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京剧大师盖叫天在杭州观看温州瓯剧团演出的《阳河摘印》后,与演职人员合影
1960年,京剧大师盖叫天在杭州观看了温州瓯剧团的“洋河印记”后,与剧组人员合影
1959年,温州乱弹艺人朱宝贵与曹陈龙合演《磨房串戏》老剧 上两图为黄瑞庚提供
1959年,温州随机炸弹艺术家朱和曹共同主演老戏《纸厂系列》。上面两张图是黄瑞庚提供的
1954年,浙江省第一次观剧表演大会,获得越剧主要演员合影,其中包括温州演员。抗战八年,内战三年,生存极其艰难。到20世纪40年代末,只有十几个民间专业班在暴风雨天气中幸存下来。1949年后,生产力得到解放,社会环境越来越稳定,为民间戏曲班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机遇。
公司标志:好打,好打
新中国成立之初,温州市基本只有三个班,即由大三清、金复联等班社组成的五星京剧团;由如意、信陵和王祥之组成的温州越剧工作组;温州胜利随机轰炸团,新丰裕和新丰裕组成。另外还有永嘉大众京剧团,目的地未定但经常在市区演出;平阳人民地方戏曲实验团,由新心连场、汀天新大顺、升阳春等班组成;还有永嘉巨轮昆曲团,由新品玉、一品春等新班社组成。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在接管的文化层进行了从意识形态到实体机构的大刀阔斧的改革,城市的剧院和剧团是改革的重点。第一种是派政治辅导员到注册剧团,主要任务是把握演出的大方向;对各剧团业务骨干进行轮训,开展班级教育和政策教育;有条件的剧团帮助他们建立导演制度;在演出业务上,文化部提出了一个响亮简洁的口号:“演好,演好”。前者严格要求选择内容健康、有益于民的剧目,后者要求每一位表演者认真对待每一场演出,净化戏剧舞台,提高演出质量。在剧场方面,首先取缔了演出期间穿梭于观众之间的茶部,这是整顿剧场秩序的第一步。其次,制定规章制度,严格规定演出时间,从制度上建立剧团与剧场的经济关系。此外,如打击社会恶势力对演出队伍的侵蚀,建立城市剧场的演出制度,规定每晚演出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有10分钟的幕间休息,并在戏末谢幕。
1950年,温州市区有四家剧院:公园路东南剧院;人民中路新中国剧院;盛达巷新东瓯剧院和平路和平剧院。1956年春节,由浙江南方企业公司投资改建的位于广昌路的温州剧院落成。同年冬,由当时的永嘉县投资兴建的位于百里东路的永嘉剧院投入使用,使温州市拥有了两座现代化的剧院。1955年,市区增加了两个由人民自发组织的随机弹团,即复兴随机弹团和红星随机弹团。虽然不允许他们在文化部门注册,但由于当时整个文化环境相对宽松,剧团很大程度上可以满足城市居民的文化需求,所以政府也默许了他们的存在。当时市区戏班和剧场的搭配基本如下:温州越剧团:东南剧场;温州五星京剧团:温州剧院;温州胜利随机轰炸团:新中国剧院;更新随机弹团:新东沟剧场。红星乱炸团临时借用东门菜市场,白天每个摊位照常开放,晚上撤摊时临时设立。因为票价便宜,每张都只有一毛钱,而且所有的表演都是老式的传统随机炸弹,所以观众极其热情。
《高奇与吴三春》领衔
1954年,浙江省第一次歌剧观摩演出在杭州举行,温州越剧团演出黄主演的《皇宫》获二等奖;9月,华东第一场戏剧观摩演出在沪举行,陈美娟主演的《断桥》获演出一等奖;陈山茶花《卖社》获表演三等奖。这是温州演员第一次获得大奖。
温州文化局在借鉴浙江省文联改编《十五渗透》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选择《高集与吴三春》作为整理加工的重点曲目。1956年初秋,温州市文化局常务副局长余宗建牵头成立“高集、吴三春筹备组”,余宗建为组长,我和张明、何琼伟、、吴为成员。因为何琼伟对高奇、吴三春有很好的了解,所以公开提拔何琼伟写作。经过整理组几经讨论,决定初稿由温州乱炸团排演:陈查华饰吴三春;程饰高机;金两双饰吴文达;翁利锋装饰了林聪;郑扮演。温州市文化局动员全市最优秀的艺术力量排练高:聘请、、叶在美、翁为艺术总监。执行董事张明;张殿松副局长;舞美设计,作曲刘。
