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家个人餐厅记录“改革的味道”
第三代岳斌餐厅:“换比换难多了”
时隔38年,岳斌酒家依然深藏在翠花胡同。
郭培基,岳斌餐厅的创始人。
岳斌饭店创始人刘贵鲜与外宾合影。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郭培基之子郭,于1980年取得酒家临时营业执照。
岳斌酒家已经传到第三代,日常经营主要由郭培基的孙女郭华经营。
在北京喧闹的王府井大街的北出口处,有一条名为翠花的不起眼的小巷,据说这里曾是昔日王宓的花屋。
翠花胡同是丁字的。东横丁字,与王府井大街相连;一个垂直的南面,面对着中国美术馆。游客有时会漫步到翠花胡同。在一条100多米长的巷子里,有一家在中国具有象征意义的酒店,酒店门楣上方立着一块牌匾——“岳斌是中国第一个人”。
这是中国第一家个体餐馆。1980年,企业家郭培基和刘贵鲜在北京翠花胡同自己家里开了一家只有四张桌子的餐馆。在过去的38年里,同一个地点,同一个卷首,同一个名字没有变,但是第三代岳斌酒家打理生意。
三十八年后,回忆往事,80多岁的郭培基说,开一家餐厅的直接动力是“穷的时候思考变化”。现在,对于郭培基的孙女郭华来说,她的使命是保持“待客之道”,保持这条胡同的文化。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郭培基:就是“穷的时候想着改变”
20世纪50年代初,不到20岁的郭培基和刘贵鲜从河北苏宁来到北京谋生。在开酒店之前,郭培基在北京饭店做过厨师,后来给领导做过饭。之后郭培基被调到北京内燃机厂,妻子刘贵鲜到处打零工,后来做保姆做饭。
在国企工作了一辈子的郭培基,不敢动“做个人”的念头。
回忆往事,80多岁的郭培基说,开餐厅的直接动力是“穷的时候想着变化”。郭培基告诉记者,刘贵鲜曾为全国妇联副主席曾宪植做过饭。有一次,曾宪植去英国旅游回来,和朋友聊天,说外国的中国菜“很有西餐的味道”。她对刘贵鲜说:“你的手艺绝对好,可以在英国开一家中国餐馆。”后来他说“不用在英国开,在北京开就行了!”桂刘闲听了,并不放在心上。我没想到曾宪植会这么严肃。他接连问了两次“餐厅怎么样?”后来他直接拿出纸笔,让刘贵鲜回家找郭培基写申请。于是,“岳斌”餐厅的诞生正式开始。
郭培基说,写完申请书后,他和刘贵鲜都不知道寄到哪里,只好先拿到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打着给闲散劳动者解决工作的名义,在他们很高兴的时候盖公章。之后刘贵鲜去了东城区工商局,当时并没有遇到开个体餐馆的提议。他们劝刘贵鲜回去。“你孩子多,生活有困难。去你老人家单位领补贴。这里解决不了。国家没有政策。”
三十八年前,个人开餐馆是没有先例的。但197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的报告指出,“各地可以根据当地市场的需要,批准一部分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手工业等个体劳动,但不允许有雇工”。
虽然碰壁了,但刘贵鲜没有放弃。她每天走路去上班。当时,东城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长严对刘贵鲜印象深刻。“不像其他人,她要求没有结果就回去了。她有耐心和决心。”虽然政策不明确,但经过东城区总业务领导同意,还是同意给刘贵鲜特批。1980年,北京没有给餐饮个体户正式营业执照。工商局手写一份,金签字盖章,刘贵鲜拿到了北京市第一张个体餐饮经营许可证。
因换发营业执照,郭嘉现保留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发的“京临字第362号”北京市个体工商户临时营业执照,其生产或经营范围为“早餐午餐”,核发日期为1980年12月31日。
我听到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
“这是资本主义深度收费”
不知道郭培基开餐厅的消息是怎么传到媒体的,有记者陆续发现郭氏一家住在翠花胡同。郭培基回忆说,有一个星期天,一个“长得像厨师”的人走过来对他说:“我也想开一家餐厅。你怎么告诉我怎么打开它?”于是郭培基请他进屋,向“同道中人”讲述了当时缺少粮票和油票的艰难和苦恼。没想到,第二天,他的话出现在了北京的一家报纸上,郭培基才知道,“同道中人”竟然是记者!
