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朱亚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
本文是中国人民大学“双一流”建设的阶段性成果(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新闻媒体内容生产变革与机制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号RMXW2018D001)和“四批人才”项目“新闻传播业务改革研究与人才培养探索”的阶段性成果。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新闻终端的不断发展,新闻内容的发布从有限的报纸和期刊变成了互联网门户超过时间限制空时的渠道拓展,现在根据用户的兴趣进行个性化定制。无论是发行渠道的改变还是发行方式的改变,无疑都给新闻编辑的工作套路和指导其工作的职业价值观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这一新闻内容分布变化源于今天依靠算法推荐内容的头条,进而带动包括腾讯、网易、新浪、搜狐、新闻客户端在内的门户网站加入应用机推荐的变革浪潮。如今,“标题”已经成为中国新闻内容传播的必然趋势。在实践中,以今日头条、每日快报、少量信息为代表的新闻聚合平台,形成了“人工+算法”的分发模式。摘要:通过对当前主流新闻聚合平台的文献综述、实践观察和调查采访,探讨内容分发模式的变化对新闻编辑的影响,进而思考新闻编辑的业务改革。
一个
观察:新闻聚合平台的制作过程
以及它的新闻编辑工作
(一)新闻聚合平台的产生过程和特点
新闻聚合平台作为目前的主流发行渠道,已经形成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新闻制作流程,随着制作流程的变化,人员分工和工作流程也发生了变化。不同的新闻平台有不同的具体制作流程,但总的来说,它们共同的、最重要的内容制作流程包括三个环节,根据发生场可以分为前端、后端和终端。
前端是新闻聚合平台的内容来源。通过抓取技术,前端将抓取网页、签订版权协议的媒体平台及其各自的新闻内容孵化平台上的各类泛信息内容。爬行后会有一定量的机器审核,但仅限于简单的过滤和清理垃圾内容。为了保证传播信息的安全性,主要依靠后台的手工编辑。
背景是人工审核和新闻编辑的主要领域。根据分工不同,分为审核编辑和操作编辑。从工作目标来看,审计编辑主要负责审查信息的安全性,包括是否符合国家安全和利益,内容是否健康等。同时,这个过程有时会控制与某个话题相关的信息流入的标准。经过这个过程,合格的内容进入内容池。最后,用户终端上频繁刷新的不断更新的内容,只会经历这样一个完整而全面的审核过程。下一步是操作编辑器处理一些内容。
负责频道运营的编辑主要工作包括从媒体对接、运营原创栏目、基于内容开发资源IP三个部分。这三个因素不是孤立存在的。相反,它们是平台实现新闻信息或话题的策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这个布局中,我们也可以窥见未来新闻聚合平台依托内容开发资源、再造价值的尝试。
终端是指最终接收到达用户的各种内容的移动设备。除了呈现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它还提供了各种话题渠道,有的还编辑选定的话题等等。
(2)聚合平台的新闻编辑工作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闻聚合平台的制作流程发生了很大变化,这表现在内容来源和新闻编辑的职称和分工上。根据对几家新闻聚合平台的调查,聚合平台的新闻编辑工作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第一,专业化分工和流水线生产。平台依托人机一体化的发布模式,切割传统新闻编辑的功能,按照“机-工-机-工”的生产流程划分审核编辑和运营编辑,明确分工,互不干涉,成为发布流程中固定不可或缺的流程。按照一定的审计标准,审计编辑有专门的质量检查机构对审计结果进行复核。这个过程类似于工业生产过程。在整个过程中,编辑形成了先审核后编辑的新套路,越来越被重视的审核流程,保证了平台安全。因此,可以看出,对于新闻聚合平台来说,所有比传统媒体更大的开放性和可能性都应该基于比传统媒体更严格的自我审查。新闻内容在流水线上成了没什么区别的小部分,对之前的价值观考虑较少。
