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问病情
□记者杨王摄影
个人名片
李,洛阳市孟津县白河镇人,从事肿瘤研究和临床工作几十年。曾任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304)医院肿瘤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1983年成为中国首批医学博士之一,在孟菲斯癌症中心专注于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和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恶性肿瘤的经验。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撰写专著6部,获军、京、沪科技进步奖20余项。
说起恶性肿瘤的变色,恶性肿瘤就成了死亡的代名词。尽管如此,人们反对它的斗争从未停止过一天。李是数以千计敢于对抗肿瘤恶魔的战士之一。北京和军队这么有名的医生是如何克服恶性肿瘤的困难,爬到肿瘤医学的巅峰的?为什么拒绝医院录用,退休后回到洛阳?
“一方”不能根治各种肿瘤,需要整体治疗
A
近日,记者在河南省龙门工人疗养院见到了李。与普通人印象中的老教授严肃、专业、刻板不同,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能干、随和、侃侃、幽默、友好。
出生于中医世家的李,1970年在新疆从军,经组织推荐,以优异成绩考入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毕业后,他踏上了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攻克癌症治疗难关的征程,随后于1980年获得硕士学位,并于1983年成为中国第一批医学博士。
20世纪80年代初,他在国内率先研究癌胚抗原的检测方法,提出多肿瘤标志物检测理论并应用于临床,在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疗效评价、复发检测和预后判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8年,李前往孟菲斯肿瘤中心研究肿瘤基因治疗。回国后对肺部恶性肿瘤进行了局部治疗、微波治疗、激光治疗和生物治疗,首次提出了小剂量集落刺激因子防治化疗所致骨髓抑制。
1990年调任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304)任临床部肿瘤科主任。此后,他研究并完善了药敏测定技术,使肿瘤化疗从经验选择过渡到科学选择,真正达到了个体化治疗的目的。
经过几十年对癌症治疗的研究,李始终认为“一面之辞”不仅浪费患者的金钱,而且延误治疗甚至加重病情,癌症治疗应注重个体化。"目前,没有一种单一的治疗方法能对恶性肿瘤取得根治效果."李对说道。
很多癌症患者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就是通过研究认定对某个肿瘤有效的治疗方案对自己没有影响。李认为,肿瘤是一个异质性、多态性、分化型的细胞群。不同肿瘤类型或同一类型的不同患者,甚至同一患者,在发病的不同阶段对治疗的敏感性不同,治疗效果也有很大差异。
李说:“规范化治疗是必不可少的,但更要注意个体差异,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整体治疗方案。在剂量上,保守用药会使肿瘤细胞产生耐药性。相比之下,只要患者身体能够承受,就应该大剂量治疗,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杀死患者体内的肿瘤细胞。”
“独创的化疗方法”解决了病人的疼痛问题
化疗作为一种全身治疗方法,在治疗恶性肿瘤方面比其他方法更有效,但也是癌症患者最恐惧的方法。
谈到化疗,有的患者认为强烈的化疗反应使人“生不如死”,有的甚至认为不化疗还能活,化疗后只会早死,最终落得“人与钱空”的下场,但李并不这么认为。
作为一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肿瘤学家,李为了减轻癌症患者化疗的痛苦,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总结出了一套独创的化疗方法。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和不同的药物选择,在化疗的各个方面巧妙运用能消除毒副作用的西药和中药。经过一万多次临床试验,所有患者都能轻松完成化疗。
采访当天,记者见到了齐的女婿赵元浩。据赵元璋介绍,其婆婆祁今年73岁,来自济源山下的一个农村地区。今年5月27日确诊为晚期小细胞肺癌,之后转到各大医院。答案几乎一样。“不用治,就几个月。”
