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晨报》70年前,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老舍先生在重庆北碚一栋两层小楼里,写下了著名的《四世同堂》。为了纪念这部巨著诞生70周年,昨天在重庆北碚召开了专题研讨会。中国公共外交学会会长李肇星、中国老舍研究会会长关、老舍先生的大儿子和他的女儿、亲自来到现场。
一个“一家四代”
是民族文化精髓
《四世同堂》真实地记录了中国个人和家庭在抗日战争背景下的喜怒哀乐...书中描写的沦陷区人民从内心到行动的反抗,挖掘了民族文化的精髓。”中央文化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冯远在会上说。
作为老舍家族的代表,长子亦舒也发表了讲话。“今年是老舍先生诞辰115周年,创作90周年,《四世同堂》出版70周年,都是一整天。”亦舒感慨地说,70年前在重庆为老舍先生举行了一次非常有意义的追悼会。"当时的主题是老舍先生45岁生日和他创作20周年纪念."
亦舒说,这次纪念会是周恩来同志倡议召开的,老舍先生被誉为中国新文学的丰碑。”对于《四世同堂》本身,他有两点评论。一是它是对抗日战争文化的伟大纪念,二是它是我最长,也许是最好的作品。”亦舒说,到目前为止,《一家四代》已经被翻译成英语、法语、日语等多种语言,成为当地的畅销书。也是公认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最好的作品。
点煤油灯避免空洞
亦舒回忆了当年的细节
众所周知,1944年1月,老舍先生在重庆北碚旧居开始写《一家四代》。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其中前两部《迷茫》和《偷生》写于重庆北碚。
在昨天的会议上,亦舒还深情地回忆了他父亲的创作。“虽然我们三兄弟姐妹当时还小,妹妹11岁,我9岁,妹妹7岁,但我们其实是老舍先生创作《四世同堂》的见证人。"
亦舒说当时的条件非常困难。重庆北碚没电,每天晚上点煤油灯。“为了创作,我有个印象,爸爸早上起床最重要的就是擦煤油灯的灯罩。”亦舒回忆说,写“一家四代”的稿纸是草稿纸。“笔是一个洞。后来,没有办法了。他只变回用毛笔写字,自己研究墨水。”
更糟糕的是,像其他重庆市民一样,全家人不得不躲避日本飞机的轰炸。“轰炸来的时候,他拿着一个布袋,跑到空山洞,里面有手稿,是他最宝贵的财富。”亦舒说,他的父亲仍然贫血、头晕和营养不良,但“他每天早上都坚持写作,从未停止。他写的很慢,经常一个上午就写1000多字,很工整。他把最后一套手稿带回了美国。”
今天,重庆北碚四家纪念馆将举行“四家重庆北碚版”启动仪式,并为老舍铜像揭幕。改编自老舍原著的歌剧《红旗下》、《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也于今日至31日在重庆国泰艺术中心上演。
亦舒,1935年生于青岛,满族,中国著名作家舒庆春之子。曾任中国博物馆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民族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国老舍研究会顾问。1992年,散文集《老舍的爱好和创作》获满族文学奖。
1.《老舍女儿舒雨 《四世同堂》70岁诞辰 老舍子女相聚重庆忆父亲》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老舍女儿舒雨 《四世同堂》70岁诞辰 老舍子女相聚重庆忆父亲》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478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