二是以操作为主,编辑为辅。新闻聚合平台形成运营、生态(即内容孵化平台)、技术三方局面,维护智能发布全过程,编辑主要负责运营。与传统媒体机构的新闻编辑不同,平台上的编辑几乎不再参与内容的原创。原编辑的主要功能被自媒体运营、资源运营、IP运营所取代,体现了新闻智能发布平台的价值和重心转移。
在新闻聚合平台中,编辑任务的变化必然带来编辑思维的变化。最突出的是对用户前所未有的关注。编辑根据用户点击数据制作专题内容和顶级相关新闻,机器根据用户兴趣推荐信息,其实是给用户定义新闻的权利。
在内容制作上,编辑思维的转变主要表现在根据平台的高效制作目标上。同时,由于平台的政策限制,编辑不得不放弃直接参与内容原创的权利,成为一个生产媒体人相关内容的组织。这种变化也使得平台编辑完全从用户角度(市场效应)来管理内容。这对编辑的能力要求和内容评价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
1.互联网信息敏感度。这里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今天对新闻的理解不同了。比如今天的头条宣称“你关心的是头条”,颠覆了传统的新闻理念。各种媒体很难就新闻标准达成一致,但一个普遍的现象是,许多互联网热点与新闻之间存在高度重叠。某种程度上,“追热点”、“蹭热点”是目前大多数平台对编辑的硬性要求。
2.用户的理解能力。数据技术可以帮助新闻编辑更准确地掌握用户的需求、兴趣和信息消费习惯;在移动终端成为新闻传播的主流载体后,新闻内容与场景、用户需求的匹配是新闻编辑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因此,如何利用一切可能的技术手段去把握和理解用户,是编辑面临的新课题。
3.内容整合能力。传统的编辑往往承担着新闻采集、编辑等一系列业务,但在今天,这种原创性的制作被很多“头条”媒体认为是一种低效的内容制作方式。每个平台都建立了自己的内容孵化平台,只是为了改变这种生产模式。编辑现在需要做的是从海量的内容库中选择和整合张文,为不同层次的用户提供不同类型的内容。
在新闻聚合平台上,新闻编辑形成了更加直观、以用户为中心的判断标准。
第一,稀缺性。这类似于我们熟知的新闻价值的重要性和接近性。重要性作为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与新闻的公共价值相关,而邻近性则侧重于内容与受众心理和地理的关系。它们是事实信息成为新闻的必要因素,能够适应和满足公众的某些利益和需求。然而,稀缺性并不仅限于此。一方面,它对重要性的判断更多的是相对于个人用户而不是公共群体;另一方面,它更注重内容的稀有性、新颖性、异常性、异常性、人性化等等,因为个性化分发的准确性在于找到更符合用户个人兴趣的内容,而稀缺性就体现在这里。
第二,稳定程度。主要指媒体来源的稳定性。比如《每日快报》的编辑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央视作为一个专门的新闻制作机构,不能保证每一条新闻都是优秀的,但它制作的内容会有一定的水准。同等稳定资质的媒体,如大象公会等。,会减少复习时间而优先复习过度。
第三,人气。新闻聚合平台拥有庞大的内容池,涉及各行各业,各种渠道。编辑除了审核公共新闻内容,还要判断互联网热点或者某个垂直领域的热点。新闻聚合平台的编辑程序首先考虑的不是新闻内容好不好,而是先判断价值是否值得使用。后者作为一个领先的标准,已经应用到编辑的日常工作中,不仅满足了成千上万用户的内容需求,也方便了应对每天庞大的同行评议量。经过这些程序,新闻编辑就有可能用专业经验来判断新闻质量。
二
分析:新闻聚合平台
对新闻编辑业务发展的启示
新闻聚合平台不同于传统新闻媒体的工作套路,面临着平台外记者对其编辑身份的质疑,比如认为平台编辑只是发布,没有新闻原创和加工,甚至做“复制粘贴一键推荐”,然后用传统原创媒体抢占流量。平台本身也有一些类似的声音。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公开宣称“今日头条不是媒体”,否认新闻属性是目前最大的新闻聚合平台。
但是,工作套路的改变并不意味着新闻编辑的操作权限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一方面,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编辑业务不断从稿件编辑、编辑制作等微观编辑业务向设计媒体产品和传播活动等宏观编辑业务转变(蔡文,2008)。早在报纸与网络融合的早期,新闻聚合平台编辑所持有的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就已经影响了传统的编辑理念(蔡文,2011)。另一方面,新闻聚合平台上的新闻编辑仍然承担着审稿、组稿、策划专题的任务。可见剪辑业务的性质并没有完全改变。然而,新闻聚合平台对新闻编辑业务改革的影响和启示值得关注。
