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平台400多万人报名“永兴码”,让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教授陈根朗和他的团队从幕后走向舞台。
“请不要写我。守则是市政府推广的。由公安部门牵头,是几个团队合作的结晶。我只想安安静静的做技术。”这是他今天凌晨2点给记者的最后一条消息。
从想法产生的2月2日,到社区推广,到全市实施,他和他的团队就像高速运行的电脑,与数据共舞,与时间赛跑,抗击疫情。
“随着复工返校的到来,报名人数上升,是不是‘行走码’被吃了?”
“自从我们开始设计架构以来,我们已经考虑了用户数量。目前注册人数已超过400万,系统经受住了初步考验。”陈根郎说。
袋子放在地上,滚了一地,腾出手来摸证据。陈教授也很尴尬
科技改变生活,这句话在疫情中依然响亮。
2月18日,“宁波全区一码通”全面实施。这个二维码,根据后台大数据每天动态管理更新,已经成为市民通行的“硬性指标”。
在此之前,公民凭纸质凭证出入社区,社工测完体温后书面记录,是社区防控的常态。
2月初,鄞州区百丈街陈根郎的严武社区也是如此。
“我买菜的时候,手里拿着两个大包。我不知道塞在哪个口袋里。包放下了,东西滚了一地。我在这里很匆忙。到处找证据,很尴尬。”陈根郎,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数据学院教授。他领导了一个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工程应用团队。“实验室成立五年了,每年有十几个项目。”
不久前,由陈教授及其团队开发的宁波市个人信用评分平台——“天一分”正式上线。
通行证找到了,社工量了体温,写在纸上。
“工作人员很辛苦,但是工作效率不高。现在手机应用如此广泛,完全有资格通过手机操作。”这是陈教授的观察结论。
“这些数据都是纸上谈兵。它的用途是,如果有人能诊断出纸张,就可以检查,但这太滞后了,不容易出现。”陈教授最擅长利用死数据。
2月2日,陈根郎致电严武社区党委书记王玲,想为严武社区搭建一个信息平台,帮助社工做防疫工作。
2月2日晚,他拉起一群13人,除了学院的师生,还有三个从他实验室出来的毕业生。
陈根郎负责设计功能,师生负责产品开发和功能实现。这群人一直聊到晚上三点。
从此,凌晨三点成了这支队伍的下班时间。
为了让产品更有基础,陈根朗和社工志愿者打成一片
2月4日凌晨,13人团队花了40多个小时开发了“社区疫情防控与风险分析平台”1.0版。其功能包括社区居民信息登记、社区居民出入境登记和社区疫情风险分析等。这就是“永兴码”的原型。
2月5日,该系统首次在严武社区的10个社区推广。
系统推广应用有什么问题?还有哪些功能没有实现?陈根郎就像一个产品经理,每到一个卡点就去提问。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都认识陈教授。
“他们说老人和孩子不能用手机。”那天晚上陈根郎组织了一个团队,加入了填写家庭和居民信息的概念。
2月7日上午,2.0版上线,陈根朗在朋友圈给这个系统打电话:“免费!欢迎下载”。
“一开始我只是想减轻社工的负担。后来我想,如果使用更多的社区,数据会达到一定的水平,对疫情的分析判断会很有价值。”很快,这个社区疫情防控分析平台被广泛使用。
为了方便下载,陈根朗推出了3.0版,也就是二维码版。
陈教授开发的这个平台,正是我们市公安部门在做的。疫情急,用的越快越能高效。考虑到陈教授的平台有一定的基础,公安部门的工作人员与陈教授对接,希望能从公安方面得到更多的信息,进一步完善系统,并计划在全市推广。这个消息像“强心剂”一样,让整个R&D队兴奋不已,大家开始日夜完善计划。
“本来只是一个小小的公益想法,没想到有机会在全市推广,帮助更多人,让我们团队更有动力。我们根据相关部门的要求进行了相应的优化和调整。”陈根郎说。
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该系统扩展到宁波几个县和杭州、丽水几十个社区,有效提高了社区人员管理和疫情防控的准确性和效率,也提高了居民访问的便利性。
2月15日上午,该系统的“4.0版”发布,该版本现为宁波市推广使用的“宁波码”。
对话陈根郎
“鼓舞士气,给团队发两个红包”
记者:我注意到宁波代码诞生的关键是“快”和“稳”。你是怎么做到的?
陈根郎:我的研究方向是大数据下的并行计算和人工智能,为大量用户同时涌入平台提供解决方案,是专业对口。另外,我们实验室一年要做10多个项目,简单的我们不接,接的技术难度大。教师和学生都经过培训,积累了项目实践经验,短时间内开发这个系统并不困难。
记者:这个项目的初衷是公益。大家没日没夜的工作。有什么抱怨吗?如何提振士气?
陈根郎:哈哈,学长补短可以为疫情做贡献。大家都没有怨言,但是为了让你振作起来,补补身体,我也给你发了两个红包。
“毕业生的工资很高,我负担不起。”
记者:你还招了三个毕业生?
陈根郎:是的,他们在杭州和上海的大公司工作,有开发这个项目的经验。
记者:所以你要付钱给他们?
陈根郎:哈哈,他们工资高到买不起。
记者:你的研究生工资有多高?
陈根郎:我实验室出来的同学大部分都去了杭州上海,本科第一年拿到了20到30万。他们中的一些人在杭州著名的互联网公司工作了三四年后,获得了70万到80万个新工作。
记者:IT行业这个工资怎么这么高?
陈根郎:IT行业211、985高校毕业的本科生工资在15-20万左右,比较高。
“有一定的技术难度要接,四年培训60个学生。”
记者:为什么你的毕业生能拿到高工资?
陈根郎:大数据的技术更新非常快。如果大学有四年的光学教材,毕业后这些技术就会落后,很难适应行业的发展。我校数据学院注重专业特色,利用大数据系统教会学生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和海量数据分析处理的能力。这是一种教与学的方式。
五年前我们成立了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工程应用团队,9月开学,10月招生。这个团队收到的项目在技术上很难。从开发项目中,学生学习到了更先进的技术,保证了学生的视野可以随着行业迭代更新,也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记者:你们实验室四年能培养多少学生?
陈根郎:60。我考本科和硕士。
记者:学生不多。
陈根郎:优秀IT人才的培养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过程。
记者:如何看待宁波IT人才的不足?
陈根郎:受沪杭虹吸效应的影响,宁波IT人才短缺是政府和行业的共识,但我对未来三年IT人才的回归充满信心。由于杭州和上海的生活成本较高,宁波和上海之间的交通辐射圈扩大,中转时间缩短。此外,宁波有智能制造和宜居环境的需求,我们的IT学生和一些优秀的IT人才将留在宁波。
记者王通讯员翁
1.《宁波通行码 "甬行码"注册数超400万 起源于宁波这位教授一次狼狈经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宁波通行码 "甬行码"注册数超400万 起源于宁波这位教授一次狼狈经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493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