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汉语拼音的产生过程,确实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来中国传教的不是中国人,而是外国传教士。他们为了学习汉语,方便传教,开始用罗马字母注释汉字。
1605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写了四篇关于他和其他传教士用罗马字母注释汉字的文章。他把它们送给了油墨制造专家程俊方。将这四篇文章编入成的《墨园》,合称《西文奇迹》,是世界上最早注释汉字的文献。
在利玛窦的影响下,1626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金里奇在杭州出版了《西方儒学的眼睛与眼睛》。这本书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他改进了利玛窦的注音方案。虽然很久以前就有了汉字注音的方案,但这些做法只在西方传教士中流行,中国人对汉字注音仍然使用传统的直读和反切。
这个方法很不方便。直读就是找个同音字来标注。如果同音字比较生僻,你注意到了就不知道了。另一种方法是反切,用上一个字的声母和下一个字的韵母拼读,也很麻烦,不利于初学者学习汉字。
鸦片战争后,中国在空之前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一大批有识之士认为中国的贫穷与中国人的高文盲率有关,决定走教育救国之路。于是我们从普及汉字开始。他们中很多人认为汉字是世界上最难学的单词,所以我们要注意汉字,然后我们开始了一场汉字组合的运动。
同义词是注音,意思是给汉字注音,改变过去的拉直反切的方式。第一个为汉字制定拼音方案的中国人是陆一章。1892年,他在厦门出版了《一目了然》,宣布他的:& amp# x27汉语语音切分新词&:& amp# x27,用拉丁字母及其变体拼出厦门音,有声有韵,有左有右,声母在右,韵母在左,加上鼻音符号和声调符号。添加声母后,还可以拼泉州和潮州音。
此后,各种汉语拼音方案不断问世,如吴敬恒的《豆芽快字》、蔡希永的《传音快字》、申雪的《史圣元音》、王的《拼音刺谱》、王照的《普通话和盛字母》、老乃选的《增和盛简体字》。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方言差异巨大,这些汉语拼音大多没有得到广泛实施。
为了解决由于方言对汉语语音的影响而造成的汉语拼音严重区域化的问题,1913年2月在北京召开了一次语音统一会议。会议的任务是确定所有汉字的民族发音和汉语拼音中使用的字母。
会议持续了三个多月,确定了6500个汉字和39个字母的读音为拼音字母。会上,黎锦熙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即音标的作用是“为汉字服务,与汉字依偎”。
五年后,这次会议确定的音标由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实施。从那时到1958年,拼音字母在中国使用了近40年。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也对拉丁新文字进行了一些研究,主要是为了扫除中国劳工中的文盲。
当时,苏联试图开发一种新的拉丁文字,在中国劳工中推广,并在条件成熟时取代汉字。这和当时国内高呼的废除汉字的口号有关。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高度重视汉字改革,召集多位专家制定汉语拼音方案。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讨论,最终确定了汉语拼音方案,并于1958年颁布实施。
1.《像的拼音怎么写 拼音到底是怎么造出来的?为何与26个字母那么像?让我来告诉你》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像的拼音怎么写 拼音到底是怎么造出来的?为何与26个字母那么像?让我来告诉你》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325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