(a)更深入地了解和理解媒体用户
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在新闻聚合平台的实施主要体现在数据的重要性和应用性上。首先,平台持有用户画像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可以总结用户的阅读习惯和兴趣,预测新闻热点。这方面的一个典型尝试是今天头条的媒体实验室。基于今日头条7亿用户的阅读行为数据,实验室试图为媒体创作者的内容制作提供数据支持。但这种基于“受众决定制作”逻辑的编辑策划理念,使得每一个内容制作者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迎合受众”或“引导受众”的矛盾。
其次是新闻传播效果的衡量。编辑每天都需要关注各种类型的数据,比如一篇稿子十分钟,半小时,当天累计点击量等。,并根据这些数据分析、选择热门新闻和策划话题。同时,用户反馈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用户反馈包括主动反馈和被动反馈两个方面。主动反馈是指用户通过投诉和消息直观地表达对新闻文章的看法,被动反馈是指通过观察用户的点击率,采用一些自动策略来降低点击率差的文章的推荐指数。
传统媒体的编辑在选择稿件并分发后,会对稿件用户的点击率或评价进行评估,但这种反馈是滞后的,稿件一旦分发就不会因为这些因素而被撤回。而内容分发平台依靠机器算法实时监控每篇稿件的阅读情况,如果效果不好,会及时处理。不难看出,在平台中,用户反馈已经成为评价稿件质量的第一甚至唯一指标,其利弊还有待研究。这也提醒我们,新闻编辑需要向数据挖掘平台学习,警惕成为数据的附庸,失去独立思考和专业素养。
(二)产品概念
新闻聚合平台比传统媒体更注重用户体验,新闻内容分类形成垂直、个性化的编排模式。就像一个小信息的编辑说的,“成千上万的人是按兴趣分配的。我们的频道可以随意订阅,你喜欢的365个频道总有一个。”目前主流新闻聚合平台都致力于栏目和渠道的开发,既符合平台的发展,又能平衡各种信息与自身资源。
渠道和栏目的运营也体现了产品理念。比如腾讯提倡个人成为“专家编辑”,每个编辑负责对应的领域或渠道。以项目为单位,围绕该领域规划、实施和实施相应的内容产品;再比如2017年11月,由《南方都市报》原创的新媒体节目《弘基取证》上线。该节目由《南方都市报》记者洪的个人工作室制作。内容不及时,但题目独特有趣。工作室承担策划、脚本、拍摄剪辑甚至后期宣传等工作,是一种典型的产品运营模式(洪,2018)。类似的产品还有《新京报》知名记者王志安主持的“形势”专栏。面向项目、产品化的新闻内容可以由更小、更灵活的单位运营,资源可以集中开发高质量的内容,对于原创资源强的传统媒体来说是一种有效的内容生产模式。
(3)线上线下结合
新闻聚合平台强调新闻编辑的运营功能。这种操作不仅仅是指通过移动终端在线发布新闻内容,还鼓励各种新闻产品的线下延伸甚至实现。比如2016年腾讯与长城联合推出一系列活动,开发长城IP。长城IP开发项目还在开发中,是腾讯探索传统文化产品IP开发的试验田。从发布的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基于内容的资源开发过程。第一种是项目投资,涉及到对长城的保护和文化交流,形式为资金投入、设立专项基金、索赔修缮工程。其次,结合其公益平台“99公益”,开展相关公益活动,利用大众化产品“王者荣耀”拓展“长城卫士”系列,既宣传了长城保护工程,又为其产品增添了文化底蕴。此外,围绕长城发布的各种活动包括目前已知的“长城你不能建造”系列和创新设计竞赛,其中产生了各种围绕长城的IP图像,如“长城士兵”。最后,这些事件新闻生成文字稿,由腾讯新闻、每日快报、各区域网站推广。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未来新闻聚合平台上的新闻只是运营过程的一部分。基于平台的优缺点和商业考虑,新的媒体运营模式和生态将诞生,新闻行业将在一个全新而复杂的领域进行重塑。
