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券商投资银行家名片上的各种头衔让上市公司董事长找不到北:手里拿着“高级副总裁”、“执行总经理”、“常务董事”等不同头衔的名片。相比彼此,我还是分不清谁是领导。我不得不向“高级副总裁”吹嘘:“做高管这么年轻,有前途!”但是旁边的常务董事闻言脸色立刻沉了下来。
几乎所有的外人都经历过这样的尴尬:在副总裁、高级副总裁、董事、执行总经理、董事总经理等不同职级的人群中,他们往往因为不了解情况而得罪投行团队,甚至犯错。经常提到的一个例子是,一个在华尔街一家大型投资银行工作的“副总裁”级别的年轻人,受到了中国一位副市长的隆重接待。
担心的不仅仅是外人,证券公司的高管们也不舒服。公司总部副总裁没有投行部高级副总裁兼常务董事受欢迎;常务董事和执行总经理总是很难区分“大小”。
于是,一些证券公司的名片开始从外观上区分高管和普通员工的区别:一些高管的名片相对较大,布局独特;一些高管的名片上刻有金线,以显示他们的独特身份。
投资银行的各种头衔在过去两年里像大多数进口产品一样受到国内投资银行的热烈追捧,从合资券商到大型券商和一些中小券商被迅速复制,而投资银行业务级别最高的总经理(MD)正在吸引投资银行来争夺。
在了解了国内几家大型投行之后,得知从海外投行引进的职级体系最早落地在国内投行,从低到高可以分为5个级别:分析师(an)、协理(A)、副总裁(VP)、董事(D)、执行董事(ed)、执行董事(ed)。
根据海外投行的经验,应届生从AN到A至少需要三年时间,然后两级晋升需要两年多时间,VP或D晋升ed需要三年时间,从ed晋升MD要参考业务能力、业绩贡献等综合指标,可能需要5-10年甚至更长时间。
国内一些投行也在A和VP之前增加了高级级别,即高级经理(SA)和高级副总裁(SVP)。从那以后,SVP的排名在许多场合超过了总部的总经理、执行董事和副总裁。
这种旨在系统管理投行员工的外国体系,已经嫁接到了中国投行身上。随着国内投资银行业务的蓬勃发展和近两年员工数量的激增,国外队伍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
最明显的是投行一年一度晋升的做法导致高职层次含金量大幅下降,MD和ED较多。五年前,一家合资券商可能只有不到20家MD,但现在MD的数量可能增加了好几倍。
因为不同的投行对职级的定义是不一样的,同样经历、同样年龄、同样业绩的员工在不同的公司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职级。联合承销同一个项目经常会遇到这种现象:年龄相近、简历相似的年轻人,一个是SA,一个可能是SVP,他们的发行人待遇不同。
更多的是追求排名导致的行业混乱。很多投行管理层铺张浪费,挖墙脚来的人才直接跳两级,由此诞生了一大批通过不断跳槽迅速晋升到ed的年轻人。
德意志银行亚洲区投行部主席蔡洪平曾表示,他在瑞银时,部分投行员工离职的重要原因是国内一些投行可以给他MD头衔和待遇。在他看来,许多投资银行家越来越注重职位和薪酬,而不是责任和承诺。
中国金融市场一直有重级别轻专业的思维。相信当国内投行业务的技术含量大幅提升后,投行文化会趋于专业化和精细化,然后一些关于投行队伍的奇怪现象会逐渐消失。
1.《高级副总裁 投行中的高级副总裁和执行总经理哪个头衔更大?》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高级副总裁 投行中的高级副总裁和执行总经理哪个头衔更大?》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395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