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9月4日起,英国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新片《信条》在mainland China上映,前三天票房约1.8亿元人民币。这一成就大致相当于诺兰三年前的作品《敦刻尔克》。不过考虑到疫情因素,可以说Creed在中国的市场表现还是相当不错的。更重要的是,它还处于电影市场的缓慢复苏阶段,但中国的观众对诺兰和他的新作品非常热情。截至9月7日,国内某评级网站对《信条》进行评级的人数已超过20万,远远超过同周上映的其他新片。
诺兰的作品已经在中国大银幕上放映,到《信条》为止已经有六部作品,都在中国观众中享有很好的口碑和知名度。这六部作品,除了历史和战争题材的敦刻尔克之外,都是带有悬疑和冒险色彩的科幻片。目前,科幻电影是国产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动能。那么诺兰的科幻电影对国内类似电影的创作有什么启示呢?
诺兰的电影有很多重要特点:从《蝙蝠侠:侠影之谜》到《盗梦空间》空,再到《星际争霸》和《信条》,都聚集了最受欢迎、最合适的演员;这些作品的音效和音乐往往会带着咆哮的质感,尽可能快、尽可能深地把观众吸引到电影设定的虚拟情境中。长期与诺兰导演合作的音乐人汉斯·季默,通常有很重的节奏感来配合影片的冒险故事,同时又有一种壮丽的古典悲剧;诺兰在运用电影的各种方法创造视觉奇观方面相当得心应手,如遥远的外星人、泰空黑洞、折叠空空间、反转时间等,都很容易让观众获得新奇独特的感受。
但作者认为,除了演员、音乐、视觉奇观的配置,诺兰电影所具备的其他内在因素更值得称道。比如诺兰象征性的复杂叙事结构,以及他对世界起源和结构的重新认识。这些元素给诺兰的作品打上了鲜明的“作者”标签。前者使诺兰的类型电影告别了其他同类电影的叙事套路,故事线的分离、循环、汇聚就像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写的《十字路口的花园》,对生活中常见的聚散做了奇特的隐喻。难以详细描述的外在形式和世界规律,在影片讲述的故事中的某一点上达到了微妙的统一。诺兰叙事结构的发展,让观众有幸看到了除了类型片的仪式化继承和固定的情感公式之外的更多可能性。
诺兰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对世界的起源和结构的有趣认知,他的电影往往被表现为基于时间空的“把戏”。他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基础上,对时间和空进行了拆解和融合,可视为电影蒙太奇的终极放大。在电影中,物理和哲学的概念在精确的拆卸和组装中被转换。过去和未来形成对现状的反思,这样的转化和反思一般是经得起回味和推敲的。
叙事结构、时间空认知、利己与“诡计”不仅是诺兰的“作者身份”标签,也是商业电影作者的创作“信条”。既然是类型片的工业创作方法,那就有可能模仿复制。还能成为我们拍科幻片、推陈出新时的信条吗?
1.《诺兰的电影 诺兰影片带来的启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诺兰的电影 诺兰影片带来的启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497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