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问:杨万里的《夏夜追凉》是不是很平静,很自然的凉?
如果这个问题我只回答一个“是”,恐怕有点敷衍。
但是答案不就是一个“是”吗?杨万里在诗里说,不是风,不是风使人凉爽,不是风平浪静自然凉爽还是什么?
然后详细欣赏杨万里的《夏夜追凉》:
晚上热还是和中午热一样,月中开门。
深深的竹林里挤满了昆虫,有时候是凉爽,不是风。
南宋名臣杨万里,是主战爱国诗人。他和陆游、游宝、范成大合称为“中兴四大诗人”。然而,作为朝廷的重要大臣,他不得不在一波又一波争取和平的政治浪潮中生存下来。他的爱国诗大多没有陆游那样豪放露骨,而是压抑着胸中的大潮,大多写得深沉愤懑,却含蓄蕴藉。这有点像他的后辈,伟大诗人辛弃疾。
然而,杨万里的诗歌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具有鲜明的新奇、活泼、敏捷、幽默的特点,为世人所称道,形成了一种“成斋体”所统领的南宋诗坛。
《夏夜逐凉》正是这样一首语言浅显,清新自然,但构思奇特,又有一点别出心裁的诗。
看水平。第一句是“夜热依旧如午热”,平是“平、平、平、平”,这是七行格式的开篇句子。根据“对”和“粘”的规则,得到全诗的平格式:
清高,甚至,甚至,甚至,甚至。
平,平,平,平,平。
由此可见,字是完全平的,124句末的“通”、“中”、“丰”等字与平韵的“”部分并列。
因此,它是一首完全有节奏的近体格律四行诗。
看内容,因为字短,所以没什么难懂的。不过标题有自己的特点:“夏夜追凉”,追凉这个词,就是对凉意的追求和搜索,非常生动有趣。不是杨万里主动的。早在杜甫的《羌村》中就有:“忆昔追寒,故绕树傍池。”用在题目中,时间,情况,行为都很清楚,简单易懂。
第一句“夜热还是和午热一样”,说是半夜,但还是和中午一样热。这种感觉现在的孩子是体会不到的。房间里有一把空钥匙。我们记得小时候。夏天热的时候,晚上特别热。虽然和白天晒太阳不一样,但是没有一丝风,无处可逃的闷热会让人觉得不对劲。所以,人们常常感叹:“这大晚上的怎么能和白天一样热!”杨万里就是这个意思。
第一句感叹引出第二句。这么热怎么办?并且没有打开空。诗人不能再呆了。"打开门,站在月亮中间."。反正睡不着,不如开门赏月。皎洁的月光,说明是大热天的月圆之夜。在这里,我将继续第一句话,进一步补充时间、地点和行为的细节。
第三句转化了,前两句很生动,把人赶出家门。所以按照“自始至终”的绝句套路,延迟了“深竹树密虫”这句话。院子外竹林茂密,树木掩映,幽处寂静,远远传来虫鸣。“竹深”、“树密”、“虫音”三个观感叠加,瞬间勾画出一个安静祥和的地方,就在眼前。
最后一句话是这七行的重点,“有时候是凉,不是风”。看着密密麻麻的树,听着虫鸣,时不时觉得有点凉意。如果你没有最后三个字,你一定会认为是因为你打开了室外的门,终于有了一丝凉风。但最后三个字,怪峰膨胀,否定了所有人的想法。这种凉意不是风带来的,也就是说没有风,那么这些“偶尔的凉意”是怎么来的呢?
这就是全诗背后的含义。其实就是题主说的:“心静则爽”。同时,范成大曾写道:“风从何而来?”庙堂凉亭。鬼气不动,早井森上征。“这是同样的意思。贵气不动,无风自凉。都是关于冥想和变冷的。
杨万里的诗看似平淡,其实还是有道理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宋诗和唐诗的区别。宋诗比唐诗的描写、情、意更进了一步,即说理。只是杨万里的诗以情为主,以理为辅,深藏不露。
毕竟只是一首生活诗,但这种诗把你带入一个场景,自发地推测“风来了”,然后通过最后三个字颠覆你的想法,让读者思考背后的真实的玩法,很“宋诗”。
肯定有一些同学想说话,为什么说不好呢?你就不能“打开夏天的门,静下心来,自然降温”吗?当然,这还可以,但不是一首好诗。
诗歌从来都不容易谈论,但它让你放松。
1.《夏夜追凉 时有微风不是凉,那是什么?——杨万里的《夏夜追凉》赏析》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夏夜追凉 时有微风不是凉,那是什么?——杨万里的《夏夜追凉》赏析》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577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