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和记录
中医肛肠领域领军人物丁泽民先生于7月9日逝世,享年95岁。
7月10日晚,丁泽民先生的长子丁一山仍沉浸在父亲去世的悲痛中。当他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走得很慢,就像他正随着时间的河流逆流而上,慢慢拾起他父亲传奇人生中的吉祥羽毛-
“我父亲一直要求我们先做好人,再做医生。父亲说他的生命很短暂,只想安心做好一件事:治病救人。就我记忆所及,我父亲对病人很好。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无论是乡下人还是城里人,在他眼里都是个病人。”
小时候躲在一个青花瓷药罐后面看爸爸行医
时间从江都飞到扬州。起初,夫妻二人行医。现在丁泽民先生的14个后代中有11个是医生,他的4个儿子分别是南京鼓楼医院和南京中医院的院长或副院长。石鼎家族在江苏享有“金陵第一药”的美誉。
丁泽民先生的成就中有许多“第一”: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中医肛肠学会,担任会长18年,被誉为“中医楷模”;首次将二氧化碳激光新技术应用于肛肠疾病的治疗;由他创办的南京中医院肛肠科,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中医肛肠医学中心,长期引领中国肛肠事业的发展...老人两次被评为国家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被授予“南京科技英雄”光荣称号。
丁泽民是现存最古老的中医家族的后裔,十代延续了300多年。他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丁福亭神父是当地有名的医生,特别擅长外科。从小就经常躲在大肚子的青花瓷药锅后面,看着父亲给村民治病。从小接受父亲的影响,和父亲一起行医。
“当医生是家庭传统,我们都知道长大后想当医生。这种影响根深蒂固。”在丁一山的记忆中,父亲不止一次地说过,“做天下第一大夫是最好的事,治好别人的病,人一辈子也忘不了。”
药物中毒后总是说“我没事”
丁先生的儿子们回忆说,每个周末回家都会看到同样的场景:老父亲戴着眼镜,拿着放大镜看书,让儿子们不敢懈怠。
“早在20世纪60年代,父亲就一直关注肛肠疾病术后疼痛,并进行了长期研究。他经常在自己身上尝试毒品。”二儿子丁一江给记者讲了一个丁老亲自试药的故事。在研究过程中,他曾提出对自己进行小剂量穴位注射试验。突然出现毒性反应,意识短暂消失,周围同事惊恐万分,但醒来后说:“我没事,没多大关系。”
丁泽民先生“一切为了病人”的行医原则,留下了许多故事。
王黄烨,丁泽民的弟子,南京中医院肛肠科主任,他脑子里一直记得一件事:有个外地住院部的病人,术后需要换药,医生换药的时候,他总是疼得大汗淋漓。但是丁老换药的时候,从来不出声。后来了解到,其他医生在换药时经常用镊子用棉珠清理伤口,而丁老则根据多年经验制作各种规格的细棉签,以适应不同的伤口和伤口。
当王谈到这件事的时候,他感慨万千:“我宁愿多一点麻烦,减轻病人的痛苦。这是我们必须时刻学习的,‘爱病人的观念要从零开始’。”
“当医生是做生意,不是做生意”
丁老经常对儿子们说:“当医生是做生意,不是做生意。”他教儿子诚实行医。大儿子开了医院后,丁老让儿子少收费,不要拿病人的红包。受父亲影响,丁一山承诺,医院里任何一个医生都会收到红包,并以红包金额的一百倍返还。“我父亲经常教育年轻一代,希望病人花最少的钱来治病。”丁一江也清楚地记得。
有这么一件事,给丁的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丁一山告诉记者,“有一次,一个农民从句容走到南京去看正在午睡的父亲。我让他等着,但我父亲醒来得知这件事,急忙向病人道歉。后来父亲严厉地教导我,‘人从那么远的地方来看病。“等我醒来再去看医生,他今天不能回家了!”父亲郑重的告诉家人这件事:以后无论什么时候有病人来,都会马上告诉他。"
丁先生一生治疗了成千上万的病人,其中许多人不仅照顾了他的病情,而且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我父亲告诉我们,做医生最重要的是医德。治一个病人,就是交一个朋友。”丁一琳回忆道。丁一江清楚地记得,在20世纪60年代,上海的一位严重肛瘘患者徐先生,在全国许多医院都不乐观。最后,他带着一丝希望来到丁老先生面前。“治好了病,徐先生和我父亲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年中秋都会从上海给爸爸送一盒月饼,三十多年来从未间断。”
丁老先生一生致力于抢救和行医。活了95年,行医79年,我勤勤恳恳做一件事:治病救人。这不是自嘲,因为这四个字极其重要。
本报记者沈崇山实习生王楚华
1.《五名泰斗级中医大师 国医泰斗:九十五岁传奇一生》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五名泰斗级中医大师 国医泰斗:九十五岁传奇一生》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511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