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藏于国家图书馆的明代残卷《三观图说》,全面反映了万历三十五年前后山西镇的防御情况。特别是大同和山西两个军事重镇的分界点——鸭角山码头的确切位置,画得清清楚楚。为研究两镇防御区的划分提供了直接证据。
[关键词]“三关”,崖角山码头,长城,明朝,大同镇,山西镇
山西镇,又称太原镇或三观镇,是明外相所在城市之外的三观部分。镇上的长城东起黄河河曲县,经偏头关、宁武关、雁门关,至平型关。在九边中,陕镇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与甄姬、傅玄、大同一样,是镇守都城的重要城镇。其所辖地区原为大陆,明初蒙古较弱。另外,明朝北部疆域辽阔,军事战略地位尚未凸显。“正统之后...北依东升困于三关,西依河套偏旧危。”明朝中叶以后,随着蒙古实力的日益增强,明朝北部的防线逐渐收缩,使得山西镇的战略地位日益重要。对此,《宣大山西三镇图》云:“盖山西大势:三关,门户也;省会,法院除外;平陆县和县,唐傲也;西路的水泉老营,中路的阳畔百姓,东路的白草雁门,门户的钥匙。锁匙严,门户实,门户实,厅安”;《九边土考》也说:“片头、颜宁、雁门并置于东西,西至黄河东岸,东至大同。虽然太原北境至关重要,但它是一个唇齿相依的真相,不仅是山西的一个大镇,也是一个安全的地方。”这段话是对山西镇军事战略地位的完美描述。随着“宣德镇守总兵四年”,山西镇正式建立。
为了方便朝廷了解边防系统和实际操作。明朝绘制了许多边防地图。作为当时的军事地图,边防地图涉及国家机密,所以只有政府官员才有条件利用政府掌握的档案绘制地图。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明朝就规定,军部清朝司的职责是负责“世界地图和城隍、城镇、寺庙政治”他还指示,“世界上每一个有匆忙和危险的地方,一个联合画册,一个军事版本,必须使公司成为一个制造和交付部门,并意识到危险。”于是,职业党部就成了专门收集和绘制明朝各地地图,特别是军事地图的专职机构,要求“三岁一报”。但从现有来看,兵部绘制的地图多为朝廷了解边防体系,从而制定政治军事战略的军事示意图,而非作战地图。《三级图》就是这类地图的代表作品之一。本文试图对其内容、技术、年代和长城防御体系进行考察。
一、《三级插画》概述
现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明本《三观图说》有两个版本,即纸本和刻本。
《插画》地图版布局宽阔,背景黄色,保存性好。根据图纸内容,图中没有比例尺,方向一般保持从上北到下南,但方向没有标注,也没有方向标志。
“三关”是指山西的雁门、宁武、片头三关。军事定居点在图中用堡垒表示。从整个地图集的色彩设计来看,图中明亮的色彩并不多,以淡褐色作为地图背景的色调,以墨汁和石青作为山体的主色调。这幅图中的山画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山脚下的颜色是淡淡的黄褐色,这自然与背景的颜色有关。整个画面看起来空灵动、安静、深远,色彩设计稳定而优雅。
插图中还剩二十六张图片。其中偏头关、华林堡、老营堡、白洋岭堡、水泉营堡、楼子营堡、河曲营等有七幅图,每幅图的垂直长度为32.5厘米,水平长度为52厘米。韩家坪堡、马占堡、永兴堡、新城、贾家堡、八柳树堡、四岐堡、草多山堡、黄龙池堡、塔尔茨简堡、克兰地区、五寨堡、三岔堡、兰县、兴县、贺辉堡、唐家辉堡、河曲县、宝德地区各19幅地图