赵元浩说,他从医生那里听说小细胞肺癌的恶性程度很高,在接受李治疗的初期,他没有太大的希望。然而,经过五个疗程的治疗,经过检查,齐景荣的恶性肿瘤细胞已经消失。
“之前我们一直以为化疗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是婆婆不但没有任何痛苦,反而不知不觉肿瘤细胞就没了,胃口还是很好的。现在她比化疗前胖了3斤多,简直不可思议。”赵元浩拉着李的手,不停地说着“谢谢”。
事实上,在“独创的化疗方法”背后,隐藏着李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和为患者品尝中药的责任感。他注重从中医理论中吸取营养,创造性地将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扶正固本的治疗原则融入肿瘤治疗中,不仅起到了增效解毒的作用,而且增强了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了肿瘤复发转移的概率。
治疗超过13,000名患者,拯救超过13,000个家庭
C
据了解,目前我国肿瘤的平均治愈率约为30%,而在李手中,平均治愈率达到65%至70%左右。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他治疗了全国13000多名癌症患者,其中300至400名患者在治疗后存活了10年以上。这些数字不仅打破了得了肿瘤就判死刑的结论,也向世界发出了“肿瘤不可怕,肿瘤是可以治疗的”这种强烈的时代医学声音。
许多被判“死刑”的癌症患者在这里延长了生命,包括一些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和社会名流。台湾一位导演的爱人曾患直肠恶性肿瘤肝转移。一家医院给她的结论是她无法治疗,存活时间短。当她失去生存的希望时,一个朋友告诉她,李在治疗恶性肿瘤方面很独特,并建议她去看看。治疗结束后,她去了之前的医院复查。医院专家说:“治不好,肯定会复发。”然而,这些年来,她一直身体健康,精神饱满。
1990年,渤海油田负责销售工作的刘昱杉40岁,经天津市著名医院确诊为晚期胃恶性肿瘤,已无治疗必要。搬到304医院后,李从提高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入手,合理配置中西药物,准确把握剂量。3个月后,通过胃镜检查,刘昱杉的肿瘤细胞消失了,他仍然健康状况良好。
2001年,濮阳退休教师胡女士被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恶性肿瘤。李多次组织全科讨论病情,最终决定采用自体造血干细胞支持的大剂量化疗。经过7个疗程的超大剂量化疗,胡女士肺部肿块奇迹般消失,只留下一个小钙化点,肿大的纵隔淋巴结消失。两肺呼吸功能正常,患者的精神状态与入院时完全不同。
李成功治疗HER2阳性乳腺恶性肿瘤、精原细胞恶性肿瘤和ⅲB期卵巢恶性肿瘤。癌症不可怕。可怕的是放弃了与疾病抗争的信心。李说:“经过这么多年的医疗,我怕看到病人等死,也怕看到病人的治疗时间被耽误,因为我明明知道一个肿瘤病人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有多大。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一个家庭。”
D
炽热的故乡情怀回报桑梓的心
治愈的患者越来越多,患者的口碑成了很好的宣传。李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患者。当时肿瘤科床位增加,病房一再扩大。他每天都保持忙碌,只是为了尽可能多的治愈病人,就这样,日复一日,一个“自私”的想法直到他退休才得以实现。
退休后,难忘的乡愁,李婉拒了国内许多大城市著名医院的盛情邀请,毅然回到了老家洛阳。
因为父亲的患病和死亡经历,他不仅可以衡量病人和家属的困难,还可以把病人当亲人看待,让他看到自己家乡相对于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医疗资源的相对匮乏。“一线城市医疗资源丰富,但有多少人能去北京或上海看病?看病难,农民看病更难。”李对说道。
目前,洛阳和其他城市的30多名癌症患者正在接受李的治疗。他说:“我不变心。我想利用余热,依靠河南工人龙门疗养院培养一支专业队伍,让家乡的癌症患者得到更及时、更高水平、更专业的治疗!”
1.《李留树 龙门山下的京城名医 专访著名肿瘤内科专家李留树》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李留树 龙门山下的京城名医 专访著名肿瘤内科专家李留树》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431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