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松口港站旧址的中国唯一移民纪念广场的一幕。
修复明末清初成千上万客家人踏上南洋之路的松口镇消防艇码头旧角。
中国传统村落铜坝村的古民居。
“浙庐”,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中国农业工人民主党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邱哲的故居。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专业从事广东省金柚科技创新。
这是松口镇最有特色的两张“名片”。在“名片”的背后,这座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镇正在蓄势待发。
岭南四大古镇之一的松口镇建立的时间早于梅州,是明末以后客家人离开南阳的第一站。随着水上交通的衰落,松口的繁荣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沉寂期,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其再次发生。
如今进入松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中国唯一纪念项目“中国移民纪念广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海外华人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中国传统村落等带有民族名字的地标建筑层出不穷,让这座小镇充满了历史感和魅力。
目前,松口镇正在重点建设梅州市“梅江汉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整合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快规划建设“南阳古驿道、柯桥海斯路”,重现古镇昔日的繁华。
让古镇生机勃勃的是无处不在的柚树,屋前屋后都是田野和山坡,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景观,成为加快古镇振兴发展的生力军。
2015年,松口金柚工业总产值达到10.3亿元,占全镇工农业总产值的31.6%。得益于特色农业的发展,沉睡的古镇正在苏醒。
南方日报记者唐林珍张留青何森珍摄影
新格局
“柯桥海斯路粤南古驿道”规划建设
一条绕过松口镇的河流,成了这片土地几千年的生命之源,也让世人记住了松口。
明末清初,千千成千上万的客家人渡河来到世界各地,松口成为客家人下南洋的第一站,成为全世界客家人不可磨灭的记忆象征。
“松口是梅州客家人前往印度洋的第一个港口,也是海上丝绸之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广东省政府参事、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研发项目负责人、中山大学教授黄在梅州松口实地考察后提出了这一观点。他认为,松口也是客家“印度洋之路第一港”,这一历史地位在国家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背景下意义重大。
他认为有三个方面可以证明这个结论的重要性:“一是松口是近代梅州客家人出家最大的内河港口;其次,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海外华人的“印度洋之路”项目所拥有的中国唯一古迹可以发现,梅州客家华人在毛里求斯、留尼汪等印度洋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华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为东道国的发展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第三,松口客家印度洋路第一港的独特历史证明,‘海上丝绸之路’的视角必须从太平洋扩展到印度洋地区,其影响不仅是移民活动,也是文化贸易交流,是未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纽带之一。”
历史上,松口南阳古道是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包括水路和陆路。松口镇现有的灭火轮码头是南阳古道水路的第一站,陆路留下的物质遗存有松口镇大黄村渡口和松元镇洪松古道。
历史上,水运的发展也使松口以“侨乡”而闻名。目前,松口有8万多名华侨,分布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清末以来,松口一些关心桑树的华侨、富商开始回国投资置业、修路办学,在松口留下了大量异域风情的建筑和绘画。无论是庙街前的连栋骑楼,还是汽船码头的松江宾馆,还是张荣轩、张耀轩故居的椰风芭蕉雨,都为海斯重要城镇留下了历史印记,成为松口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2013年,全国唯一的移民纪念广场落户松口,纪念广场位于松口口岸办公室。今年4月,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落户松口。这些国家地标的落地,成为松口加快发展的重要资源。目前,松口正以梅江为纽带,连接松口古码头、古街区、移民纪念广场等。围绕梅江汉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规划建设“粤南古驿道、海斯华侨路”,整合客家文化和海斯文化,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围绕“粤南古驿道、海斯华侨路”的建设,松口正在发挥华侨的主导作用,积极联系国内外有影响力、有能力的投资者回国创业,让华侨了解和体验中国松口的“海斯文化”,引导第二代、第三代华侨回国投资创业。
