历史引人入胜的原因在于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和解释历史的新方法。它把整个世界看作一个整体,关注各个部分之间盘根错节、错综复杂的物质和非物质交流,关注不同地区之间的民族共同体、文化资料、宗教信仰、日常生活、物种疾病、环境生态等内容。相对于以民族为单位的历史书写,在视野上更宏观,更倾向于从历史山上鸟瞰人类文明的壮丽进程;在具体细节上,叙事更为密集,充满戏剧张力,再现历史场景。可以认为,全球史观是全球“高”与“低”之间的重新定位,反映了全球化时代西方历史价值观的新趋势。
在全球历史热潮的指引下,帝国这个曾经被专业学者嗤之以鼻,被扫进历史角落的主题,再次被带入了世界的视野。在这场帝国史的热潮中,公众最熟悉的明星学者是哈佛大学的历史学教授尼尔·弗格森。弗格森年轻时事业有成,他对罗斯柴尔德家族、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货币和金融事务史的研究使他声名鹊起。他的大部分作品已被引进中国翻译。
在他的系列作品中,2003年出版的《帝国》一书充分体现了弗格森对大英帝国的无限怀念。在他看来,这个曾经占据世界四分之一领土、拥有3.5亿臣民的永无止境的帝国,把世界自由贸易、法律精神、全球市场、技术进步和世界秩序都带到了皇家海军的霸权之下。她的倒台是为反抗纳粹暴政和维护世界和平付出的代价。与帝国犯下的殖民罪行相比,这些成就比过去更大。
毫无疑问,弗格森对大英帝国的乡愁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和批评,认为他是一个穿着新世纪服装的老帝国主义者。但现实很奇怪,因为美国“911”恐怖袭击后,一种回忆西方霸权鼎盛时期,不满西方当前衰落的社会情绪催生了这类作品的畅销。弗格森后来出版了一本名为《巨人》的书,宣称只有美国模仿并遵循大英帝国的成功治理经验,西方才能再次与崛起中的大国中国抗衡。
弗格森的帝国观带有鲜明的欧洲中心主义色彩,吹捧英美霸权的神话,与历史现实不符。学术界期待有一部真正以全球历史视野为标准来看和听的历史著作。
非单一价值诉求
2007年,牛津大学历史学家约翰·达尔文的著作《全球帝国史:帖木儿之后帝国的兴衰(1400-2000)》出版,立即成为学术界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学术界普遍认为,这是一部真正将全球史观的精髓融入历史写作,有意识地将世界帝国的变迁和兴衰作为分析和控制历史进程的积极对象,而不是单一的价值追求的史学杰作。
《全球帝国史》讲述了自1405年突厥国王帖木儿死后,世界各大帝国与文明板块跌宕起伏、纵横交错互动的历史场景,追溯了帝国间剧烈而不可预测的碰撞背后的历史演绎,试图对当今的世界格局做出精辟而客观的解读。
这本书不仅文笔优美,叙事流畅,而且笔法惊人,在历史叙事背后渗透着鲜明的全球历史感。英国《时代文学评论》杂志认为,这本书颠覆了一般大众对世界帝国特别是欧洲帝国的传统认识,对帝国过去感伤的历史论调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也是对尼尔·弗格森帝国史观的有力抨击。
畅销书《大国的兴衰》的作者保罗·肯尼迪(Paul kennedy)称赞该书“文笔优美、见解卓越、构思巧妙、历史学家想象力丰富”。剑桥大学历史学教授蒂姆·布兰宁认为,这本书对于把握当今世界的地缘政治和国际事务具有积极的意义。由于学术界和公众的一致好评,该书获得了沃尔夫森史学著作奖,这标志着英国史学的杰出成就,显示了其巨大的影响力。
重拾地缘政治理论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阅读这本书不仅可以感受到全球历史写作的许多特点,还可以理解作者是如何分析和批判欧洲中心主义这一具有悠久传统的思想体系的。在我看来,达尔文从空中找到了答案,时间,以及非西方世界帝国和文明的兴衰。
首先,《全球帝国史》重新拾起地缘政治,赋予它新的内涵。
众所周知,西方早就把西方航海家在15世纪末发现新大陆视为西方崛起的象征性起点,把发现的美洲、澳大利亚等地区视为欧洲文明的“外围世界”,而欧洲则自然而然地跳入了核心地区。
达尔文对此不屑一顾。从全球历史的角度来看,他坚持认为18世纪以来欧洲的崛起仍然是围绕大陆板块中心区域的互动碰撞。他借用了英国地理学家哈福德·麦金德的“世界岛”理论,并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推导。他指出,海洋对陆地的优势只能是暂时的,而不是永久的,一个欧亚帝国可以把任何对手逼到世界海洋的边缘。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欧亚大陆主要国家之间的权力和财富转移,以及它们进入全球经济和现代世界政治体系的不同情况,都与这种地缘政治形势密切相关。重新获得地缘政治也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历史上帝国之间边界的流动和模糊特征,并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国家之间冲突和战争的根源。
