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梦洼时,可以站在大堤上欣赏一望无际的郁郁葱葱。当你在梦娃上看庄台的时候,你总会想起一个淳朴、健壮、壮美的男人。
据说饮用水来源于源头。在欣赏风景的时候,大堤创始人唐力泉一定不能忘记。
动荡时期,他积极参加革命,高呼“参加革命就是家”,在百团大战和淮海战役中起了带头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奉命来阜南负责治理淮河。
短短三年,他带头不顾风雨,毅然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2200多万立方米的工程,为阜阳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如果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
1951年,毛主席发出“淮河一定要修”的指示。
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一片废墟,治淮资金物资严重缺乏,水文资料不全,技术和建设力量十分薄弱。
在这样的条件下,建一座长96.26公里,高29.16~29.66米,宽8米,防洪等级28.66米的大坝,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样的指令就跟抗美援朝一样难!
然而淮河死了,洪水无情。每年夏天,湍急的河水会夺走无数人的生命。不仅威胁淮河沿岸人民,还影响上下游工业、农业和城市的发展,甚至破坏铁路交通。
因此,治理淮河势在必行。治理淮河已经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大事!
梦洼水库的建立
随后,在国家号召下,孟洼蓄洪水库与淮河大堤工程展开了一场涉及近10万农民工的战斗。该项目的负责人是唐力泉,他是蒙洼水库和怀迪工程指挥部的总指挥。
接到任务后,唐立全说“造福人民是义不容辞的”。
作为新中国的父亲母亲阜南的县长,他没有把一切都扔给农民工人,而是带头和干部、民工、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吃饭、生活。
汤力泉充分发挥了长期轰轰烈烈、艰苦奋斗的军事精神。队伍里贴着“没有条件也要在创造条件的时候做”的标语,鼓励大家一起治理淮河。
白天他和农工们一起干活,风雨兼程,经常汗流浃背,满身泥巴。晚上还要开会研究治淮问题,经常讨论到深夜。
唐立全累得脏衣服都顾不上了,就躺在棚子里。早上,公鸡一破晓就准时起床。
他亲自指挥数万民工修复蓄滞洪水库,修建防洪堤。他与群众同甘共苦的可贵精神和坚决的工作作风感动了10万农民工。在他的领导下,大家齐心协力,日夜奋战。
虽然民工在治淮中使用了最原始的劳动工具和方法,但工程进度非常快!
许多老同志回忆起这次治淮行动,至今仍深受感动。也有人笑说不是治淮工作,是社会主义劳动大比拼。
甚至在阜南县朱宅区,一对即将结婚的夫妻,看到党和国家真的在为老百姓的福利做实事,就把婚期推迟,发了誓:淮河大堤修好,绝不结婚!
在唐理泉的感染下,男女双方都拿着工具,积极参与治淮工程。
在淮河上,人力创造的奇迹
治理淮河,遇到大大小小的问题数不胜数。
比如当时的蒙洼地区环境条件极其恶劣,经常遇到雨雪天气,非常寒冷。有多冷?
即使是晴天,一旦寒流南下,北风呼啸,冷风穿透骨头。无论是干部还是农民工,脸上、手上、脚上都有冻疮。
那么努力,却没有人退缩,甚至没有人抱怨,也没有人抱怨。农民工经常熬夜打架,劳动的歌声和歌声此起彼伏,热血沸腾。
大家互相挑战,争先恐后,互相追逐,整个工地就像大潮滚滚,马奔腾的战争还在肆虐。半夜下班后,民工的衣服已经被雨雪和汗水湿透了,他们拖着泥泞疲惫的身体睡觉。早上起来,很多民工的鞋子漂浮在深水上。
工地上到处都是红旗,人来人往,伴随着打夯声和欢歌笑语。
唐立泉面对雨雪冰冻,在施工现场摸索,亲自带领技术人员深入各个工段,及时了解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和存在的问题,现场工作,及时解决。
面对关系到淮河沿岸人民福祉的重大工程,他不敢马虎,对整个工程的质量有着严格的要求,尤其是对蓄洪大堤工程的质量,几乎是如履薄冰。
有一条信息描述了当时的情况:
路堤上的土壤应无杂质,干燥湿度应符合标准。每层填土不得超过规定厚度,必须破碎、整平;每层土都要压实,夯过的土一定要抬至一定高度,一层一层,抹三遍,即夯三遍后,再将夯土层表面的小坑轻轻抹平。
然后插钻试水:用钢钻插一个孔,插不进去就用锤子砸,然后用水把孔填满,观察渗水情况。如果不渗,则合格,否则必须返工重做。
治理淮河的建设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修建蓄洪坝,在水库内开挖蓄洪沟;
平整影响蓄洪沟工程并失去安全性的废庄台,重建新庄台;
切弯旧淮河直段;孟河分洪及孟洼分洪河道建设;
王家坝进水闸设在蓄洪水库进水口,退水闸设在曹台子泄洪口。
唐立全带领全体干部职工严格执行淮委会“蓄放资金”的方针,多次召开水利专家技术人员会议,认真听取各方意见,终于完成了这个伟大的工程!
三年来,已建成蓄滞洪坝55公里,库区防洪沟渠39公里,进退水闸2座,涵闸3座,张湾、浪湾、三河尖淮河截弯10公里,恢复护坡工程13项,完成近30公里,清理废堤27处,清理11公里,清理废村99个。
到1956年,新庄梯田累计建成106个,完成土方工程2200多万立方米。
阜南蒙洼淮河综合治理工程规模大、见效快、质量高,是古今治淮史册上的倒数第一空!
汤力泉对阜南人民的杰出贡献将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
1953年,被周恩来亲自任命为阜阳行政公署水利副专员、地方常委、淮河治理指挥部副政委。
1954年,汤力泉离开了他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汗水的热土,却依然关心着阜南治理淮河的工作。
河南省在府南提出蓄滞洪17亿立方米(1立方米= 1吨)的要求时,立即遭到唐礼泉的反对,最终成功地保证了蓄滞洪计划,极大地减少了淮河沿岸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他治理淮河的伟大事业成为了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铭记在阜南人民心中。
当地人写了《淮水谣》、《毛主席治淮号召》、《赞壮台》等歌谣,充分肯定了他的成就。
“淮水长,驴鸣钟。背上背着干粮,老少妇孺值勤。淮河长,百里长滩作战场。大车就是坦克,铁锹,枪,抗洪,打胜仗。淮水长,鱼肥水美,治淮功劳比大榭好,百姓安康。”
童谣响起的时候,汤力泉永远留在了阜南人的心里。
1.《安徽洪水 河南要把17亿吨洪水倾泻在安徽,是他力挽狂澜,大半个安徽人都欠他一句谢谢!》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安徽洪水 河南要把17亿吨洪水倾泻在安徽,是他力挽狂澜,大半个安徽人都欠他一句谢谢!》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329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