(四)规划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策划是新闻编辑的主要任务之一。与传统媒体策划相比,新闻聚合平台上的新闻策划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不同:一是策划领域更广。策划不仅是内容制作的环节,还包括宣传推广、线上线下,编辑全程参与,是主要实施者。这就对编辑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编辑和组织媒体制作内容。平台编辑不直接制作原创内容,而是关注这方面的优质自媒体账号,邀请他们进入平台,然后组织自媒体制作内容,由编辑整合。
以腾讯关于考古的策划话题为例。主题包括专家手稿、离线圆桌会议、现场视频等。,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报道主题呈现在腾讯新闻上。平台编辑为三位专家学者投稿。专家愿意写文章就给平台投稿,专家不愿意写编辑就面试。之后编辑还要整合内容。对于一个栏目来说,要形成自己的栏目风格和写作风格,任何一个UGC或者专家都只能作为一个资源,最后必须由编辑自己去整合处理。除了网上的成果,编辑还邀请了该领域的三位专家和一位有代表性的自媒体人士,就公众关注的几个话题进行圆桌讨论和辟谣。线上线下活动相结合,可以纠正人们对考古的认知偏差。
目前,类似话题的策划和操作越来越多,也说明随着新闻传播生态的变化,编辑策划在传播活动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需要进一步总结经验,探索创新。
(五)应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作为商业媒体的新闻聚合平台,它特别致力于资源的优化利用、高效生产和实现最大化。他们一方面倡导个人成为专家编辑和记者,深入了解负责的领域,从而在这个领域进行一系列的资源开发,包括项目宣传、项目投资、会议、衍生品开发等。正如《每日快报》的一位编辑所说,“运营编辑不仅仅是内容的运营,更是资源的运营。做专栏,做原创,并不是最终的发展目标。相反,我们最终必须通过沉淀内容向“互联网+”的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开拓内部资源,让资源相互循环,创造更大的价值。至于上面提到的考古话题,参与平台包括腾讯的查案平台、腾讯新闻APP、与文物局等部门保持良好互动的腾讯政务,以及拥有众多自媒体作者的企鹅传媒平台。这几个平台的联动,不仅说明了腾讯内部资源共享渠道相对顺畅,也说明了一个新闻话题目前的制作需要足够的资源配合,否则很难有所动作。
专业媒体机构有很多资源优势,但往往由于各种限制,无法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只有赋予新闻编辑更大的自由,进一步完善采编管理机制,才能更好地实现其职业价值。
三
思考:变革背景下的矛盾和冲突
新闻聚合平台对新闻编辑的影响不仅限于业务层面,更重要的是影响新闻的专业性和价值。变革背景下的突出矛盾需要关注和深思。
(一)满足个人需求与服务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
标榜自己的职业价值,也就是为大众利益服务,一直是新闻学的重要一点。所以把满足个人需求放在最高位置的新闻聚合平台,自然会受到业界的批评,被指责过度追求商业利益,忽视公共价值。《每日快报》的一位编辑解释说,“发布平台只是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之一,严肃的、对社会负责的新闻用户已经在其他渠道获取了。用户还需要满足个人兴趣,平衡自己的自我协调渠道。”聚合平台本质上并不像传统新闻媒体那样试图使自己成为公共产品。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们不能在同一个频道上交谈,新闻编辑由于组织的不同,必然会有不同的价值观。近年来,中国青年报的《温暖周刊》和凤凰。com的温暖新闻专栏关注“温暖新闻”。编辑的世界观更加全面和美好,受到读者的欢迎(郭,2016;狗岭,2016)。新闻对个人的价值归根结底是帮助他们了解现实,为他们提供信息服务,这既关系到公共利益,也关系到个人需求,编辑要在二者之间取得平衡。
平衡的最终目的是回归对内容质量的把握。因此,可以理解为什么《纽约时报》在《2020年报告》中提出,未来的竞争策略应该侧重于内容的原创性和质量,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热衷于浏览量的竞争(张晨,2017)。近年来,纽约时报的订阅业务远超同类媒体的事实也让这一战略转变更具说服力。同样,看到内容重要性的不仅仅是传统媒体。今天头条的头条是“万元计划”,马在2017年10月30日的公开信中正式提出“大内容”战略,都是为了打造更好的内容生态,鼓励高质量的内容。