重建兴衰的时间
其次,该书从整体上重构了欧洲兴衰的时间顺序。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所说,“把所有当代的观念应用到遥远的古代,是最有可能产生错误的根源”。
一直以来,西方人的历史教育提醒他们,经过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欧洲乃至西方已经牢固确立了自己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但这只是西方历史观的假象。达尔文在书中用详细的历史文献论述,整个17、18世纪,包括奥斯曼帝国、大清帝国在内的非西方帝国依然生机勃勃,其政治军事动员能力和维护地区秩序的决心完全可以抗衡西方势力的渗透。非西方世界帝国的衰落是一个渐进而漫长的过程,是现代科技创新和政治领导力缺失的体现。
另一方面,建立欧洲霸权身份和实力的过程几乎跨越了三个多世纪,凸显了其崛起过程中的“缓慢”特征。在达尔文看来,西方的崛起经历了地缘政治的突破、全球贸易体系的建立、以基督教思想为代表的帝国的提升三个阶段。
地缘政治变化需要的时间最多。17-18世纪欧洲列强之间的霸权战争,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拿破仑时代,每一次都改写了欧洲列强的领土。随着1840年欧洲维也纳体系的逐渐稳定和英国海上霸权的巩固,西方内部达到了最初的力量平衡,从而欧洲大国真正开始了全球范围的征程。达尔文称之为“与时间赛跑”,相当生动。
地缘政治的稳定带来了全球贸易流动的前空繁荣。传播媒体网络的铺设和完成,刺激了欧洲新闻和意识形态产品的全球布局,以及西方思想和价值观的全球传播,导致了各国之间频繁而迅速的人员交流。这种沟通交流的过程,特别容易带有所谓的“快”的特点。从1840年到1910年的短短70年间,欧洲成为世界上无可争议的权力和财富的主导地区。
但达尔文谨慎地警告我们,欧洲帝国的崛起有一个漫长的准备期,世界舞台上耀眼的光芒只存在了不到一个世纪。二战后,欧洲的全球殖民帝国崩溃。看似漫长而辉煌的19世纪,在整个人类历史进程中,不过是沧海一粟。现代欧洲发展的历史命运让人向往,也让人落泪。
中国正在跨越鸿沟
先说第三点:达尔文有意识地把非西方国家及其文明的成就放在了关键位置。按照达尔文的观点,欧洲的现代性和帝国主义思想是在与他人不断的碰撞中孕育出来的,非西方国家也有现代意识,这种意识在与西方的竞争中充分表现出来。这一观点在书中对伊斯兰文明特征的详细梳理中得到充分展示。
近代以来,西方思想界一直对伊斯兰文明持极其傲慢和自以为是的评价,认为后者腐朽不堪,不值一提,忽视了伊斯兰文明在包容多元文化、促进东西方贸易往来、维护地区政治稳定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即使到了19世纪,在欧洲列强蚕食瓜分奥斯曼帝国的现实困境下,帝国统治者及其内部改革者依然秉持开放自主创新的理念,紧张和活力从未消退,一旦有机会就会重新崛起,扩大影响力。《全球帝国史》对当今中东混乱的历史仍有着穿透力的解释力。
作为中国读者,我们自然更关心书中对中华文明重新崛起的描述。达尔文认为,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完成了从封闭自足的民族国家向拥抱世界、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洪流的庞大文明体的转型。中国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跨越曾经存在于中外之间的物质经济、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巨大差距。中国的崛起正在深刻改变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一个开放、自信、文明的国家正在回归世界舞台的中心,这的确是中华文明在历史上曾经占据并应得的地位。
当然,历史绝不是简单的重复。如果我们不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悲剧仍然会发生。达尔文在书的最后焦虑地指出,虽然在1405年,试图用镰刀和弓箭征服世界的突厥君主永远死去了,但想要将整个世纪均化并纳入单一体系的霸权势力依然异常强大,由此引发的欧洲各国的强烈反弹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的世界依然活在帖木儿的阴影下,或者说,活在他失败的阴影下。
1.《帝国兴衰 在帝国兴衰中找寻答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帝国兴衰 在帝国兴衰中找寻答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130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