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奥威尔的《动物庄园》被公认为20世纪最杰出的政治寓言,它通过使用动物与人类作战后建造自己的家园,再现了前苏联的整个历史状况。《动物庄园》已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遍布世界各地。这些语言中有一些已经成为人们的流行语,与《1984》一起被称为乔治·奥威尔最重要的代表作。这个版本包含小说的英文原版。
这本书以隐喻的形式描述了革命的发生和革命的背叛。自然也有革命的残酷:一个农场的动物被主人压迫,在猪的领导下奋起反抗,赶走了农场主人;他们成立了一个家庭来管理自己,遵循“所有动物平等”的原则;两只领头的猪互相争权夺利,胜者宣布对方是汉奸,叛徒;猪逐渐侵占了其他动物的劳动成果,成为新的特权阶级;如果动物稍有不满,就会招致血洗;统治者需要逼猪与人结盟,建立独裁;农场的理想被修改为“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平等”,动物们回到了以前悲惨的状态。
明眼人可以看出,这本书并不属于大家熟悉的包含教训的传统寓言,而是对现代政治神话的寓言式解构。
作者简介
乔治·奥威尔,本名埃里克·阿瑟·布莱尔。1903年出生于印度,当时父亲在当地殖民政府工作。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家属于“中下阶层,或者说是没有钱的中产阶级家庭”。
1904年,他母亲先带他回英国。他从小就有天赋,11岁时,他在报纸上发表了一首诗《醒来吧,英格兰的年轻人》。14岁进入著名的伊顿公学,获得奖学金。但早在小学,他就饱受被富家子弟歧视的辛酸。从他后来的回顾可以看出,以他天生敏感的头脑,已经有了初步的不平等体验。
1921年,从伊顿毕业后,布莱尔担任公职,成为缅甸的帝国警察,那里被奴役的殖民地人民的悲惨生活一直刺激着他的良心。看着他们在饥寒交迫中挣扎,被别人奴役,他深深地感到“帝国主义是一种暴政”。作为一名帝国警察,他深受良心的煎熬,于是在1927年辞职,后来写了《绞刑》(1931年,官方出版,下同)、《缅甸日》(1934年)和《射杀大象》(1936年)
然而,这种生活经历仍然让布莱尔感到内疚。为了用行动表达悔悟,教育自己,他自1928年1月回国后就深入社会底层,四处漂泊。虽然从小体弱多病,但他在巴黎和伦敦当过洗碗工,住在贫民窟,经常与流浪汉和乞丐混在一起。第二年,布莱尔写了他的纪录片《巴黎和伦敦的落魄》(1933),真实地描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苦难。正是在签署这部作品时,布莱尔使用了“乔治·奥威尔”的笔名。某种程度上,“奥威尔”的出现开启了布莱尔的新生活。
此时的奥威尔已经将自己的深情与无产阶级的命运捆绑在一起,在思想上开始倾向于社会主义。他不能容忍英国的劳动人民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他曾经深情的写道:“他们才是真正的英国人。”巧合的是,1936年,一位进步的出版商雇佣了一位“不是受害者而是目击者”的作家去北部工业区(约克郡、兰开夏郡)对工人的贫困状况进行实地调查。奥威尔被认为是最合适的人选,欣然应聘,持续了几个月。亲眼所见,参考恩格斯的《威根码头之路》(1937),记载了大量事实,深刻反映了工业区人民生活的悲惨和世界的黑暗。奥威尔不仅愤怒地谴责资本主义工业化对人性的破坏,还主张用社会主义来治愈社会的弊端。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同年年底,奥威尔和新婚妻子前往西班牙,投身保卫共和政府的光荣战斗。奥威尔在前线担任少尉,喉咙严重受伤。他的《向卡特洛特致敬》(1938)一书是为了描述西班牙内战而写的,后来成为了一份关于内战的权威文件。
然而,这场正义的战争,由于左翼共和政府的内部分裂,终于失败了。奥威尔没有死于法西斯子弹下,几乎死于共和党政府内部的党派斗争。这段痛苦的经历对奥威尔影响很大。他曾说自己“从1930年起就是社会主义者”,当时就开始考虑“捍卫民主社会主义”的问题。这一思想的出发点一直影响着他后来的两部名著《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1949)的创作。
他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作品,他的影响仅在《动物庄园》和1984年就不可估量。以至于为了指代奥威尔笔下的一些社会现象,现代英语中有一个特殊的词叫奥威尔。如果说奥威尔一生的作品主要体现了“贫穷”和“政治”两个主题,那么激励他这样写的主要动力就是良心和真诚。1950年1月,奥威尔因病去世,享年46岁。
1.《动物农庄 【好书推荐】《动物农庄(企鹅经典)》》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动物农庄 【好书推荐】《动物农庄(企鹅经典)》》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246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