《插画》不采用目前评价较高的“平面中的平面”和图例画法。而是出于直观和实用的目的,采用中国古代地图绘制中的图像绘制方法。地图中不同的物体用各种视觉符号表示,介于写实和符号之间,体现了传统地图的实用性。
《插画》描绘的是山川、河流、长城、码头、城堡、关口、街牌、集市、蛮夷等。,对军事作战意义重大,呈现出多层次立体的长城防御体系。
军事设施是本图体现的重点,详细描述。侧墙绘更生动,以建材不同颜色区分。侧墙上绘有码头、通道、市场等附属设施。在侧墙外,因为不是明朝直接控制,所以画起来比较简单,只画蒙古部落和重要城堡的位置。并以图片的形式表示出来。
桥台因材质不同,用黄色或蓝色图像符号表示,顶端立着一根旗杆。数量上,不是全部画出来,而是选了一些重要的桥墩。通行证是在侧墙上画城门和门楼符号;码头和通道的名称应标有黄色。
由于材质不同,城堡被画成黄色和蓝色,城堡的比例被夸大和放大。平面和立面结合鸟瞰,不规则的墙面也有相应的表现。城门和城楼都是画出来的,但城市的建筑和布局并不是画在城市里的。只写了营堡的名称,没有注明部队规模、官职、部署等详细信息。
图的上下两部分都用大号的文字注释,内容相当丰富。营堡正上方的“外”处包含了每个营堡所面对的敌人的名字,他们的牧场,以及与长城的距离。例如,华林堡的外面被描述为“露蒂图尔山脉的西部哨声,比莱,如果布朗族生活和吃草。水红草水口是顺义的王部落,讲的是生活牧养。草岸子、二湾、南水泉、六沟滩是东少一的第一个葛。隔着黄河,兵少且略弱。在营堡的底部,描述了营堡中发生的重要战争情况。例如,在华林堡下,“郑德九年六月,艺鹭驴皮窑夺取了这座堡垒。嘉靖三十九年十月,在西关河口造了天凤坪至本宝。隆庆第四年的第一个月,我在冰面上过河,抢到了堡垒。极其生硬。"
图一
总的来说,虽然《画报》的风格与标准的《画报风格》边防编年史如《三云练兵》、《宣大山西三镇画报》略有不同,但内容的插图和文字是相辅相成的,描写到位简洁,突出了要表达的重点,便于从宏观角度了解各个阵营的阻击防守概况。
《图解图》现有一版,共107页,每半页9行,每行20字,全文21字。第一页和最后一页印有“国家北方/平书/图书馆收藏”。书内页左下角印着工匠的姓名,刻有“祁门徐汇雕”、“徐汇刊”、“杨文登刊”、“徐汇”、“余”、“桂”、“支”、“德”、“邓”、“易”等字样。
本卷先有《山西西路总平面图》,后有《三观西路总平面图》,其中包含了山西镇西路和河堡路管辖的内容。基于此,推测该书的卷体体例是根据雁门、宁武、片头而不是山西镇的“路防区”编纂的。本卷是三级插画的最后一卷,因为本卷后面有三章。据推测,这本书应该有三卷,一卷是雁门关的,一卷是宁武关的。
《插画》刻本中的“图”部分继承了《插画》地图版中的内容,采取中间画的形式,上下各写一大段描述性文字。对比地图版的《三观图说》。《图说》刻本在《地图》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的“说”的内容,如“布点拒助剿”、“克兰军屯路治西路”、“克兰军屯路治河路”等,并在每个城堡的“地图”后附上了一篇专门的“说”的文章,在内容上,比《三观图说》的地图版更丰富、更详细,历史价值极高。
《三关图》与万历三十年前写的《宣达山西三镇图》性质相似。但是因为书只是山西三镇之一。所以《三柜》中的图解和描述比玄达山西三镇中的更为详细。而且由于本书完成较晚,还纠正了《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一书中的一些错误。比如《宣达山西三镇图》中,华林堡的四个方向分别是“楼子营堡南”和“侧墙北”。在《三观图》中,华林堡的四个方向是“娄子英堡以西”和“华林堡以东”。从这个角度来看,《三观图说》的定位是正确的