(二)技术与内容的矛盾
新闻业的每一次变革都离不开科技的推动。依靠算法分发技术的新闻聚合平台对新闻编辑的日常工作产生影响的同时,也使得技术和内容之间的竞争以“客观性”为标准。
算法之所以受到高度赞扬,重要的原因是一般认为它是绝对“客观”的,但这种观点表现出对算法的迷信和信任,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算法的缺陷,逃避责任。事实上,任何算法都存在人为因素,如判断标准的选择、数据提取、语用分析、结果解释等(方石石,2016)。而这种偏见和歧视,更多的隐藏在标注为“客观”的算法中。
由于算法并不完全客观公正,面对技术对新闻行业的冲击,应该更加理性地看待。要避免“传统媒体站在精英一边,亚文化和‘非精英’通过社交媒体说话”的舆论分裂。有必要研究如何将客观性、独立性和公共服务的价值观渗透到技术算法的应用中,从而形成技术传播感。有学者提出了“透明”原则(方石石,2018),即算法所代表的技术要告知公众其目的和结果,让公众对其所倡导的价值观和目标进行验证和审视,保证其利益的一致性。
(三)产品经营与新闻生产的矛盾
新闻聚合平台将新闻编辑的主要职能定位在运营中,打破了传统媒体将编辑业务与商业广告分离的模式,给新闻产业的价值带来困惑。
事实上,新闻与商业的冲突一直存在,不是在新媒体时代,而是在当前形势下更加突出。就像胡舒立说的,新媒体的发展已经去掉了媒体部和业务部的防火墙。而这种新闻发展趋势也蔓延到了传统媒体。不难发现,中国新闻业普遍存在拥抱科技、互联网和商业的感觉。面对技术的冲击,“转型论”和“等死论”盛行。在产品理念的指导下,将新闻采集与商业活动整合的尝试会越来越多。如何规范媒体行为,避免无原则地利用其公信力变现,是一个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四)传统专业范式与当前媒体生态的矛盾
技术带来的传播形式和内容有时会让人困惑。例如,一些几乎不提供任何信息的直播内容就吸引了很多关注。有学者反思,这是新闻专业主义本身的错误还是已经不适合时代了?(吴菲,强龙,2017)作为捍卫新闻权威的专业话语,新闻专业主义曾经是记者吹嘘和成就自己的武器。新闻专业主义是在实践中构建的。它是随着时间而产生的,但是否真的需要及时改变还存在争议。
加拿大学者伊沃·夏皮罗(Ivor Shapiro)(2014/2015)曾提出一种界定新闻业边界的新方式:“界定新闻业的标准不再是‘谁’,而是其‘专业职能’——新闻业需要其服务于民主社会的独特职能作为界定自身的首要标准。不管是什么机构,怎么用人,在哪里工作,都可以算是记者。
这种方法与过去的区别之一是,它提倡用行为功能取代职业身份,向所有人开放以前的“特权”媒体行业。回归新闻公共服务,不要坚持新闻专业主义是谁的,要坚持新闻专业主义是什么,也有人提出了“重新启动新闻专业主义”(潘忠党、陆野,2017)。如果把新闻放在一个更大的领域,新闻专业主义长期坚持的价值理念并没有过时。然而,随着新闻传播载体形式的不断变化,技术、商业、政治和公共社会等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实施和落实以前理念的环境更加复杂。新闻编辑业务的变化只是新闻观念变化的现实结果。
四
标签
新闻聚合平台利用数据技术取代新闻编辑的一些功能,但这些影响可能并不像大多数人想象的那么悲观,因为新闻编辑可以从事更有创意的工作。算法分发也许能准确预测用户感兴趣的内容,但只是基于用户的实际交流活动,没有相关的行为数据记录,很难把握潜在的需求。人的洞察力可以超越机器。乔布斯在设计苹果产品的时候,恰恰是他超越了消费者的自觉需求,通过超前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新闻编辑对信息和人的理解应该超越机器,不仅要满足已知的用户需求,还要通过创造性的内容和服务让社会变得更好。这样才能使其专业地位不可替代。
本期编辑/大鱼
1.《新闻编辑 从新闻聚合平台看新闻编辑业务的变化》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新闻编辑 从新闻聚合平台看新闻编辑业务的变化》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550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