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重阳糕
赏菊,喝菊花酒
梾木
农历九月初九是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在古代易经中,“六”被指定为负数,“九”被指定为正数。九月九日,日月相融,故称重阳,又名九九。古人认为这是一个吉祥的日子来庆祝,这个节日很早就开始了。1999年的重阳,因为和“九九”谐音,是数中最大的数,代表长寿。此外,秋天也是一年中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节影响深远,人们对这个节日一直有着特殊的感情。
重阳节的由来
春秋战国楚辞中提到了1999年的重阳。屈原在《一程》中写道:“聚重阳入帝宫,初十守清都。”这里的“重阳”指的是天空,不是节日。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的《九日钟繇》中,对重阳的配餐写得很清楚:“老了来月,再归九月九日。九为阳数,日月应合。流行认为适合长时间,所以要享受宴席。”
金代陶渊明在《九天闲情》诗序言中说:“我爱九之名。秋菊颖园一边捧着糯米,空一边伺候九华,发话。“这里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节就已经有了饮赏菊花的习俗。重阳节在唐代被正式指定为民间节日。
到了明朝,重阳九月,故宫要一起吃花饼庆祝,皇帝要亲自爬万岁山赏春秋。这个习俗一直流传到清朝。
重阳节传说
像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东汉时,汝河有个瘟神。它一出现,每天都有人生病死去。这个地区的人们被瘟疫恶魔蹂躏。
一场瘟疫夺去了年幼的泾的父母,他几乎因病丧命。病愈后,他告别了心爱的妻子和老乡,决定出去游仙学艺,为民除害。泾访师想办法,遍访天下名山高中,终于发现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位法力无边的神仙教主。泾不怕吃苦,不怕长途跋涉。在仙鹤的带领下,他终于找到了山,找到了法力神奇的仙魁。仙魁被他的精神所感动,最终收留了泾,教他降妖剑术,并送给他一把降妖剑。泾努力学习,忘了吃饭睡觉,终于练成了一门超凡的武功。
这一天,仙长把泾给他叫来,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疫魔又要出来作恶了。你已经学会了你的技能,所以你应该回去杀人。”仙长给了泾一袋吴茱萸叶和一杯菊花酒,教他避邪,让泾骑鹤赶回家。
泾回到了家乡。九月初九的早晨,他按照贤昌的指示带领村民来到附近的一座山上,给每人一片吴茱萸叶和一杯菊花酒,准备施魔法。中午,随着几声奇怪的声音,莫问冲出了汝河,但当莫问刚刚跳下山时,他突然闻到了吴茱萸和菊花酒精的奇怪香味,然后突然停下来,脸色突然变了。这时,泾带着降妖剑跑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莫问刺死了。从此,9月9日爬楼躲避疫情的习俗年年流传。梁代武君曾在《齐和续》一书中记载此事。
后来,人们把爬重阳节的习俗视为一种避灾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是长寿、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
重阳节的习俗
应该做成九层,像宝塔一样,上面有两只小羊,符合重阳的心意。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了一面小红纸旗,点了蜡烛和灯。这大概就是“点灯”“吃饼”而不是“登高”,用一面小红纸旗而不是吴茱萸。现在重阳糕还没有固定的品种,重阳节吃的软糕叫重阳糕。
赏菊饮菊花酒重阳节是一年中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说赏菊和喝菊花酒起源于金代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逸、诗酒、爱菊著称。后人有重阳赏菊的习俗。旧社会,文人学者也把赏菊和宴饮结合起来,以求更接近陶渊明。北宋都城开封,重阳盛行赏菊之风,当时菊花品种繁多。人们也称农历九月为“菊月”。在傲霜菊花盛开的重阳节,观赏菊花成为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朝以后赏菊特别盛,不仅限于九月九日,重阳节前后还是最盛的。重阳节插吴茱萸、瓒菊的习俗在唐代非常普遍。古人认为重阳节插山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者戴在手臂上,或者做个香囊把吴茱萸放进去,插在头上。大部分是女人和小孩穿的,有的地方男人也穿。晋代葛洪《西经杂记》记载,重阳节戴吴茱萸。除了佩戴吴茱萸,人们还佩戴菊花。这在盛行千古的唐朝已经是这样了。清朝时,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在门窗上贴菊花枝叶,以“除暴安良,招财进宝”。这是菊花在头上的庸俗化。宋代也有把五彩花剪成吴茱萸、菊花戴上当礼物的。
重阳节充满了各种活动和兴趣,比如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吴茱萸等。
在古代,人们有在重阳节爬山的习俗,所以重阳节也被称为“攀登节”。相传这种习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关于重阳节习俗的。杜甫的《登高》是一篇关于重阳登高的名篇。你去哪里没有统一的规定,但你通常会去爬山和爬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据史书记载,重阳糕又叫花糕、菊花糕、五色糕,没有固定的方法,比较随意。九月九日拂晓,古人打算九月做蛋糕,孩子头上盖一块蛋糕,祝孩子万事如意。精致的重阳糕
各地庆祝重阳节的习俗
除了以上的共同习俗,各地还有一些独特的节日。
重阳节是陕北的收获季节。有一首歌说:“九月重阳节,秋收秋收。小米,小米,去吧,去田里。”陕北晚上穿越重阳,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游玩。晚上,人们喜欢吃荞麦面条和煮羊肉。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走出家门,爬上附近的小山,生火,谈天说地,等到鸡叫了才回家。晚上爬山的时候,很多人会摘几朵野菊花,贴在女儿头上辟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着蒸九层重阳米果的古老习俗。在中国古代,重阳有“吃饵”的习俗,今天的意思是蛋糕和米果。宋代《玉烛集》说:“初九吃饵喝菊花酒,同时收割,因糯米而尝新,再成习惯。”清初蒲县诗人宋祖谦说:“听说重阳附近有节日,我大吃一惊,用手和篮子捡野香。玉杵捣成青粉湿,珍珠叫郎尝。”从近代开始,人们就把米果变成了一种九斤重、有特色的米果。优质晚稻用清水洗净,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与水混合,研成浆,加入明矾,搅拌,加入红糖,然后放入蒸笼,用干净的料理布摊开,然后舀入米浆九次,蒸一段时间,然后出笼煮,米面涂上花生油。这种米果分为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荸荠。它的四面轮廓分明,半透明。吃起来又甜又软,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最好的礼物。
在一些地方,人们也有机会利用重阳爬山、扫墓和纪念祖先。崇阳祭祖的人比莆仙人的清明还多,所以有句俗语叫三月是小清明,九月是大清明。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升天的忌日。村民们经常去梅州的妈祖庙或香港的天后宫和祠堂献祭祈福。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活动丰富了新的内容。1989年,重阳节被指定为中国的老人节。在这一天,各地要组织老年人在秋天去远足,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高尚品德。
1.《九九重阳节习俗 九九重阳节的习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九九重阳节习俗 九九重阳节的习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331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