插画由康皮阳编辑。康皮阳,山东陵县人,人称时宇、项汉。万历二十年,是个读书人。他曾经巡视和监督帝国。在任期间,他策划边防,备战。于是,他们和三观的将领一起,组织编写了《三观图说》,绘制于万历三十五年左右。
在《三门图说》所画的众多桥墩中,老营堡图上标注的牙角山桥墩,为我们研究大同与山西的边界提供了直接依据。
图二
二、亚交的山景
明朝中叶以后,随着洪武二十九年修筑的“长城”的废弃,以及长城边境线的收缩,牙蛟山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首先,丫髻山是“极边”和“次边”的交汇点。翁旺达云:“乍得牙蛟山从西边一直延伸到牛佬湾,这是一个处于最边缘的地方。外面是窝,保卫官军缺一不可。从牙角以东到平型关,一共700多里,这是里间,外面是大同……”
其次,牙蛟山是明代大同镇防带的西端。翁旺达云:“大同西起丫髻山,北至中北二路,东至东阳河、镇口台,全长647里。”更重要的是,鸭脚山也是大同镇和山西镇的交界处。《九面插画·大同镇插画》:“大同古云也在地,西起牙角,东至洋河,边长640余里”。《九面插画·山西镇插画》:“山西起于鸭角码头,止于牛佬湾,边长百余里”。
很明显,鸭脚山位于大同镇和山西镇外长城的交界处。明朝中叶以后,牙蛟山是老营城管辖范围内最繁华的地方之一。东西两翼的大同镇和山西市长的城市与蒙古部落接壤。“危者也危,所谓偏方也”。“所以,牙角和吴燕菁是内外的枢纽”。战略地位很重要。
关于丫髻山的景观,学者们有两种理论。第一,他们认为鸭角山墩在内蒙古清水河县口子上村东北,口子上二段三号敌台是鸭角山墩。据说丫髻山位于白洋岭,是白洋岭一段1号马面的东北侧。下面,我们将从石雕、地图、道路、防御系统等几个方面来研究丫髻山码头的景观。
1.地图
宣大山西三镇插画中的旧营城包含了旧营城:“有两面,内崖山、镇虎墩、吴燕菁等三十二处,极其冲,过大江。”图中标注的五眼井口位于外长城,东面是鸭脚山。在国家图书馆的《明万历三门图》中,丫髻山也画在兀颜姓井口的东北方。因此,研究五眼井口的位置尤为重要。
图三
图四
五眼井口,“偏关东北一百二十里,老营以北。”位于内蒙古清水河县口子上村。山口沿山谷经过阳坡村、老牛坡村、新村,至大会堡东南,即大会堡后侧。或者去南方的包。这就是该区域“极具侵略性”和“无障碍”的原因。
五眼井堡,因其位于五眼井口而得名。堡“水泉营以西40里,老营所以南30里,与牙蛟山相连”。今天,它位于口子上村的南面,在山谷的南坡。堡垒遗址仍然存在。这座堡垒是崇祯十年,由兵士鲁·所建。《周堡》中的“李广益”。“一次防御开始时,两百二十名士兵。崇祯十三年加驻军,共622兵。”据山西偏关县老牛湾堡南门崇祯九年“老牛湾堡”的记载,卢的官职是“整理兵以备山西省督部之用的钦差大臣”。到了清朝,这里还有士兵镇守皇军。“雍正七年,设分包商做总一,分五孔井做总一”。“到乾隆十年,游击队领兵,四百里挑一。老营的五眼井,马占堡,水泉堡的草垛山,滑石筏,都有人把守。”根据口子上村现存的清代石碑,如俞功德郑碑文、德政四公主碑文、五圣祠碑文、五眼井重修祠碑文等,此处仍是清代的五眼井口、五眼井堡。
综上所述,鸭角山码头应该位于兀颜姓井口和兀颜姓井堡的东北部,也就是口子上村的东北部。其他位置不符合明朝地图。
2.石雕
据鲍贝乡口子上村原党支部书记刘望厚介绍,该村东山一敌台北墙下有一块石碑,即口子上二段三敌台,是董耀80年代徒步游览明长城时所记。现存放于清水河县文物管理处。石碑为青石,高1.18米,宽0.62米,厚0.14米。铭文为“铭文”,铭文竖写于右侧。由于表面混乱,铭文解释如下:
山西的地方右都,郭芬亚角的东西边界。
山西宁武的内缘长2108步
太史巴座椅
……
接火平台的接火座
桥墩基座
找个座位坐下
牛佬湾的外部有104英里长...
