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心月团圆(读史特约作家)
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孩子天生就有“个体差异”。如果把孩子比作一颗种子,影响种子成长的因素太多了。固有的遗传因素不容忽视,后天的生长环境也很重要。就像我们是父母一样,和别人相比,我们并不是最优秀的。如果想让孩子出类拔萃,作为父母应该怎么做?
纵观古今,有满满一家的文学英雄,也有穷人出身的英雄。我们很熟悉的“三苏”,不就是一个“三作家”吗?
“三苏”之父苏洵的故事,很有传奇色彩。在《三字经》中,“苏,二十七岁,愤而读书。”可以说苏洵是大器晚成。
苏洵很聪明。正因为如此,他经常拿自己的聪明和学习态度不认真。他总是认为自己比同龄人优秀。为什么学习很难?古人云:“不教,是父亲的错。”那么,苏洵的父亲是怎么教儿子的呢?
苏洵今天出生在四川眉山,年轻的时候不太好读。因为父亲在世,不用养家糊口,所以他年轻时有点像李白、杜甫笔下的任侠、庄游,游历甚广。就算结婚了,还是整天玩。我妻子从小是个女孩,但在一岁前就去世了。苏洵不知道生与死的悲哀,但她还是没有好好学习。她的父亲“从未问过”。
苏洵那么玩世不恭,父亲那么淡定。我们不得不佩服苏洵的父亲心胸宽广。让孩子自己体会生活的喜怒哀乐。苏洵的父亲其实做到了“不教则教为上”。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最大的动力是基于自我实现的内力。
直到母亲去世,苏洵是第一个考上后被问到的人。他找到了数百部他的旧作品并仔细阅读。他不禁叹了口气:“今天学的是我还没学的!”苏洵放火烧了,全烧了。他重读《论语》、《孟子》和韩愈的文章,研究那些流传到古今百家的诗词和书籍。苏洵闭门苦读,发誓成熟前不写任何文章。这时,苏洵已经27岁了。
苏洵反省自己,认识到“聪明反过来”。正是因为我的骄傲和自满,一切空,才让我在学术上毫无进步。当一个人从内心意识到这一点时,他会感到惭愧和羞愧,并感到后悔。
如果苏洵的父亲没有给孩子空,而是打骂,或者从小到大一直唠叨骂,会是什么结果?如果苏洵没有放火烧他的老作品。但是他爸爸这么做了,苏洵还会努力吗?在中国古代,父亲通常严格管教孩子。荀的父亲苏丽珂,我们怎能不佩服他的智慧?
人生的道路是平坦的还是坎坷的;不管是暖还是凉瘦,都需要自己去欣赏和面对。
四年后,苏洵去了北京,考试不及格。第二年,他回家闭门苦读。苏洵先是在家读书,教苏轼。
古人云:“论文总会觉得浅薄,你永远不知道这件事该不该做。”苏洵在四川阆中看望哥哥苏欢,看到哥哥治理地方的成绩很好,深受感动。在苏洵各地读书,结交博学的老师和朋友,增长了很多知识和生活阅历。经过五六年的刻苦学习,苏洵的学习已经完成。
三十六岁离家留学,从梅州出发到嘉州,游峨眉山,然后从夔州的巫峡顺流而下,准备入京。我妻子在家教苏轼读《范滂传》。
从三十八岁到四十六岁,苏洵继续在家里读书,研究古今之乱的得失,教苏轼、苏辙读书。苏洵多次旅行,与成都官员张平成为朋友。张萍曾经向欧阳修推荐过苏洵,但是失败了。
四十七岁的苏洵带着二儿子到北京参加考试,遇到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欣赏他的《天平论》、《权术》等文章,认为可以与刘翔、贾谊相提并论,于是向朝廷推荐苏洵。
苏轼和苏辙同时入围。苏轼二十二岁,苏辙十九岁。于是,“有一天,父子俩隐晦地迁都,苏的文章变得好于天下”。很多考生学的都是他们那种朴素而古老的风格。
苏辙兄弟入部时,苏洵以为自己在部里失败了,叹道:“莫道邓柯矣,老人如上天,莫道邓柯难,儿女如拾芥。”
苏洵的才华不一定是二儿子的榜样,但他的努力和自律一定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苏门三位作家的成功之道在于:
一个是苏洵后期的成就和父亲的态度。苏洵二十四五岁,“就算结婚了,还整天玩,不知生死之忧。妻子从小是个女人,但不到一岁就去世了。苏洵还没努力学习,父亲‘不问’。”我想,是苏洵父亲的“纵而不问”让他发自内心的愤怒。这种主动学习的力量非常强大。
第二,作为父亲,苏洵陪伴孩子读书。可以想象,苏三在家看书的场景是温馨感人的。如果苏洵出去读书,妈妈会陪着孩子学习。阅读像范滂这样的名人传记是一种很好的道德教育。只要苏洵回家,他就会和孩子一起学习。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太重要了。无论是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还是诗文,苏洵对苏轼兄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苏洵指导孩子学习,也是浪费思想。相传苏轼和苏辙兄弟小时候都很调皮,没有想过读书,想玩玩。苏洵经常教育他们要感性,要懂事。但是这种温柔细雨的劝导教育收效甚微。但苏洵并没有采取“棒子”教育。而是从孩子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出发,积极引导和诱导他们入门。
