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读《史记》,不了解司马迁,就不能触摸到这部鸿篇巨著的灵魂。想了解司马迁,不读《报任安书》,就不足以感知一代史家的伟大之处。
我们能看到的,往往是司马迁身后光辉显耀的一面,却不知其身前无以言表的屈辱和悲伤,仿佛身披光鲜的外衣,掀起来看到的是累累的伤痕。
是苦难和屈辱的人生,是肉体和精神的摧残,挫而弥坚,愈挫愈奋,锤炼出一颗无比强大的内心。《史记》是司马迁人生的写照,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司马迁的曲折人生成就了《史记》的伟大。
任安是司马迁的好朋友,应该是知己朋友的那一种。在高光先生的《司马迁》中有详细的描述,在司马迁被汉武帝治罪期间,任安倾其所有来搭救司马迁。按照汉朝的律法,可以缴纳一定量的罚金来减免罪行,司马迁属于重罪,需要缴纳巨额罚金约三十万金。
司马迁家境不富裕,那里能拿出这么多钱。任安拿出家里所有的积蓄约十万金,可惜除任安外再无人肯伸出援手,因无法凑足三十万金而搭救未成。这是任安对司马迁的情义,司马迁非常感激,视为知己。
02
在汉武帝时期,有件非常重大的事件——戾太子谋反。在古代太子谋反动摇国本根基,事态非常严重。在处理这件事情上,汉武帝是有反复的,刚开始认为太子死有余辜,后来又觉得太子被逼而反死的冤屈。
而任安正是属于反对太子谋反的那一派,汉武帝认为,任安在太子危急之时首鼠两端怀有贰心为人不诚,处任安以腰斩之刑。
在危急时刻,任安想到了好友司马迁,因为司马迁常跟随汉武帝左右,有谏言的机会。
司马迁深知任安之罪绝无宽恕的可能,自己虽然在汉武帝身边有说话的机会,但为李陵直言所惹得大祸还没有了结,岂敢再向汉武帝唐突谏言。
司马迁非常为难,他要保全自己的性命,因为有更重要的使命,他只能修书一封,向好友任安倾诉苦衷说明一切。
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向任安敞开了心扉,袒露了自己复杂的心绪,自卑与失望,屈辱与怨恨,无奈与不甘,忧郁与苦闷,节义与死生……。
虽然隔着千年,但从字里行间透出的那种复杂的感情,也会令人心情郁结为之感叹。《报任安书》就是司马迁的人生写实,在任安生命的最后时刻,司马迁感喟无能为力。
但作为人生知己,那种灵魂的交互,精神的告白,无疑是一种生命的重托,远远超过了生命本身的意义。无从了解任安能否看到这封信,可这已经不重要了。
如果地下有灵,任安一定感到欣慰,因为他的名字与《报任安书》一起流传千古,这是他绝对不会想到的。司马迁救不了任安的命,但给了他永生的机会。
03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谁为为之?孰令听之?”这是司马迁内心的独白,自己所做的一切到底为了什么?自己的心里话又能向谁诉说?
“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伯牙绝琴是一个历史典故,讲的是知音难觅的故事,钟子期是于伯牙的知音,钟子期死后,于伯牙从此不弹琴,因为再也找不到知音了。
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司马迁感叹,自己虽怀“随和”之才,有许由和伯夷的德行,但不能引以为荣,只是自取其辱罢了。凡伟大之人,其内心都是孤独的,一般人很难理解他们的报复和志向。
曹雪芹在著《红楼梦》时,也发出同样的感慨:“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04
同情李陵,仗义执言惹大祸。司马迁遭受宫刑,起因是为李陵兵败之事辩解了几句,惹得汉武帝动怒而受到处罚。
在《报任安书》中,对李陵兵败有详细的描述。李陵带领五千勇士孤军深入匈奴腹地,对抗十倍于自己的强敌,与匈奴单于大战十多天,终因寡不敌众而兵败。
李陵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感动了司马迁,明知道有危险,但他还是敢于直言,这显示出司马迁善良正直的一面。
用整整一个段落来写李陵的事情,足见司马迁对英雄的仰慕,心怀正义之情,虽祸及自身,却无怨无悔。
05
士可杀,不可辱。经历了遭受宫刑的奇耻大辱,司马迁对死生有了新的认识。
如果自己就这样轻易死去,就如同九牛一毛蝼蚁草芥一样毫无意义,怎么能和那些节义之士相比呢?
感悟到生命的价值,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是全文中最有分量的一句话,也是司马迁用尽生命之力,发自内心的呼喊。
对死生的重新认识,使司马迁顽强地活了下去,因为他有未竟之事业未了之心愿,死的其所,生而有为!
06
刑不上大夫。现在的人们可能对这句话有误解,认为士大夫可以不受法律的约束,其实不是这样的。
古人很注重名节,士大夫是高贵、儒雅和名节的象征,在人们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是古人价值标准的体现。
如果士大夫遭受刑罚,势必因屈辱而破坏其高贵的形象,在社会中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士大夫获罪,一般会自裁或赐死,由此而躲避律法的公开处罚。
司马迁遭受了牢狱之灾,深切地体会到,在那种屈辱的环境下,想保持名节何其难也!
他列举了周文王、李斯、韩信等王侯将相达官显贵,一旦遭受不测之祸身陷囹圄,就如落入陷阱中的老虎,凭你有万般能耐也身不由己。
如果刑罚之前不能及时自裁,到了大刑伺候棍棒加身的时候,想要保持名节就太难了,这是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07
发奋著书,表达心志。自古因富贵而留名的人很少,只有那些功勋卓著的人才能名垂千古,这是司马迁的处世观点,也是他的人生价值。
他列举了一系列流芳千古之人,周文王被拘禁而推演了《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写《离骚》;
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断足而撰写《兵法》;吕不韦被贬谪到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
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经》三百篇,大致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慨而写作的。
司马迁为自己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得到了片刻安慰。与伟大之人为列,提升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著书立说的宏远,受此大辱也不足为惜。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是他活着的意义,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08
辱负忍重,巨著传世。就因为多说了几句话,就遭受如此大祸。被人羞辱和嘲笑,真是愧对祖宗,无颜面对死去的父母。
每天都感到神情恍惚九曲回肠,在家里也是心神不定茫然若失,走到外面不知道该往哪里去。
每每想到这样的奇耻大辱,就冷汗直冒湿透衣背,真是痛苦到极点了。
每当读到这里,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司马迁在内心的煎熬中苦苦挣扎的那种情形,无以言表无可名状。掬一捧同情泪,寄一片崇敬心。
苦难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司马迁用自己的生命在书写,他的心血浸透了这部巨著。可以说,没有苦难的人生,就不会有《史记》的厚重。
(本文载自公众号:历史的天空1840)
1.《《报任安书》:司马迁的灵魂泣血!》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报任安书》:司马迁的灵魂泣血!》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3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