同时,注重人文引导,充分发挥海外华人优势和人文软实力,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建设文化交流基地,搭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平台,与印度洋之路纪念工程七个广场所在国家和地区进行城市互动结对,互访,促进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扩大“文化之乡”的品牌效应。
此外,我们还计划与华侨、华侨、水上游客、下南阳、印度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举办一系列展览和博物馆。,建设客家文化博览园,举办客家文化创意产品博览会和交易会,设立海斯文化中心,展示与海斯路相连的藏品,为散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和回乡寻根访祖的客家人营造一个精神港湾。
“松口是梅州最有特色的古镇之一。它最大的一点就是古街古道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所以文化旅游是最适合松口发展的产业。”经济学教授、嘉应大学县域经济研究所所长严恩虎表示,此外,松口的文化旅游开发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也有了明确的主题和目标。随着“粤南古驿道、华侨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地图的实现,松口发展的新格局也将形成。
新势力
以金柚产业为主体的特色农业遍地开花
村道两旁,屋前屋后,田野的山坡上,一望无际的柚树枝条上挂满了柚果,柚园里不时传来柚农的笑声,这大概是松口镇大黄村夏天最动人的风景了。
“我今年柚子的收入预计和去年差不多,50多万。”48岁的大黄村村民廖晓干说。廖晓干中学毕业后开始种植柚子。近年来,葡萄柚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我家大约有1000棵柚子树。随着近年来大皇村柚子品牌的建立,收入也有所增加。”廖晓干说,2013年,他花了100多万在村里建了一栋五层楼,一家人过上了小康生活。
廖晓干只是大黄村众多靠种柚子致富的农民之一。“大黄村500多户有2200多人,98%的农民种植柚子。”大黄村委会主任、村支部书记廖建明说,目前大黄村柚子种植面积4000多亩,年产量3200多万斤,年产值6000多万元。2015年,大黄村人均年收入2.5万元。
大皇村从80年代就开始种植柚子,“早期只是零星种植,真正的产业化是近几年。”廖建明说,大约五六年前,村民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推动大黄村柚子产业的发展。“大黄村有大小农业专业合作社80多家,年产值超百万。有30多个。”
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出现,一方面实现了管理技术和销售渠道的共享,降低了果农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提高了果农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市场的主体地位,实现了规模经济。
2013年,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黄村充分整合自身资源,村内28家金友合作社成立了全市第一家大黄金友专业合作协会,注册成立了大黄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一年后实现利润300多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3年的8000元增加到2015年的2.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7.5万元跃升至近51万元。
为了加快金柚产业化,大皇村去年计划共投资1.2亿元建设金柚工业园。目前已投资6500多万元,建成了现代化信息化的柚果交易中心、跨季果蔬冷库、现代化自动化柚果仓储、电子商务平台,吸引了28家地方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入驻,建立了产销一体化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形成了大型购销平台。
大黄村是松口特色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松口大力发展以金柚为主体的特色农业。在金柚的生产经营方式上,采取了“统一规划、持续发展、家庭承包、规模经营”的措施,通过调整采花地,不断开发分散的、家庭承包的旱地、坡地进行种植经营。目前,松口柚果种植面积达6万亩,总产量11.17万吨,年销量20多万吨。金柚流通销售户销售带动经济效益1.2亿元,基本形成规模化、系列化生产经营格局。金柚产业已经成为全镇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2015年,全镇金柚产业总产值达到10.3亿元,占全镇工农业总产值的31.6%。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松口镇形成了37个种植金柚的专业村,由于拳头产品的形成和规模化生产,提高了商品率,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全镇农业龙头企业8家,其中省级2家,市级4家,区级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48家,沙田柚协会1家。
新探索
产业融合加速振兴和发展
沿着大皇村整洁的村道,穿过一个葡萄柚园,一座中西合璧的古民居出现在我们面前,灰墙瓦,古朴典雅,庭院树木葱茏,意境深远。这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中国农业工人民主党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邱哲的故居。
