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冬衣封土时,土裂了一地."这是萧红在代表作《呼兰河传》开头写的。每当读到这句话,我脑海里就会立刻浮现出一幅画面——一条蜿蜒的河流静静地躺在东北方的土地上,河上结着冰,树木稀疏,一切生物都被寒冷包围着。
这张图让我好不安好心痛。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现代女作家中,没有一个作家的作品,会在阅读时在心里激起如此强烈的情感涟漪,从而对这位女作家产生无限的崇敬。
众所周知,萧红是一个有才华的作家。她于1911年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河县的一个地主家庭。她初中还没毕业,家里就和她订婚了。初中毕业后,专制保守的父亲无论如何都不允许她再次踏入学校,这让从小就渴望知识、热爱自由的萧红过早陷入精神苦闷和彷徨之中。另外,她从小就习惯了身边女人的恶运,这让她从心底升起。也正是这燃烧的自由之火,让她在未来将自己烧成灰烬——她死时才31岁。
我多次想过,如果没有文学,萧红的人生会不会早一点结束?她的生命之花会不会更早枯萎?如果是这样,中国现代文学史就失去了辉煌的贡献。
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让她的名字被更多人记住。前几年因为电影《黄金时代》,萧红一顿饭后就成了大众的谈资。遗憾的是,大部分谈论萧红的人都聚焦于她不幸的婚姻,而忽略了她的文学成就。
任何好的文学都是终身文学。萧红饥寒交迫,疾病缠身。很难想象一个弱女子会有这么大的力量去面对自己所遭受的屈辱、歧视和痛苦。在社会的夹缝中,她不仅顽强地像野草一样生存着,还借助她那无力的笔书写着时代和大众的悲欢离合。
这就是萧红的伟大之处。不管她有多绝望,她的笔底总有爱,有温暖,有怜悯。她从不抱怨生活,却默默承受着命运赋予她的一切。因此,在她的所有小说和散文中,都有一种人性的深度,尤其是对穷人和妇女等弱势群体的关注,这是她作品的一贯主题。
看过呼兰河传的人几乎都有印象。她的作品舒缓宁静,像阳光和泉水,背景健康。与许多小说家不同,她在作品中设定情节,并通过戏剧逻辑推进故事。相反,她用一种松散、多元、无序的方式来表达她的故事,像一封信一样展开她的叙述。当时这种写法是不一样的。
我们可以把《呼兰河传》作为小说或散文来读。她的小说分散在文化中,这使得她的文本不依靠强大的想象力,只展示生活的真实体验。
对于萧红来说,无论是作为人还是作为作家,她都不想被束缚。她渴望生活自由,写作自由。就像她说的:“有一门小说学,小说里有一定的文笔,一定有几样东西,一定是写得像巴尔扎克或者契诃夫的作品。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种作者,也有各种小说。”
如果我们从《呼兰河传》中随机抽取一个片段——不管是哪个片段,讲的是风景、人还是风俗,都可以称之为精妙。她的语言既诗意又简单。用几笔,她就能渲染出一定的氛围和场景。这个不容易做到。
《呼兰河传》既是萧红的人生自传,也是她的精神自传。通过这部小说,我们不仅可以一窥北方小城呼兰河的风情,比如跳入大神,唱大戏,放河灯;也可以窥见底层人物的生存模式——如被折磨致死的小媳妇,同情冯的歪嘴;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窥见萧红自身的“精神密码”——一个中国女性的孤独和对“原生中国”的突围挣扎。
每个人都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每个人都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环境。对萧红来说,她一出生就像一个“永远被世界抛弃的人”。她别无选择,只能遵循既定的命运轨迹。
但问题是萧红生来就是“逆天”,所以她的人生注定是悲剧的。她别无选择,只能流亡漂泊。她知道自己不可能是呼兰河上的一条船,所以她愿意做呼兰河上的一片浮冰。用她自己的话说:“我这辈子最大的痛苦和不幸,就是因为我是女人。”
萧红永远是呼兰河的女儿——她除了一切一无所有。
1.《萧红的女儿 永远的呼兰河——读萧红《呼兰河传》》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萧红的女儿 永远的呼兰河——读萧红《呼兰河传》》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373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