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苗玉恩
年龄:58岁
职业:杜金生实业有限公司织锦技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杭州织锦技艺新一代传人
展望未来:国家的稳定繁荣是我们美好生活的保障。只有国家越来越好,杜灿金生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我们的个人生活才会更丰富。如果杜金生不能跻身500强,他一定要传承500年!
在离杭州西湖不到一公里的凤起路上,有一条小巷,拐进去,走到最深处,市中心的交通瞬间被堵死。小巷尽头有一栋两层的写字楼,时间仿佛静止了,所有的陈设都停留在80年代:木桌相对,绿色台灯发出黄光,白色搪瓷杯,杯外缘有一圈红漆大字——“都金生丝织厂”。
苗玉贤的办公室是二楼最里面的。早上八点,他会先泡一杯茶,然后下楼去对面的车间散步。他熟悉织布机的咔嗒声、一层层的丝线和丝线扬起的灰尘的味道。“这台机器是60多年前在工厂里制造的。后来浙江所有的丝织厂都是按照这种风格做的一模一样。”苗师傅指着一台提花织机,得意地告诉小布。
去年G20杭州峰会上,各国元首夫人都收到了一套特别的挂毯靠垫——“丝绸之源”。这是杜金生的全国仪式编织队用一个月的时间制作的。杜金生生产技术部主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杭州织锦技艺新一代传人苗玉恩也参加了活动。“杭州织锦的制作过程特别繁琐。从原材料的准备,要经过58道传统手工工序。按照平时的进度,这些礼物需要一年才能完成。那段时间我们团队三班倒,24小时不停。一个月内终于按时保质完成,得到国家认可。这真的不容易。”苗师傅说。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杜金生织锦就经常作为国家礼物送给外宾。因为它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织锦之一,也是杭州丝绸行业的黄金名片。
你是怎么得到这个职位的?先说它的创始人。一百年前,一个叫杜金生的杭州小伙子,毕业于浙江甲类工业学校,主修编织,留在学校任教,亲手编织了中国第一幅丝绸山水画《九江十八河》。1922年,他在西湖附近创办了一家丝绸厂,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生产和销售用原始编织方法制成的丝绸面料,也称为杜金生织锦。尤其是把丝绸织成画,更是杜金生的一大特色。1926年,在美国费城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杜金生的丝绸画获得了一枚金牌,从此享誉世界。2011年,杜金生的“杭州织锦技艺”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师傅成为这一传统手工艺技艺为数不多的传承人。
37年的坚持
最聪明的学徒
我从师傅手里接过锦缎的核心技能
37年前,苗师傅的愿望是去杜金生工作。“杜金生是杭州很有名的单位。当时如果杭州人能在杜金生工作,那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苗师傅说这话的时候眼睛亮了。
这样难得的工作机会,当然不是你想拥有的,而且还要通过严格的招聘考试。语文,数学,物理都要考,就像现在考大学一样。“考场设在少年宫。报名参加考试的人很多。总有一万人,只收五百人。这还是那些年招的最多的。”苗师傅说。
进入杜金生的第一天,苗师傅还记得:“当时我们厂有个礼堂。500名新员工的小组过去经常接受培训,大约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然后就可以在车间工作了。”
苗师傅的第一个岗位是车挡,也就是每天守着机器编织的一线工人。这项工作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每天,你都要看着机器的每一步,不时地,你还得拿着灯检查每一英寸的织物是否有瑕疵。如果你发现任何不好的编织或错误,你应该重新开始。虽然我已经参加过培训课程,但真正的学习是在工作后开始的。在杜金生,技能的传承主要靠师徒之间的口碑。大师们一个个教,能不能学好就看自己的理解了。苗师傅很聪明,是新员工中学得最快的。别人需要三年才能学会的东西,他一年就开始了。后来还做过其他工作:机械师、科长等等。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成为了厂里为数不多的“全才”,从头到尾掌握了杜金生织锦的所有技艺。
苗师傅还记得,师傅退休前,搬了一个大箱子给他:“都在这里,拿走吧。”盒子里面是无数的笔记,大师留给他一生的学习和经历。“那时候觉得是我给的,那就要好好学,收藏,留下来。”
老基础也靠创新
击败中国各大丝绸厂的提花纱罗技术
是苗师傅研究的
织锦的工作不仅要靠学习,还要靠不断的创新。因为随着市场的变化,对产品会有各种各样的要求。对于织锦技术人员来说,如何提高自己的技能,并找到实现的方法,不仅是技术经验,也是创新的灵感和勇气。
1997年,苗师傅担任杜金生生产技术部主任,专注于织造生产。在编织上,几乎没有他解决不了的问题。
2002年,一位台湾老板找到了杜金生,并向他展示了苗师傅阿明王朝时期的服装。这种古老的面料几百年后依然奢华,但已经很脆弱了。