2014年底,“浙路”装修完毕,对外开放。目前,“美丽乡村”建设中打造的“浙路”和大黄村的竹幽小径、街道改造、荷塘月色、金柚公园、古溪韵等景区,已成为乡村旅游的热点,节假日游客络绎不绝。
“大皇村是一个有600多年历史的村庄。到目前为止,有80多处保存完好的古民居。2014年入选中国传统古村落。”廖建明表示,近年来,大皇村大力发展金柚产业,充分整合村内古民居和古文物资源,结合金柚种植,建设了美丽的乡村。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取得良好成效。
这种发展模式在离大黄村几公里远的铜坝村也在实行。
梅县松口镇铜坝村,素有“金盘,覆宝,覆银”之称。它是一个人文历史悠久、民风淳朴、风景秀丽的客家山村。村里大约有60栋完好的客家传统民居,还有许多不可移动的文物,如古桥、古码头、古私塾等。有“粤东第一古塔”之称的元奎铁塔也坐落在该村。
近年来,松口镇结合古镇文化旅游的发展,加大了对铜坝、大黄、夏楠、梅角、黄晓五个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使传统村落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乡村旅游的热点。“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道路变得更加顺畅,游客也更多了,柚子出名了,农产品也不卖了。”通坝村委会书记李启强说。
根据梅州市委、市政府“一区两带”的发展战略,广东省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建设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及将广东省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打造成为精致高效的农业基地的战略定位,近年来,松口依托古镇的文化资源优势和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围绕“果园成园、林区成景区、产品成商品”的理念,提出了“农业园区构想”。将金柚种植基地打造成为集现代观光农业、休闲生态旅游、农林渔业体验基地和畜牧业综合设施为一体的大面积园区。
松口以金柚种植区为中心,大力开发金柚产业的旅游功能,挖掘金柚文化、山塘水库、农家乐、松口美食等绿色健康的文化旅游资源,将园区打造成为集农业、农产品加工、美食为一体的综合示范园区,将旅游资源与丰富的柚资源、金柚文化有机结合,拓宽了金柚产业空的发展空间,整合了金柚产业。
颜恩虎说,松口古镇历史资源丰富,发展文化旅游大有可为。同时,松口也是一个农业大镇。农业产业虽然有一定基础,但相对薄弱,农业生产组织运行程度低,农业发展模式粗放,对农民增收致富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农业生态环境面临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松口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带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将“三大产业”整合为综合性新兴产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发展,走出一条“三大产业”整合互动、实现绿色崛起的发展新路。
城镇情感
经过几千年的孕育,松口已经成为客家人力资源的聚集地,享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民歌之乡”的美誉。被评为“国家重点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松口古街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中国移民纪念广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设立的唯一一个移民纪念项目。通坝村、大黄村、南霞村、梅角村和黄晓村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松口还被评为“广东金柚科技创新专业镇”。目前全镇总面积328.6平方公里,辖41个村委会和5个居委会,总人口约7.3万人。
名人
兄妹他信西那瓦和英拉:泰国前总理英拉他信西那瓦,泰国华人第四代,梅州人。其母祖籍如林迪,位于松口镇梅角村。二战期间,他母亲住在松口祖居。2005年7月,他信第一次回归儒家,求祖。2014年10月,他信带着妹妹英拉和亲戚回到松口美娇儒林地寻根问祖。
吴万通,松口镇南霞村人,1953年出生于泰国曼谷。他是泰国第五代客家人,现任泰国开泰银行董事长兼CEO。凯泰银行是泰国四大商业银行之一,在泰国有1120家分行和营业机构,在海外有16家分行,其中6家在中国。
梁世贞:1940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宋口大理村人。梁时珍创办的印尼全保集团于1990年成功上市,成为印尼证券交易所首家房地产上市公司。现在是印尼五大房地产上市公司之一。
张荣轩、张耀轩兄弟:印尼华侨,祖籍松口南霞村,19世纪末20世纪初华侨实业家。早年,兄弟俩创办了王力公司,经营橡胶园、咖啡园、茶园,创办了玉昌、广府远洋运输公司,是棉兰地区最富有的华侨。兄弟俩主持筹备潮汕铁路。
余:1951年生于印尼,祖籍松口关坪村,1959年随父母定居香港。经过20多年的奋斗,成为香港著名实业家、香港裕华集团董事长、香港裕华国内百货有限公司董事长。
梁亮胜:1951年8月出生,宋口大唐村人。1989年,他以董事长的身份在香港创立了鲍斯集团,并逐步在日、法、意、加设立了分公司。目前,鲍斯集团已经成为中国洗涤产品领域的骨干企业之一。
1.《口客 梅县松口镇:古镇新力量蓄势待发》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口客 梅县松口镇:古镇新力量蓄势待发》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527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