《高奇与吴三春》排练了40多天。彩排当天,邀请市、地方行政首长及相关领导观摩,反映良好。原定于1957年元旦上演,因陈山茶操劳过度推迟了10天,直到1957年1月10日才开始在东南剧场演出40多天。
《高集吴三春》的演出,使温州的随机剧从一部草根剧一跃成为与京剧、越剧平起平坐的现代剧;温州随机弹团也从一个草桌班跃升为一个现代化管理模式的正规团;陈山茶的明星效应甚至超越了流行的温州京剧、越剧的花旦。有观众千里迢迢从文成、泰顺、福鼎来看高剧,却很难买到票。
1957年,温州首次歌剧观摩演出开始,20个剧团的26部戏剧参加了演出。7天日夜两场。《高奇与吴三春》被安排到最后一晚,成为正式舞台剧。这部剧几乎囊括了所有奖项,除了编剧、导演、美舞、音乐、表演等奖项,主演陈查华获得了表演一等奖。同年参加浙江省第二次戏曲演出,高获剧本二等奖,陈山茶仍获一等奖。此后,《高集与吴三春》成为瓯剧的代表剧目,陈山茶成为瓯剧的代表人物。
“越剧皇后”来文演出
越剧诞生100多年来,姚水娟是唯一一位登上“越剧皇后”宝座的人,这一桂冠是由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亲自授予的。1936年6月,姚水娟在温州首次演出,引起了轰动。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新闻:1936年6月6日,杭州东南日报突然刊登消息:“著名越剧演员在温州福禄林游乐场演出时突然被歹徒袭击,被六刀击毙,警方正在抓捕凶手”。消息公布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温州观众更是关注。他们蜂拥到富林游乐园询问,百里坊一条巨大的街道人满为患。虽然游乐园负责人徐多次表示,该消息纯属谣言,根本不存在这种事,但挤在门口的观众还是会起疑心。当姚水娟亲自出来表达对观众关心的感谢时,大家心中的一块石头掉在了地上。
1957年1月,姚水娟浙江越剧团第一次来到温州演出。这出戏叫《潘父所》,是温州观众最熟悉的,也是姚水娟最好的。在付雪巷人民大会堂演出了14天。直到浙江越来越不温不火,还是有很多“姚迷”因为买不到票而懊恼不已。
温州乱弹戏录
温州的随机戏戏很丰富,但没有一个保存下来。1956年春,在叶的主持下,温州文化当局成立了温州随机弹曲目录制组。我是这个小组的成员之一。这个小组的任务是利用我的业余时间让老艺人们在肚子里“吐槽”剧本,让一个专门的人来录制。这项工作持续了大约一年。共录制传统老戏84部,部分外国戏,共200余部。复制两套,移交浙江省文化厅资料室保存一套;另一套由温州文化局保管。在温州乱弹录的带动下,兄弟剧也纷纷效仿,平阳和剧团、永嘉昆剧团也陆续录传统剧。据估计,三个剧团记录的剧本总数约为600余本,最终都被温州文化局保存下来。我要感谢老艺人们,在他们去世之前,给我们留下了如此可观的精神财富。
在“史无前例”的十年里,温州文化厅保存的随机炸弹记录本丢失了。1984年,我被调到艺术研究室,在那里我负责重新收集丢失的瓯剧笔记,它与和谐剧和永坤有关。这项工作得到了很多朋友的支持,知道这本书下落的人把信息告诉了我。保留了一些书的人得知我在收集瓯剧的副本,主动“送到门口”。一年后,我找到了50多本。
省文化厅资料室保存的另一套瓯剧记录本,在十年浩劫中没有受到冲击,但依然完好无损。得到这个消息我极度兴奋,于是让杭州的一个学生去省文化厅资料室复印。到1986年底,传统的瓯剧已经收集了60多部手稿。为此,我用牛皮纸将这60份抄本仔细装订封面,并加上了《外国歌剧》等何炬、永坤等剧的抄本,共计200份左右。
来源:温州日报
不要下沉
1.《温州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的温州剧坛》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温州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的温州剧坛》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336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