在那之后的许多天里,“街头广播都是关于我说的话。”郭培基后悔没有告诉记者这么多,但有一天,“粮食部”的领导发现他带着粮书,给了他想要的那么多粮票和油票。充当“同道中人”的记者也来了,问他,粮油都有了,就不能打开吗?郭培基拍了拍脑袋,打开吧!
菜、油、营业执照陆续谈妥后,郭嘉把自己占用的三间平房中的一间改成了餐厅,郭培基向单位借砖和木头搭了个厨房,刘贵鲜去皇城根买了四张旧桌子和15把椅子,又找了一个烤红薯的旧桶,改成了炉子。
但是开餐厅需要冰箱,不然卫生部门不让开。郭家买不起。也是东城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干部担保,从银行贷款500元给郭嘉。抱着这500块钱,去商场发现“最便宜的冰箱1400块钱”。郭培基回忆说,听说要自己开餐厅。“有一个经理是从抗美援朝战争回来的老兵。当时他拿着笔在账本上的冰箱前写了个‘残废’字,划了1400,卖给我400块。”
1980年9月的最后一天,郭的餐馆计划试营业。郭培基上班请假,刘贵鲜拿着手里仅剩的36块钱,去菜市场,买了四个“荤菜”——当时不需要门票的鸭子。回来做脆皮鸭,麻辣鸭,八宝鸭,卖一元。郭培基下班回来,发现巷子里人特别多,自行车进不去。他以为出事了,却发现满屋子都是人,满街都是旁观者。
开业第一天,餐厅营业额50元左右,郭培基在北京内燃机厂月薪54元,银行贷款很快还清。
郭培基说,开餐馆后,有一天小女儿去同学家做客,被推出门外,说:“你家开餐馆,这是复辟资本主义!”他上班的时候听到背后有人指指点点,“这是资本家深度收费!”怎么办?只能“假装没听见,骑自行车,快走。”
1980年8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劳动就业会议。会议强调,“今后几年解决就业问题,必须大力发展自负盈亏的集体所有制经济,适当发展不剥削他人的个体经济,发展服务业、建筑业和劳动密集型产品。”8月17日,中共中央转发了这次会议商定的文件《进一步做好城市就业工作》,提出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城市个体经济发展。
也是在1980年12月,来自浙江温州的19岁女孩张华梅从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获得了中国第一个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成为中国第一个个体工商户。今年年底,中国从事个体经济的人数达到81万。
郭培基和刘贵鲜从此再也不用担心被贴上“资本主义复辟”的标签,餐馆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第三代的坚持
“保持原样要比现在难得多。”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7年全国范围内关闭店铺的数量是开业店铺数量的91.6%。也就是说,每100家新餐馆中,约有92家最终关闭。据研究数据显示,人均50元以下的餐厅成交率远高于其他价格。
然而,岳斌餐馆似乎不在“市场规则”之列。
尽管几次扩建,岳斌餐厅到目前为止只有11张桌子,即使满座,一次也只能接待50名左右的客人。翻翻岳斌餐厅的菜单,第一页有18道自制菜,招牌菜是蒜蓉肘子58元,最贵的桂鱼干168元,最便宜的面筋烤白菜25元,后面几页的家常菜里很少有50元以上的菜。这样的价格在北京只能算是平价。巷子里这家便宜的餐厅,除了卷首比38年前更显眼,多了几张桌子之外,似乎还是80年代的。
现在店里的生意都是郭家三代打理。三年前,刘贵鲜去世,继承奶奶手艺的孙子郭成辞掉外面的工作,回到岳斌酒家看奶奶传下来的味道。
孙女郭华泽对店内外宠爱有加。郭华说,虽然他从小在北京长大,但北京近年来变化如此之快,以至于他的家人没有考虑如何继续店里的生意。比如现在外卖这么火,要不要去做?郭华说:“外卖真的可以增加销量,但是家里有些菜不适合,稍微凉一点,味道就完全不一样了。”
郭华觉得北京变化越快,人们越珍惜传统事物。有一次,一位“老顾客”告诉她,她从出生起就一直吃“岳斌”。也有新客户来这里品尝北京胡同的味道。
现在她的任务是保持“岳斌”,保持这条小巷的文化。她说:“比现在难多了。”
1.《悦宾饭馆 悦宾饭馆第三代传人:“不变比变难多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悦宾饭馆 悦宾饭馆第三代传人:“不变比变难多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499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