“不能随便动,面料很脆,动了就不好了。”老板被衣服的图案迷住了,所以他必须找人复制完全一样的衣服,然后批量生产。但当时市场上根本没有这种丝织品,老板跑遍全国也没有回音。苗师傅仔细看了看,头疼。“上面的纱是和罗结合的。过去丝绸,纱是纱,罗是罗,罗是横的,而且是有规律地横着排列的。现在要把罗变成一朵花,一幅画。这个难度大,手工操作难度大,更别说机械生产了。机器不如人灵活。”但是他答应试一试。
经过一年的研究和试验,将传统手工工艺和机械制造相结合,首次将提花织造方法引入到杭罗工艺中。苗师傅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开发出了提花纱布,使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创新和发展。当时台湾老板听到这个消息很激动,后来成了杜金生的稳定老客户。杭州丝绸市场研究协会的老主人听说了这件事,纷纷前来参观,他们都感到非常钦佩。
目前,苗玉恩是杭州提花纱核心技术的唯一传人。
苗师傅的心愿
如果我们都不能成为500强。
我们也必须传承500年
30年来,苗师傅从最好的徒弟,变成了一名优秀的织锦技师。然而,他并没有结束自己的编织生涯。
之前苗师傅也带了徒弟,最后徒弟没坚持下来。直到现在苗师傅还在为没人继承的东西发愁。“现在大多数年轻人都想坐在办公室里移动鼠标。我们的工作太苦了。”
还有希望。今年,浙江科技大学重开丝绸学院。听说第一批学生报名了,人员爆满。苗师傅很高兴:“听到这个消息我真的很激动。最后,年轻人愿意来学这个行业。以后还会招大学生。一定要招那种能沉得住气,传承传统技艺的。”
杭州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目前,我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有“中国篆刻”、“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杭罗织法”为“中国丝织技艺”子项目、“浙江古琴艺术”为“古琴艺术”子项目、“中国二十四节气半长夏俗”子项目等四个;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代表性项目44项,在全国同类城市中排名第一。
据杭州市文光新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杭州市政府已经出台了《关于加强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等11项制度。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保护非遗产项目、传承非遗产技能、弘扬非遗产文化;推进非遗直播,鼓励社会经济效益明显的企业建设非遗生产保护基地。目前,市级非遗生产保护示范基地38个,其中国家级非遗生产保护示范基地2个,省级非遗生产保护示范基地21个,数量居全省第一。
加强交流和展示,开展“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进入校园、社区等丰富的活动,让非遗产进入人民生活,增强公众对非遗产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余杭卷灯、石柱寨、临安水龙、桐庐剪纸等一大批非遗项目。登上国家平台,出国并介绍给世界;非物质保护为美丽杭州的建设注入了精神能量和文化内涵,也使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出永恒的时代魅力和风格。
夏城区今年6月建立了非遗博物馆,是全市第一个区级非遗展馆。下城区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王范、男装杭绣、杜金生织锦、鹰爪功等。,将在非遗留大厅设立,并开展体验活动。该场所位于王超路8-1体育馆一楼,免费向公众开放,是宣传和保护非遗产的窗口。
10月18日,中共十九大召开,苗师傅和杜金生全厂职工一起观看了开幕式。听了Xi总书记的报告,苗师傅充满信心,期待着未来的美好生活:“国家的稳定繁荣是我们美好生活的保证。只有国家越来越好,杜灿金生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我们的个人生活才会更丰富。如果做不到500强,那就要传500年!”
现在苗师傅和自己的师傅一样,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参观完车间,就回二楼办公室,整理自己研发的技术和其他材料,一个一个保存,期待将来有个人出现,就可以放心的全部交给他了。
1.《都锦生 杭州织锦技艺新生代传人:都锦生如果做不了五百强,也要把它传承五百年》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都锦生 杭州织锦技艺新生代传人:都锦生如果做不了五百强,也要把它传承五百年》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325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