据记载,每当孩子们玩耍时,苏洵就躲在一个能看见和阅读的角落里。专心发光。当孩子们聚在一起时,他把他读过的书“藏”起来。孩子们发现了父亲的“奇怪现象”,以为父亲在读一本好书。趁着父亲不在,把书“偷”出来,认真读了一遍。渐渐地,他们把阅读视为一种乐趣。自然而然,苏轼兄弟进入了成功的轨道。
我们会发现,苏轼哥哥自身的才华很重要,父亲的诱导和陪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当然,即使借鉴苏洵的教学方法,也未必是“文豪”。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我们付出时间、精力和思想去引导和陪伴我们的孩子洵,我们无疑会让我们的孩子爱上读书。光是这一点,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份珍贵的礼物。读书会把孩子带到一个广阔的世界。
三、苏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许正是因为他多次学习,扩大了知识面,所以他的文章充满了机智的言论,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文笔雄健。
如果现代家庭能带领孩子“读万卷书”,那么“行万里路”也不难。但是,“只玩不看书”是个大问题。多少父母哀叹孩子不爱读书。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言行的影响不可低估。如果说苏洵是自我教育,那么干儿子苏洵就是引路人、同伴、榜样。在家庭教育中,如果能给孩子一个免费的空,并且带领和陪伴,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好的。
教育深入灵魂,在精神上扎根、陶冶。父母的角色应该是领导者。想让孩子走多远,就要要求自己走得更远;想让孩子爬得更高,就应该要求自己爬得更高!
“文豪”可以说是一个历史罕见的奇迹。但是,“苏门教育”是值得学习的。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先教做人,后教问问题”。《论语》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孝。他们真诚地相信和热爱公众,而那些亲仁和不遗余力的人,学习文本”。本文阐述了弟子在家、不在家、待人接物、生活中、学习中应具备的一些礼仪和规范。苏洵的自我教育和教学方法都离不开这些经典文化的影响。学者不只是读《四书五经》,而是一遍又一遍地读,读得好,用文字写出来。从小读书,学习一辈子,性格的塑造有多深刻?
中国教育几千年,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教育,人格教育第一,学习第二。不像现在的家庭和学校教育,甚至整个社会的教育观念,没有为了事业和赚钱的基本人格培养教育。
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曾感慨:
最近七八年,我带着年轻的学生,尽最大努力促进孩子的阅读。社会误解了我的意思,说我提倡儿童读经,好像是提倡复古。但我主张“中、英、数”合在一起,包括四书五经,尤其是唐宋以前的经典。要读、背、背英语名著,练习珠心算(熟悉珠心算后,可以快速做心算)。
这不仅是文学的教育,也是武术、艺术、人格培养的教育。看起来内容很多,实际安排科学高效。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可以发展智慧,可以读书,可以健康,可以知行,可以了解东西方传统文化,可以谈创造未来。
我很欣赏南怀瑾提倡结合中国古典文学、英国古典文学、珠心算、体育和艺术。如果我们的孩子能接受这样的教育,那真是中西结合,开拓智慧,强身健体,健脑益智。
1.《苏轼苏辙苏洵三者关系 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同时崛起的秘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苏轼苏辙苏洵三者关系 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同时崛起的秘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175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