江泰土地
获得反对台湾的席位
隐藏式车门座椅
水门楼
峡谷
大墩左
外墩112座
沿着边界拿起座位
捡起肚皮墩
嘉靖2007年鲁玉娥纪日
图五
碑上的碑文,无论从石质、碑形、碑文、书写内容、时间等方面,都与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老牛湾村的伊通明代界碑十分相似。纪念碑高1.25米,宽0.66米,厚0.11米。解释如下:
山西西路布置禁军,地方右卫部指挥石国,负责老牛湾东西边界
从东到鸭脚,有104英里186步长
江泰地块
敌人平台109-17区
隐藏门座3
水门一号楼
水口一处
大边墩矮二伊势左
102个带外侧车道的桥墩
边境上有三个八人座的码头
丽芙街活墩台JIU市JIU左
从西到西,唐家辉十字墙但胡敦一侧的悬崖长125英里30步
水门楼2号
沿河有49个断崖码头
腹部三块火墩
嘉靖2007年鲁玉娥纪日
此外,纪念碑的左上角空白色部分刻有万历三年“重建”的名称。碑文如下:
西城路偏头关英盾旗品牌戴尔
老甲营墩气排寒
老莹嘉冠秀牛佬万墩旗品牌赵峰
写阎平阳,孟
李
两个石匠,石匠,薛
万历三年九月的吉日
图六
明代,翁万达任职期间,宣大山西部三镇长城沿线各防区交界处立即开始公布。在他的著作《聚众议宜时以守边疏之》中,他要求“富镇的负责总督应负责出席和看守官员,并根据边界,如遇塌墙、浅沟和淤泥,立即修复。开口外面也是一样,边界和补货事项还是刻在各行各业,让大家观察,严格指示,千万不要坏。”此举是为了确保完成边防设施。同时,石刻也界定了战时的职责范围。”杜同寿派许多人去奉远哨,遇有紧急警报,杜率领官军尽力阻止。敢防则侵,按入城之法,找出界限。”口子和老牛湾两个铭文都立于嘉靖二十七年。国盈,太原人,嘉靖二十七年加入。也就是说,加入西路。因此,这座纪念碑应该是国盈在接下西路的工作后,在阅读边政、视察自己负责的边墙时竖立起来的。两碑对齐,记载内容大致相同,详细记载了嘉靖二十七年山西镇辖西路牙角山-老牛湾防御情况。鉴于他竖立的石碑是负责的长城防区边界,在口子上村东山坡发现石碑的地方应该是牙角山墩。
3.道里
“四至八至”是中国古代地学著作中对行政区域边界的一种文字表述,其主要作用是表示福州县的方位距离。古代地图学者程一农先生指出“明代地方志中至少大部分‘四至八至’的数据应该是道路距离。”程一农先生通过对唐代以来记载“四至八至”的地理通志和地方志的考证和相互考证,认为中国古代地理通志和地方志中记载的“四至八至”数据绝大多数应为道路距离。玄达山西三镇插画也不例外。书中将军堡的题注是“山西丫髻山西十里”。这里以“十里”为路距。按照明朝今天一英里等于1500英尺,一英尺等于32厘米的计算,一英里等于480米,十英里等于4800米,也就是4.8公里。
将军辉堡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平陆区将军堡村。城堡西部有一个西北-东南向的山谷。经过石灰窑和泉子沟村后,从第26村,即明朝第26个敦口出长城,通往清水河县鲍贝乡所在的内蒙古。山谷曾经是一条砾石路,近几年在原有基础上硬化成水泥路面。据测算,从大会堡沿山谷公路到长城有4.7公里。考虑到古今实地测量和单位换算的误差,可以得出文献记载的距离与现在的测量基本一致。口子二段敌台三号位于公路穿长城南侧山顶。鉴于此,判断口子上二段敌台三号为明代的牙角山墩,从距离里程来看与文献记载相符。
4.防御系统
如上所述,鸭角山墩作为明代大同镇与山西镇的分界线,南属山西镇,北属大同镇。它具有重要的地理标志意义,特别是在军事防御体系中,是两镇防御区划分的标志,也是军事镇所辖土地、人口、税收和服务的划分依据。
在《宣大山西三镇志》中,《老营城》载:“有两面,内雅交山、镇虎墩、吴燕菁等三十二处,极奔而过大江。”说明五眼井口属老营城管辖,西路属山西镇克兰路管辖。口南侧的吴燕菁堡“与大同接壤,总督翁旺达认为内外都要带上镣铐。”这也说明吴燕菁堡属于陕镇防御区。将军将堡,据《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属大同镇景平路管辖。因此,作为两个城镇之间的边界的牙角山码头应该位于吴燕菁和大会的两个城堡之间。
图七
三.结论
鸭脚山是明代大同镇和山西镇的两个军事重镇。外长城和内长城的分界墩有很大的地理意义。通过对明代地图、已有出土石刻文献、文献记载的里程以及大通、陕镇整体防御体系的调查,认为内蒙古清水河县鲍贝乡口子上村东北口子上二段敌台三号应为明代的鸭角山墩。东山,口子上的村庄,现在被称为莫忧山,也就是明代的鸭脚山。现在山西偏关县的白洋岭和丫髻山一点关系都没有。
此外,除了丫髻山码头外,在地图集中,丫髻山梯田也画在老营城的东侧。“墩”和“台”属于两种建筑,其中“墩”是实体墩,“台”是空反台之心。地图上首次出现“牙角山阶”一词,为日后探索其具体位置提供了参考。
1.《一望二三里 《三关图说》与丫角山地望考》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一望二三里 《三关图说》与丫角山地望考》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tiyu/1590336.html