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兴军
中国自古以来就把读书放在最高的位置,所以有一句话叫“万物皆次,唯有读书高”,但古人读书的功利性思维往往很强,“书有其栗,书有其金,书有其颜如玉”。只要你勤勤恳恳的学习,美食、财富、美女唾手可得。一般来说,古人视之为实用,寒窗苦读的人数,只为“金榜提名”,就像今天的高考一样,不容易但必经之路。的确,读书可以使人名利双收,但除此之外,读书应该大有用处,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否则就会出现金范、孔乙己这样的典型悲剧。
第一本书应该读进去
在古代,圣贤仁人往往把读书变成修身养性的途径,学会了成为有钱有才华的人,从而提高了自己的修养,并“以诗书自诩”,进而“修身、齐家、天下太平”。当然也有一些读书的学者不是因为读书,而是因为喜欢读书。比如孔子的“边巍三绝”和用竹简扎的牛皮都被多次打破。可见,书是读在心里的,“读一百遍,其意不言而喻”。砍墙偷光,萤火虫映雪,悬梁刺股,都是耳熟能详的故事。他们一定是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享受到了精神世界,因为他们那么会读书。
第二本书应该读出来
当然,读书需要读进读出,也就是读书需要活,书要变成自己的知识。只看一种书是专业的,看完所有的书是全才。所以,读书不仅要明白内涵和精髓,还要博览群书,尽收眼底,这样才能通过上一段楼梯。三国时,诸葛先生青年时代“喂鸡读书”,晚上让鸡叫,就是为了多听听水镜先生的讲课,读书很勤快。不仅如此,据说诸葛先生读了大意,记住了要义,过目不忘,把老丈人黄家里的书都读了。所以他懂天文,懂地理,会发明,擅长兵法,有洞穿天地的天赋,最终成为一代名将。这让人们想起了毛泽东的老人,他一生都在学习,并将阅读视为自己的第一次生命。党史专家统计他一生有9万多本书。毛泽东努力学习,善用书籍。他在长沙读书时辍学,在湖南图书馆自学了半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大学读了五年书,看了国内外各种书,学思结合,读而不写,破万卷书。哲学、文学、孙子兵法、书法,融会贯通,用于实践,最终成为一代伟人。
第三境界读书没什么要求
俗话说“无欲则刚”。如果一个人在阅读上能达到这种水平,那真是至高无上。王安石在《宝蟾之旅》中写道:“奇异瑰丽、超凡脱俗的世界观往往在于忧患,而人则难得,所以无志者不能来”。总的思路是世界很壮观,往往很艰难很遥远,普通人很少到达,只有有坚定志向的人才能到达。读书也是如此。大家一起上学,但是越远的人越少。有多少人能走上塔尖到达终点?这句话和毛泽东的“险峰无限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的一生,有多长有多短,只有读书,提高读书境界,才是最幸福的拥有,才是人生最好的伴侣。
23
克拉玛依区委宣传部
宿主
克拉玛依日报
1.《书山路 书山路上,读书有三层境界》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书山路 书山路上,读书有三层境界》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426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