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安门到鼓楼,会经过一座不起眼的单孔石拱桥。桥面不长,用石头铺成。虽然桥两边都有汉白玉护栏,但是有些护栏已经被氧化了很久,从象牙色变成了米色,布满了疤痕和裂缝,无论如何都不足为奇。众所周知,这座普通的桥梁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了。它曾是元代大运河的最北门,也是北京中轴线的重要见证。它还有一个非常宏伟的名字,叫做万宁桥。
万宁桥,建于元代,原为木桥,后改为石拱桥。简单粗糙,略刻,取名“万宁桥”,意为“永恒不灭,坚固不朽”。曾因位于帝都后门外,故称海子桥、后门桥、地安桥。
1292年,忽必烈采纳了水利专家郭守敬的规划方案。京杭大运河和大都城排在第一和最后,从南到北的米船可以直达田字脚下。北方的积水潭,现在的什刹海,成了大运河的码头。当时积水潭水面很大,所有进入的船只都要经过万宁桥下,对元大都的粮食供应起到了很大的保障作用,是北京水运历史的实物见证。因此,2014年大运河成功申请后,在万宁桥西北角竖起了“遗产区界桩”。
早年的万宁桥很美,桥西是一滩碧波荡漾的死水。宽阔的水面上停泊着来自南方的密集船只;桥南的地安门街两旁,有高高的柳树和巨大的树木在风中摇曳;南面不远,是一座宏伟的宫殿;桥东是一座小桥。有生意就有城市。积水潭水运码头的建立,促成了从积水潭到钟鼓楼的“商业中心”的形成。当时,万宁桥周围有骆驼城、牛马城、鹅鸭城、羊城、米城、市场城、丝缎城、皮毛城、帽城...在盛典之前。
在随后的几百年里,万宁桥周围的商业发生了变化,但万宁桥完好无损,桥下的河道依然存在。1955年,地安门外大街道路扩建,河道改为地下沟渠。为了交通方便,这座桥也被改成了微型拱门。
1999年,北京修复万宁大桥,并对其周边进行了整治。说到这次整改,也和北京晚报有关。1998年11月5日,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保护和努力恢复侯门桥历史风貌》的文章,引起了北京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当时发表这篇文章的报纸是《北京晚报》。侯在文章中说:“侯门大桥位于北京的南北中轴线上,是一处非常重要的历史遗迹。在元朝历史上,金代中期的旧城被废弃,大都新城建成。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一个主要是大渡城的规划设计,另一个是修建运河,方便交通。综上所述,首先,海子桥是水运的起点,用来确定从北向南贯穿整个城市的中轴线的位置。所以在大都城刚建成的时候,选择海子桥作为整个城市规划设计的出发点是非常重要的...希望有一天,在大桥本身和周围环境都改造好之后,万宁桥的名字还能恢复。”
据说当时在修万宁桥的时候,就有人很担心700多年的石拱桥是否有实力承担现代交通?很快做了一个实验,几十辆满载重物的大卡车密集地排列在桥上。发现该桥的结构和框架没有倒塌或变形。人们不禁感叹古代人的建筑水平给今天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修复后的万宁大桥桥面宽17米,长34.6米,桥口宽7.2米,高3.5米。该桥护栏是在元代万宁桥旧构件和1955年购买的蓝砾石置换的基础上,新补充了汉白玉护栏和门柱构件。此外,桥的东西两侧和南北两侧的石头镇有6只水兽。其中,桥东北岸的雕像上刻有“元四年九月”字样,证明是元代的东西,其余五尊雕像分别为明清时期的遗物。现在这些镇水兽四周都是铁条,很难细看,但栩栩如生的姿势还是让人觉得可以抖落身上的灰尘,站起来“画龙点睛”。
此次整治,除了修复万宁桥、恢复原名外,还拆除了古河道上的房屋、河套上的混凝土板和河道填土,修复了古河道两侧的石坡河岸。此外,万宁桥以东的雨荷河重现,改建后的雨荷河道严格沿万宁桥至东北桥古河道修复,全长480米,平均宽18米,水深约1米。在雨荷河的两岸,江南的美景重现。河流由曲桥相连,河岸是垂柳,石径蜿蜒幽僻,白玉石的栏杆耸立,两岸是明清风格的四合院...700年前的“万宁桥大观”好像又回来了。
开始提示
万宁桥以西的金定桥和什刹海是经常去的旅游景点。现在也可以去万宁桥东,沿着雨荷河南岸走,人少风景美,从地安门外的繁华大街拐进去,会有一种安静的感觉。
1.《修复的遗物 万宁桥多次修复回归原名 重现700年前繁华盛景》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修复的遗物 万宁桥多次修复回归原名 重现700年前繁华盛景》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299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