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积极本质:
“中国计划”的文化基因分析
张雄朱许禄德忠
“中国纲领”的出现绝不是表象和偶然,而是世界历史不断变化的结果,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普世精神不朽”的当代表现。传统儒学只有在承载了现代性的经验、遭遇和转型之后,才能真正发现其内在的历史灵性。数百年来,西方现代性的发展模式逐渐暴露出其历史局限性。如何整合现代性、扬弃现代性,需要“零和-和谐”、“同情-良知”、“理性利己-义利”三对范畴的生态整合,全面而充分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华与西方文化的优劣相融合的哲学境界,或者说可以为准确把握“中国纲领”出现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性提供有价值的认知图解。
关键词:历史的积极本质,历史的精神现代性遭遇儒学
作者张雄,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上海200433);朱璐,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上海200433);徐德忠,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儒商高级研究所杰出研究员(上海200433)。
代际义务的论证
邵平·甘
当代人无法用自然情感(因为未来的人远离我们)或理性契约(因为未来的人无法与我们当代人签订任何相互约束的契约)来辩护。那么,当代人应该对与我们没有直接关系,不能与我们签订互惠合同的遥远未来的人承担这样一种单方面的保护责任,这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原因来论证。第一,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当代人不可能为了后代的生存和福祉而完全排斥道德关怀和伦理考量。其次,当代人连接前人和后人形成的世代链条序列,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代际传承观念,也决定了当代人有义务将前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馈赠和财富完整无损地传递给后代。第三,后代作为人类大家庭的一员,应该有作为人而生活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三个方面,以人类社会属性为核心,构成一个递进的逻辑论证和演绎语境。最后,正义原则也是代际义务分析和阐述的重要支点,代际伦理为展示正义这一重大伦理原则的理论特征和现实提供了契机。
关键词:代际义务、社会属性、代际链、权利与正义理念
作者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合作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北京100732)。
中国开放经济的共轭循环理论:理论与实证
洪军杰·尚辉
在产品内国际分工的框架下,本文探讨了以新兴市场经济体为枢纽的全球分工网络,以及影响新兴市场经济体分工地位变化的内在机制。中国开放经济的“共轭循环”理论表明,发达国家的价值链循环和发展中国家的价值链循环是相互关联的,中国在共轭循环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双边贸易数据和国家间海量微观数据的理论实证检验表明,在发达国家的价值链循环中,中国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升级促进分工,但在空之间逐渐缩小;引领发展中国家价值链的循环将有助于中国产业攀升至价值链的高端。中国需要加强其在共轭循环中的枢纽地位。
关键词:共轭循环,开放经济,国际分工,全球价值链
作者洪军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学院教授;尚辉,博士研究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北京100029)。
中国法治社会的结构与运行机制
陈白峰
摘要:“法治社会”是一个极具中国实践特色的概念,是指公共权力运行体系之外的社会生活法制化。它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有着各自独立的范畴,构成了中国法治的“一体两翼”。国家动员能力、现有法律制度、社会治理基础、社会矛盾状况等特定背景引导或制约着法治社会的建设。法治社会的建设应该以高度认同的目标为导向:引导公众有序参与社会治理,维护物质文化生活的良性秩序,调整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的供给和需求,界定社会组织的适当行为。基层是建设法治社会的主要领域。它要面对基层特色的约束,着眼于基层社会的主要事务,充分发挥基层社会组织的功能。同时,要在角色分工的基础上,有效整合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律师等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主体。
关键词:法治、社会治理、基层政府、社会组织
作者陈白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武汉430073)。
历史视野中的中国国家治理
周学光邓晓楠罗忆楠
编者按:
今天,中国的国家治理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历史社会学作为探索国家治理中国意义过程中的一个新兴动态领域,可以为拓展中国国家治理研究的理论深度做出重要努力。这种拓展体现在研究问题意识的创新、历史研究成果的推广、研究方法论的批判意识和理论意识上。通过这套专著,我们期望在拓展历史社会学视野的同时,深化“中国国家治理”这一实践课题,为思考当代中国治理道路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模式提供启示。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教授周学光指出,要找到国家治理的历史脉络,就必须努力超越正式制度和官方文本,寻找关于非正式运作的史料,以解读正式与非正式的互动,以及象征性权力与实体性权力的转换,这是学习历史学家和历史研究的出发点。社会科学与历史研究应保持良性的张力关系,通过差异带来的张力和互补性,促进观念的碰撞和知识的深化。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邓晓楠在介绍宋代“陆埮”作为重要信息渠道的建设及其活动和障碍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并指出信息渠道的走向、体系的针对性及其运作形式受特定历史条件的影响。信息是否可获得,不仅取决于是否有相应的传递和呈现渠道,还取决于在其中发挥作用的“人员”。制度文化是一种弥漫性的政治生态环境,它渗透于制度之中,影响着制度的形成和活动。真正有意义的问题不是当时是否制定了相关制度,而是被称为“制度”的那套规则和程序在现实中是如何实践和发挥作用的;当时的官僚是如何执行(或对待)这种制度的,当时的社会人群又是如何感知这种“制度”的。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罗忆楠通过对宋元明三代历史的分析,认为以往关于中国传统国家治理的讨论深受“个人权力”视角的影响,国家治理是个体参与者争夺和占有资源的过程。研究者往往利用历史数据来验证基于国外经验的理论模型,却无法科学解释根植于中国历史的治理发展路径。相反,从“制度权力”的角度,关注中国传统国家治理的“内生演化”过程,关注制度形成的历史机制及其运行实践的研究,关注这一机制对治理参与者行为和相互关系的建模的理论解释。因此,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探讨中国传统国家治理中的“内生进化”。
寻找中国国家治理的历史线索
周学光
信息渠道的传播:从宋代“言论之路”看制度文化
邓晓楠
中国国家治理“内生进化”的理论探索——以宋元明史为例
罗忆楠
从媒介转型看近代中国的知识转型
黄丹
摘要:知识和报纸对于理解近代中国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书刊是不同的媒介,代表不同的知识体系。中国传统上形成了以“书”为主导的知识生产和秩序模式。近代外国文化“期刊”的介入,改变了原有的知识体系秩序,进而影响了近代中国的改革。“书”和“期刊”作为中介的传播实践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新的媒介制度化进程和“机构媒介”新格局的最终形成,是影响思想认识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也可以成为理解中国“三千年来空前变化”的新视角。
关键词:“新媒体”媒体转型“新知识”中国现代知识转型
作者黄丹,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诗词格律的文学整合与历史重构
李飞跃
区分诗歌风格的节奏、唱腔和旋律标准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歌曲和诗歌的构成要素、形态特征和文体观念。“曲词”由艺入文,由俗入雅,而“诗词曲”则由文入艺,由简入繁,涵盖了更丰富多样的文学景观。根据诗词歌赋同源这一基本历史事实,我们应该突破诗词歌赋的文体划分,反思文本生成的历史,重视诗词歌赋的综合艺术特征,将其视为诗词歌赋不同的艺术形式和历史形式,辩证地理解二者的共生关系,重新思考戏曲和小说的发生和特点。借助歌词与艺术的研究视角,我们可以促进对相关历史命题的重新解读和整体、长远视角下的文体谱系重建。
关键词:开启诗词歌赋风格
作者李飞跃,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港口犹太贸易网络与犹太社会的现代转型
张艾
在近代早期世界的许多港口城市,一群塞尔维亚法尔迪犹太人及其后裔频繁地进行跨地区交流。这些港口犹太人参与了殖民扩张和跨大西洋贸易,形成了连接地中海、大西洋、印度洋甚至太平洋的全球贸易网络。由于其商业地位,港口犹太人赢得了主要社会的认可,获得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民权。这个群体包含了现代商业社会的诸多特征:之前的流动性和亲属关系网络空、跨文化的“全球宗族”群体属性、商业价值的主导地位、现代管理手段和信用工具的运用、对传统宗教权威的挑战、法律和社会地位的提升等等。存在了三个世纪的港口犹太人及其贸易网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不仅促进了近代早期全球经济联系的扩大,也促进了犹太社会的现代转型,代表了犹太社会孕育现代性的另一种方式。
关键词:犹太贸易网络、商业社会与社会转型现代性
作者张,,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郑州450001);艾,,副教授,河南大学以色列研究中心(开封475001)。
结束
1.《中国社会 《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目录》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国社会 《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目录》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583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