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南京赞佳芭蕾舞学校来了一群特殊学生,她们是来自全国6省市的40名退役运动员。由于至今没能找到一份像样工作,她们希望通过参加由国家体育总局主办的“优秀运动员芭蕾舞教师培训班”,为自己谋一份职业规划。

记者从国家体育总局人才服务部主任刘光涛那里了解到,从2007年开始,国家体育总局每年都要举办10多次这样的培训,帮助运动员实现再就业,“但由于运动员从业过程中文化教育缺失,以及退役后保障制度匮乏,使得近五成运动员退役后就业无门。”

化解运动员就业风险,帮他们打赢人生“下半场”,已成为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严肃课题。

一组数字揭示残酷现状

45%的退役运动员得不到安置

据统计,截至2009年7月,全国累计已停训待安置退役运动员4343人,而2010年预计新增退役人数2193名,其中45%的退役运动员得不到及时安置。对他们来说,无论是全国冠军,还是亚洲冠军,都免不了“退役即失业”的残酷现实。

33294名在训运动员中近半数无编制

最新数据表明,全国在训运动员33294名,正式在编的仅17444名,而以试训、集训等名义在训的队员达15850人。这些没编制的运动员退役后境况更糟,就算国家和各省市出台一些退役保障办法,他们也享受不到。

几道难题困扰运动员再就业

难题一: 机构、人员、经费不配套

广东省至今未确定退役运动员一次性经济补偿的办法,积累了许多未安置的退役运动员,他们的编制10多年都挂在运动队,只靠每月1000元的补贴度日。教练员和各运动队只管招运动员以及在役期间的训练,一旦运动员退役了,再就业就归当地人事部门管,此时,双方就开始“踢皮球”。

“对于运动员退役安置问题,教练、运动队及人事部门始终没达成统一意见和办法,而总局、地方体育局、各运动协会、社会力量也没形成联合工作体系。”刘光涛说:“解决运动员退役安置,是一个庞杂问题,不是某一个部门能解决的。”

“据我所知,许多运动队都存在编制不够用的问题,一些未得到安置而不愿退役的老队员挤占了编制,影响年轻运动员无法进队,日后再就业情形就更严酷。”刘光涛补充道。

难题二:运动员文化素质成短板

全国少年游泳冠军周璐,退役后被保送上了南方某知名大学,但4年毕业后,空有一张文凭的她,被多家单位面试未果,最终在超市当起了营业员。

“这还算有个文凭,没文凭的就更多了。”刘光涛对记者分析说,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素质一直是影响其就业的短板,“许多专业队和教练认为学训冲突,只管运动训练,短于文化教育。有文凭无文化、有文凭无水平的现象普遍存在。”

如何助运动员打赢人生“下半场”

“陈立云和我一样,也曾是一名体操运动员,但她现在已经是两所芭蕾舞学校的校长了。今天听了她的课,我对自己树立了信心。退役运动员只要结合自身优势,通过努力就能创出一片天地。”18岁的王玉似乎找到自己职业规划的方向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近年来,各地除了加快制定退役运动员一次性补助办法外,纷纷推出再就业机构帮助运动员提高就业能力。刘光涛告诉记者:“江苏在这方面堪称全国第一,不但成立了退役运动员人才服务中心,从2008年开始,每年财政拨款1000多万元用于退役运动员安置,其中300万元专门针对运动员综合素质培训。”

刘光涛说,体育总局今后还将加强这方面工作,每年2000万元的《退役运动员创业扶持办法》正在草拟中,一旦施行,将成为退役运动员创业的又一福音。

而据记者了解,要改变现状,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改变运动员培养体制,实施体教结合。这种培养模式很多国家都在采用,所有运动训练和竞赛活动都集中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在教育的大环境内办竞技体育。拥有一技之长,文化素质也没丢下。这样,退役运动员面临再次就业时才会更加从容。

本组撰稿 本报记者 朱彦

1.《运动员退役后 中国运动员现状:近半数无编制 45%退役后失业》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运动员退役后 中国运动员现状:近半数无编制 45%退役后失业》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35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