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画家文同擅长画朱墨。他的弟子苏轼在继承朱墨精神和风格的基础上创作了朱竹,并以朱竹的水墨实验来证明他的文人画理论,从而使宋代文人画运动走向成熟。到了元代,文人画朱墨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一种时尚。元代的赵萌、佘竹和清代的郑板桥画竹是湖州水墨戏曲的传人。从文同·朱墨到苏轼·朱珠,它标志着文人画的符号化,从而创造了另一种美学体系和范畴,深刻影响了中国画从再现到表现的审美观。
目前,中国国家博物馆、广州美术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文同朱墨画作只有三幅。其中,广州美术馆和朱墨图片社收藏的文字是用丝绸印刷的,纵向尺寸为131.6厘米,横向尺寸为105.4厘米。清代词人翁方纲、广东书画收藏家吴荣光、思想家康有为都曾为这幅画题词。《朱墨图》乾隆年间为广东顺德温如树所有,后被收藏家吴荣光收藏。传至民国收藏家莫,后收藏于广州美术馆,成为镇馆之宝。
文同,柯,名叫先生,又叫施先生。永泰,子洲。他曾经是琼州、扬州等周知人。元丰早年在湖州任周知,未上任即逝,故称“文湖州”。文同擅长诗歌、绘画和书法,并以擅长画朱墨而闻名。文同在画朱墨时提倡“胸有成竹”,可谓“博采众长”。文同画竹叶开创了以浓墨为面,淡墨为背的方法。在它的影响下,形成了“文湖州竹派”,史称湖州墨戏。
文朱是该画派的创始人,绘画史对其评价甚高。米菲的论文用同样的画面画竹子:“以深墨为面,以淡墨为背,从头开始。”《芥子园画传》中的“竹谱”写道:“唯有湖州颇有才情,知其胜于命。笔如天助,妙而自然,驰骋佛法,无污。”郭在《图片与故事》中也有同样的文字评论:“善画,体态别致,逼出之秀,动于疑风,不出笋。”由此可见,朱在绘画史的阐释上已经进入了一品的境界。
1.《朱竹 从文同墨竹到苏轼朱竹》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朱竹 从文同墨竹到苏轼朱竹》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400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